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864年卡羅爾創(chuàng)作了《愛麗絲夢游仙境》這部經典童話,出版后得到了小朋友們的瘋狂喜愛。隨著電影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這部經典的童話故事被電影人改編搬上了銀幕,聲與畫在日益精進的電影技術作用下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美輪美奐的精彩故事。
【關鍵詞】夢境;現(xiàn)實;改編;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126-01
一、現(xiàn)實與幻想
《愛麗絲夢游仙境》這是一部被認為充滿著幻想和夢境的兒童玄幻童話作品,現(xiàn)如今蒂姆·波頓在改編原著的基礎上,努力地讓影像所展示出來的畫面更加貼近于卡羅爾的文字描述,這不僅僅是滿足小朋友們的視覺需要,更是想讓觀眾們透過他所呈現(xiàn)出的夢境世界感受到原著作者卡羅爾在書中潛在的個人情感以及哲學理論,這與現(xiàn)實相互呼應。
在兒童的世界里,夢境也是現(xiàn)實生活的一部分,以至于有些時候他們對于夢境的感受反而比現(xiàn)實生活更加的真實和親切?!稅埯惤z夢游仙境》非常形象地表達了這一觀點。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愛麗絲是一個被大人們視為還不成熟的孩子,受到婚姻和傳統(tǒng)的約束;而在夢境中愛麗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所有的一切都那么小,在這里她被視為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和喜愛,沒有任何束縛,在這里她感受到了歸屬感和自由平等,找到自我。作者實際是想用夢境與現(xiàn)實表達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這兩個世界看似是相通且相融合的,實則卻是對立不同的。
二、改編的發(fā)展與繼承
(一)內容豐富多彩。蒂姆·波頓并沒有將原著一成不變地呈現(xiàn)在影片中,而是根據他獨特的思想有選擇性地進行了刪減。在電影中刪減了眼淚池,刪減了假海龜與龍蝦的對舞,也刪減了愛麗絲被困的情節(jié)。但融入了一些《愛麗絲鏡中奇遇》的故事內容,從整部影片來看,蒂姆·波頓并沒有與原著背離,他只是將兩部著作進行了融合和取舍,加入自己獨特的蒂姆·波頓元素,讓整部影片更具有新鮮感。
(二)故事跌宕起伏。影片開頭愛麗絲的父親說過“實現(xiàn)不可能唯一的辦法就是相信它是可能的?!边@是成人所有的自信,也正是愛麗絲最初所缺少的,整部影片是以“自信”為線索進行展開的。訂婚典禮上于眾目睽睽之下逃之夭夭掉入兔子洞,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加激烈的思想斗爭,她一直在否定自己并不是動物們所要找的人,這就說明她依然在逃避。隨著故事發(fā)展,她對瘋帽子的同情讓她成長,給了自己勇氣,加之毛毛蟲先知喚起了她塵封的記憶,使她意識到自己需要成長和改變。在影片結尾,愛麗絲戰(zhàn)勝自己,用膽識和勇氣殺死惡龍,完成自我的精神救贖。
(三)幻想無處不在。電影在原著的基礎上繼承和發(fā)展,有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耐人尋味的趣味性。在夢境的世界里,所有的動物植物都被擬人化,詼諧幽默的言語、色彩華麗的服飾以及神出鬼沒的能力,整個世界的一切都深深地吸引著觀眾。電影相較于原著更具有藝術創(chuàng)造性,影片是采用真人拍攝然后與動畫融合共存的形式,視覺上令人耳目一新,更符合了荒誕、神秘、有趣的創(chuàng)作主題。
三、女性主義覺醒
在《愛麗絲夢游仙境》的夢境中,在現(xiàn)實社會所推崇的男權主義和墨守陳規(guī)的社會倫理關系土崩瓦解了,取代它的是由女性主導的母系社會體制。這部影片中的男性人物少之又少。男主人公瘋帽子是整部影片中唯一一個正義一方具有男子氣概的男性,但由于他的家庭世世代代寄居在皇宮中服務于皇權,世世代代為女性執(zhí)政的皇室卑躬屈膝地制作各式各樣的禮帽,則表現(xiàn)出有些膽怯和無能;另一個男性人物就是邪惡一方紅皇后身邊的武士,影片中他率領軍隊追捕愛麗絲時表現(xiàn)出強悍暴力,但回到皇宮面對紅皇后則表現(xiàn)出唯唯諾諾、言聽計從。相反,雖然紅皇后是女性,但她卻具有非女性所擁有的陽剛武斷和邪惡果敢,她那句“砍掉他的頭”,讓她蠻橫兇殘的男性氣質暴露無疑,但即便如此,她最終還是被白皇后的正義所打敗并流放異地。
影片中的夢境其實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傳統(tǒng)空間,愛麗絲在這里扮演著一個闖入者的角色,她對于夢境的世界預示著文明和正義。當然,這種啟蒙也并不僅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愛麗絲在進入夢境后,在她對她能夠拯救世界除去邪惡的英雄身份半信半疑時,整個夢境世界的人物與環(huán)境開始不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使她相信自己可以戰(zhàn)勝邪惡,這無疑就是愛麗絲女性意識覺醒中的環(huán)境誘導。
總的來說,蒂姆·波頓的改編是基于原著作品進行的個人理解性的傳承和發(fā)展,用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為觀眾講述了一個極具魅力的童話故事。
參考文獻:
[1]王琰.蒂姆·波頓黑色電影的豐富內蘊[J].電影文學,2012(18).
[2]李莉娜.想象的力量——蒂姆·伯頓影像世界的美學分析[J].青年作家,2009(12).
[3][美]羅伯特·考克爾.電影的形式與文化[M].郭青春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郝建.影視類型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苑雨萌(1993-),女,漢族,黑龍江省安達市人,學生,戲劇與影視學碩士,單位: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yè),研究方向:影視編導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