馮海燕
摘要:歷史是一門內(nèi)容豐富的課程,它蘊含了古今中外各方面的知識。對于初中生開始來說,應該是一門培養(yǎng)正確意識和精神品質(zhì)的一門重要課程。然而目前初中歷史教學現(xiàn)狀卻是十分尷尬的,為了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筆者將就初中歷史教學方法這一問題進行如下討論。
關鍵詞:初中歷史;重要性;課堂氛圍;做題方法;生活化教學
目前階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很多學生、家長甚至是老師都認為歷史是一門不重要的副科,只需要劃劃書,背背課本就能學好,完全不重視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而對于一些學生來說,他們認為歷史課程枯燥無聊。上歷史課經(jīng)常走神、睡覺或者學習其他課程。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作為歷史老師,我們必須以身作則。重視歷史課程的教學,引導學生認識到歷史課程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在學好歷史課程、取得良好學習成績的基礎上,還要從歷史中融會貫通、明事理,培養(yǎng)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提高個人素養(yǎng),從而更好地生活。
一、引導學生認識歷史課程的重要性
歷史是不斷發(fā)展的,其中包含了所有的精神文明的興敗得失。我們要以史為鑒,從中發(fā)揚精粹,去除糟粕。并且要總結(jié)歷史教訓,避免犯同樣的錯誤。這些都有利于幫助我們個人和國家更好的發(fā)展與生活。初中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接班人,更是要熟知歷史,按歷史的客觀規(guī)律來發(fā)展國家。老師要嚴格的要求學生學好歷史,為國家的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傳承文化精粹,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和愛國精神
初中歷史課程中包含了中華泱泱大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學好歷史課程,學生才能從其中傳承文化精髓,并且將其不斷的發(fā)展下去。所以學習歷史也是為了傳承,傳承歷史精華。例如: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團結(jié)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存發(fā)展的精神支柱,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的核心。我們必須弘揚民族精神,并且將這種民族精神不斷發(fā)展,才能讓我們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敗之地。而傳承歷史文化會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良好的精神與品質(zhì),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zhì)。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這能夠幫助學生個人很好的工作生活,幫助國家更好的發(fā)展。
(二)正視歷史,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加速國家發(fā)展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融會貫通。只有學了歷史課程,才能知道歷史發(fā)展的軌跡,才能從其中總結(jié)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借古吟今,正確的面對歷史中的興盛??偨Y(jié)有用的經(jīng)驗,幫助國家飛速發(fā)展。正確看待歷史中的失敗,總結(jié)教訓,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通過學習歷史,從大局上來講,有利于國家在正確的道路上快速的發(fā)展。
(三)拓展視野,有利于幫助其他學科的學習
從學生的初中學習生活來說,學習歷史課程有利于幫助學生增長見識,拓展視野。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歷史事件,有利于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其他學科。例如在寫語文作文時,有很多歷史故事或者歷史事件都是特別精彩新穎的作文素材,這又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作文成績。
二、營造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
有很多學生認為上歷史課太過枯燥乏味,在課堂上學習效率極低。所以老師就要想辦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和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一)與學生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
高效率歷史課堂的構(gòu)建需要從教師自身做起。老師要多和學生交流溝通,在學習上成為學生的良師。及時的從學習中獲得來自學生的教學反饋,從而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在生活中也要成為學生的益友。多關心學生,課下多和學生交流溝通,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難題。另外,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老師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老師講課要清晰有條理語言風趣幽默,結(jié)合歷史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課堂氛圍更活躍,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歷史課程的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
(二)情景教學,分角色扮演學習
因為很多歷史事件中涉及到的歷史人物都是關鍵。為了讓學生加深印象,同時也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歷史課堂上可以采用情景模擬來分角色扮演學習。讓學生分別扮演歷史人物來表演,這也是有利于學生好好學習歷史,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有效方法之一。
(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小組討論解決問題
在歷史課堂上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多參與??梢栽谡n堂上通過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學習。這樣也可以有效實現(xiàn)活躍的課堂氣氛與積極主動地學習氛圍的雙增長。
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歸納做題技巧
要想在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中取得好成績,只是引導學生去學習是不夠的。還要讓學生不斷的去檢測自己,這樣才能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及時糾錯改正。在歷史教學中要讓學生多練習,在練習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在學習歷史課程的過程中要注意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歷史習題的練習,在練習中歸納總結(jié)做題技巧,這樣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
歷史題的做題技巧主要是在審題上。有很多學生明明能夠熟練的掌握所學的歷史知識,但是考試卻從來不能取得好成績。我總結(jié)了一下這類學生的失敗原因。多半都是因為他們在答題的時候答非所問。每次講簡答題寫的滿滿的,卻沒有答題重點。所以老師一定要重視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答題技巧的培養(yǎng)。最重要的就是正確的閱讀歷史題目,找到題目中想問的是什么,正確審題。在選擇題中,要注意讀清題干,邊讀邊圈畫,將題目中的時間、地點、人物和所發(fā)生的時間等關鍵詞圈畫出來。找清楚重點和題目最終問的什么,然后再選擇正確答案或者排除錯誤答案。另外學生還應該要注意題型和我閱讀材料之間的關系。注意分辨不同材料的同類型題或者是同一歷史材料的不同問題。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可以注意將一些重點材料或者重點題型積累下來,時常翻看。這樣考試時在遇到相同的題目也能做到心中不慌,提高正確率。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注重細節(jié),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還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讓學生更熱愛學習歷史。
總而言之,老師要想讓學生學好初中歷史課程,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變學生對歷史課程的認識,讓學生正確的認識歷史課程的重要性,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思想觀念。端正學習態(tài)度,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歷史課程。還要注意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氛圍和環(huán)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同時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注意聯(lián)系實際生活進行生活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