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
“屌絲世代”決定了我們今天的文化,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面貌。在這個前提下,并不是我們拍不出《摔跤吧!爸爸》,而是即使拍了,也沒人看。
即使拍了,也沒人看
有朋友問我,《摔跤吧!爸爸》那么好看,可為啥我們就拍不出這樣熱血的勵志片呢?它也沒有什么電腦特效、大場面啊,故事也就是那種字正腔圓的線性敘事嘛……我說,中國電影什么類型都拍不好,也不單是體育勵志吧。
朋友滿意我的回答,發(fā)來了大拇哥和笑哭臉。的確,如今我們都覺得中國電影糟透了,不要說超英趕美、比肩日韓了,連伊朗、印度、泰國,“都比我們拍得好”——是的,看完《三傻大鬧寶萊塢》,再看《橫沖直撞好萊塢》,很難不會對國產(chǎn)片感到絕望。
“喪失了民族自信力”,還不單單只是在電影上。高房價、霧霾天、地溝油……我們對吾土吾民的林林總總,經(jīng)常沮喪又憤怒。而且,不止民族的自信力,個體的自信力,大多也不夠健全了。所以,年輕人標榜自己的用詞,已經(jīng)從原來的暗含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意味的“草根”,換成了如今認命認輸、得過且過的“屌絲”了。而“屌絲一代”,無論我們怎么評價,已然是個不可逆的時代產(chǎn)物。它不僅代表了一代人的三觀變遷,還確鑿無疑地改變了我們的政經(jīng)、文化,以及國民性格。
簡單說,“屌絲世代”決定了我們今天的文化,特別是最市場經(jīng)濟的這些板塊——電影、電視、動漫、游戲,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面貌。在這個前提下,并不是我們拍不出《摔跤吧!爸爸》,而是即使拍了,也沒人看。
形不成話題的勵志片
是的,我答復(fù)朋友的只是一句玩笑話。
我并不真的認為中國電影一無是處,雖然我們可能確實拍不了“硬科幻”電影,但至少“動作”加“劇情”的體育勵志片,絕不會是國產(chǎn)片的短板。不說遠的《女籃五號》《少林足球》,前兩年就有一部張家輝和彭于晏主演、名為《激戰(zhàn)》的拳擊電影,動作戲也很精良,主題也很熱血,在我而言,如果說《摔跤吧!爸爸》是“9分神片”,那《激戰(zhàn)》至少也該打8分。這說明,中國電影人其實不是不會拍體育電影。
只不過在當下,“體育勵志片”很難不會被聯(lián)想到“主旋律電影”,而后者在今天,已經(jīng)在實質(zhì)上退出了流通,所以很少會有創(chuàng)作者再去嘗試。不妨這么想,如果一部國產(chǎn)的體育電影,也像《摔跤吧!爸爸》這樣,公然批評地方體育主管部門尸位素餐,再把國家隊的主教練設(shè)置成反角,那么,它能領(lǐng)到準生證嗎?又或者,即使劇情轉(zhuǎn)折和動作設(shè)計都有差不多水準,但主人公最后公開發(fā)言“感謝X感謝XX感謝XXX”,又有誰愿意買票去欣賞呢?
同理,我們愛說“人家拍的”《一次別離》《我的個神啊》《初戀這件小事》如何如何好,可我們自己的《鋼的琴》《萬箭穿心》《推拿》《闖入者》等等,又有哪一部比不上呢?可是,就連大明星主演的《激戰(zhàn)》都沒多少人肯掏錢買票一樣——它在2013年中國票房榜上名列第56名——這些“小片”,既不被商業(yè)市場認可,也不被社交網(wǎng)絡(luò)關(guān)注,所以一直不是主流,更難形成社會話題。
反勵志、反成功、反熱血
從前當然不是這樣,《芙蓉鎮(zhèn)》《紅高粱》《本命年》《霸王別姬》《秋菊打官司》這些老話所謂的“劇情片”“情節(jié)劇”,都曾像今天的《摔跤吧!爸爸》那樣轟動一時,又叫座又叫好。然而,由于市場、時局的變遷,當一部部奇技淫巧美輪美奐的好萊塢大片示范著無與倫比的視聽刺激時、當《活著》《鬼子來了》《圖雅的婚事》《三峽好人》后來這批拿到了世界冠亞軍級別的影片都被或明或暗地流放時,中國電影也就逐漸放棄了土里土氣且充滿風(fēng)險的情節(jié)劇,而是撿起了安全無害又能產(chǎn)出票房的“類型片”,拿段子來替代故事,讓皮相來置換表演,用意淫來取代現(xiàn)實。
因此,今天的《闖入者》們,最大的毛病不止是不符合“主流價值觀”,還在于不符合“屌絲趣味”,換言之,從里到外都缺乏“時代精神”。最直接的癥狀表現(xiàn)是,它們大都沒有用大場面大明星大IP來包裝成商業(yè)類型片,而在今天的中國,這才是一部電影的致命傷。
久而久之,屌絲化的創(chuàng)作者和消費者都對從前那種植根國族現(xiàn)實的情節(jié)劇喪失了興趣。只剩下一小撮死硬的文藝片編導(dǎo),還在狹小的空間里堅持著,他們固然值得尊敬,但也確然遠離了公眾的視野。因為在本質(zhì)上,他們恰好是“屌絲”的對立面,是“精英”、是“磚家”。所以,哪怕這批作者和作品,仍然是世界影壇上“中國電影”的代表,但是,每當我們抱怨中國電影如何如何不堪時,其實是把它們遺漏了的。總而言之,曾經(jīng)和伊朗、印度一樣,電影作為一種敘事藝術(shù)、一種公眾表達的時代,一去不復(fù)返了。
電影格式的變化,和“屌絲審美”的興盛,其實互為因果,在它們的合力之下,“中國電影”形成了今天的奇詭面貌——這是一種更熱愛傳達反勵志、反成功、反熱血的意識形態(tài)產(chǎn)品。
主流電影的黑暗時代
看看我們的賣座電影吧,你會發(fā)現(xiàn),“負能量世界觀”比比皆是。比如,有錢人為富不仁,注定得不到真愛(《夏洛特?zé)馈贰睹廊唆~》《港囧》);紅顏禍水,漂亮女人總會死于非命(《尋龍訣》《西游降魔篇》《乘風(fēng)破浪》);又比如,渣男滿街跑(《致青春》《不二情書》)、父母皆禍害(《捉妖記》《唐人街探案》)……
或許,再沒有其他哪個國家像我們這樣,主流電影如此地?zé)嶂园岛凇⑾矚g悲劇——票房第一的《美人魚》,其實是一出酷烈無比的慘劇(周星馳主理的兩部《西游》亦都如此);而票房第二的《捉妖記》,實則是一個關(guān)于人吃人的殘忍寓言。《尋龍訣》說的是愛人不會復(fù)活,遺憾永遠不能彌補;《乘風(fēng)破浪》則說人生的不幸福不完整,即使是穿越了時空也無法改變;而《港囧》和《情圣》告訴我們,中年危機春夢一場,終究都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再算上《老炮兒》里的六爺(馮小剛)死于心碎、《心花路放》的耿浩(黃渤)到底也沒有找到第二份愛情、方新武(彭于晏)在《湄公河行動》里壯烈犧牲、《大鬧天宮》的孫悟空(甄子丹)只是被壞人利用了才不小心造了反、《葉問3》里的葉太太(熊黛林)從史實里的得享天年被改為影片中的英年早逝、《大魚海棠》敢和全世界為敵的少男少女毀滅了舊秩序卻無力重建新天地……中國電影,其實是非常不“Happy Ending”、非常之“喪”的。
或許有人會表示質(zhì)疑,比如提問“那么《小時代》是怎么回事”。但實際上,從票房結(jié)果上看,《小時代》《何以笙簫默》之流,確實只是一路支流,何況,它們其實也都蘊含著一股扭曲的殘忍?!皩沤z趣味”乍看起來,有兩種完全相反的傾向,一頭是殺馬特、瑪麗蘇,主營戲碼有“穿越”、“霸道總裁愛上我”等等,充滿著毫不掩飾的拜金狂熱,但其本質(zhì)是矮丑窮對高富帥的意淫,是一種不勞而獲的空想;另一頭,是所謂安貧樂道的“犬儒主義”,擅長用宿命論和陰謀論來解釋世界,但核心實則是仇富、放任。不管是哪一款,由于物質(zhì)上“得不到”,最終都是失意者對自己失意人生的自矜自憐。
所以,郭敬明的《小時代》和韓寒的《后會無期》,異曲而同工,都是精準的屌絲特供。只不過,前者替“小鎮(zhèn)青年”完成了對酒色財氣的富人世界的刻板想象,而后者則替他們開脫了人生不如意事業(yè)不成功的責(zé)任:因為“我不是X二代”,“我不要跟這個世界同流合污”,于是只能悲劇、宿命、高潔地失敗了。然而,《小時代》最終的結(jié)局是,俊男靚女們被一把火燒了個干凈,它們不就是悄悄地暗通款曲,合龍了旨趣嗎?
拼爹文化的映照
在此,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中國觀眾并不喜歡被電影勵志,起碼,不喜歡被國產(chǎn)電影勵志——在“拼爹時代”,還有多少人相信個人努力能夠改變命運呢?
屌絲一代的挫敗感、連同整個社會那人人自危的不安感,折射、變形、夸張、矯飾地反映到銀幕上,也就讓今天的中國電影,充盈著巨大的虛無與幻滅。而我們先消費這些電影,然后再盡情地吐槽它們,彼此用負能量來完成了對對方的供養(yǎng)。
因此,《摔跤吧!爸爸》爆紅,并不代表印度電影就過肩摔贏了中國電影。真相是,不是我們不會拍或者拍不好正向的勵志的電影,而是我們不相信也不需要這樣的電影。
今天的國產(chǎn)電影,之于今天的中國,承擔的功能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它是我們民族心理治療的一種特殊道具,既是充氣娃娃,又是沙包痰盂。它的使命,往往并非“引導(dǎo)人”“鼓舞人”,反而是它們的反面。
中國觀眾更想看的國產(chǎn)神片,題目應(yīng)該是《仆街吧!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