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芝
(長沙理工大學 圖書館,長沙 410076)
[摘 要] 隨著城鎮(zhèn)一體化、城市化、大城市化的發(fā)展,城市文化與城市競爭力成為當今的熱點研究,而對于作為城市“地標”的圖書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卻很少研究。文章從圖書館角度,分析、研究圖書館與校園文化、城市文化的相互關系以及在城市競爭力中的影響和作用,提出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
[關鍵詞] 圖書館;校園文化;城市文化;城市競爭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94
[中圖分類號] F290;G25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05- 0177- 03
0 引 言
隨著城鎮(zhèn)一體化以及國家中心城市的評定和城市群的興起,城市文化在城市競爭中的影響與作用日益凸現,城市決策者開始將目光投向城市文化建設,投向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設施對城市文化建設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上。2009年5月21日溫州市圖書館慶祝建館九十周年,舉辦了 “圖書館與城市文化論壇”專題研討會,慶典邀請了圖書館界知名專家、溫州市政府有關領導,這是國內首次以研討會的形式探討該問題,反映了圖書館業(yè)內外對圖書館推進城市文化建設的期盼和重視。2015年12月31日修訂通過后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guī)程》和2015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公開征求意見稿中,對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的有關規(guī)定和要求,更注重強調了圖書館在參與城市文化建設和發(fā)揮其作用。本文從研究作為一個城市“地標”的圖書館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角度,解析城市文化對提高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性。
1 城市文化的內涵
一個人為什么要不斷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呢?為了幸福感、為了自由、為了安全、為了尊嚴、為了慈善,這些全部都是文化課題,所以經濟只是短期欲望,文化才是長期欲望。否則,再美麗的城市也可能成為一個沒有方向的城市。一個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和潛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是否擁有獨具特色的文化,城市之間綜合實力的較量不能忽視文化這一巨大的肋骨。沙朗·佐京在《城市文化》一書中(1996),以美國城市轉型過程中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為背景,來探討與之而來的城市問題,她認為文化已經成為一種資本,文化在城市發(fā)展中的生產力作用也逐漸凸顯出來。文化是一種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潛能,城市文化是城市人民在長期的歷史演化中積累創(chuàng)造的,它一旦形成就凝聚成一個城市的精神力量,起著動員和組織的作用。
城市文化展示著城市的風貌和品位,提升著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城市發(fā)展離不開城市文化,城市發(fā)展應當打造城市文化。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內核,是對城市文化積淀進行提升的結果,豐富著城市形態(tài)。城市居民是城市文化的享有者與創(chuàng)造者,城市文化的塑造與傳播者,通過豐富的文化活動,濃厚的文化氛圍激發(fā)人們參與城市文化建設的積極熱情,創(chuàng)新提升城市文化,進而提升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例如北京的政治敏感、包容、厚德古韻,上海精致、文雅,廣州的融合、開放,鮮明豐富的城市文化有助于人們形成深刻的城市印象。
2 城市競爭力
20 世紀 80 年代就出現了城市競爭力這一概念,但直至今日國內外學界也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界定標準,本人比較認同付仰崗提出的城市競爭力的概念,即:城市競爭力主要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個城市通過提供相應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所體現出來的能夠更好地吸引、爭奪、利用各種資源和要素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比其他城市更有競爭優(yōu)勢、更為持續(xù)發(fā)展并最終更能提高居民福祉的能力”。
提出城市競爭力構成因素有代表性的有鵬飛博士,他認為城市競爭力由硬競爭力(弓)和軟競爭力(弦)組成,硬競爭力包括人才、基礎設施、資本、結構、環(huán)境、區(qū)位、科技以及集聚競爭力八個要素,軟競爭力則由文化、秩序、管理、制度、開放競爭力五要素構成的。張曉楓在《政府對城市競爭力的影響研究—上海、香港、新加坡的比較分析》一文中根據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和相互影響關系,設計出顯示性指標體系與解釋性指標體系。其中,顯性指標把教育、醫(yī)院、恩格爾系數、公共圖書館數量、每百人公共圖書館館藏量、每百人在校大學生數等列為衡量指數。
3 校園文化與城市文化以及與城市競爭力之間的相互作用
經濟狀況、政府作用、基礎設施、人才因素、企業(yè)因素、科學技術、社會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這些要素構成了競爭力評價的基礎。這些復雜的構成要素決定了城市競爭力是一個復雜的互動系統,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動都有可能影響到其他要素的發(fā)展,也會對整個城市競爭力系統產生一種“蝴蝶效應”。一個城市只有把自己獨特的文化與城市經濟相結合,抓住城市發(fā)展的獨特的、巨大優(yōu)勢,才會提升城市的競爭力。
校園文化是“在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導,以校園環(huán)境、教學設備設施等為物質基礎,以校園活動參與者為主體,以全體師生特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心理素質等為核心,以校園精神為支柱,由全體校園活動參與者在學習和教學實踐中共同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校園文化是城市先進文化的風向標,針對不同的文化進行揚棄式的吸收繼承,并且高校擁有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他們都具有強大的創(chuàng)造活力,高校本身存在著多種文化之間的融合與滲透,在文化交匯與融合碰撞中孕育校園新文化、社會新思潮。校園文化在城市文化中起到一個引領作用,也是其發(fā)展本質決定的。大學師生居住在一個城市幾年,深受其居住環(huán)境和城市文化特色的影響。大學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文化離不開人類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滋養(yǎng)和各種文化的相互滲透,大學校園文化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有利于城市文化的提升、傳播和發(fā)展,城市文化為大學校園文化的存在和發(fā)展提供適宜的土壤和空間,哺育著、涵養(yǎng)著大學校園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校園文化氣質的形成,大學校園文化自身的獨特個性和很強的社會影響力,助推、引領著所在城市的文化發(fā)展。兩種文化形式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共同引領整個社會文化和諧發(fā)展,提升城市競爭力。
4 圖書館在校園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作用
圖書館建筑往往是作為城市的 “地標”,是城市文化物態(tài)存在形式的重要表現,是城市文化物態(tài)存在形式的重要表現。圖書館對城市文化發(fā)展發(fā)揮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反過來,城市文化發(fā)展水平也對圖書館有著深刻的影響。城市文化的地域性決定了城市文化的差異性和特色性?!俺鞘形幕倪@些特點決定了每一個城市需要公共圖書館來記錄這個城市的發(fā)展歷程和文化積淀過程?!?/p>
《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guī)程》(以下簡稱規(guī)程)第二條指出:“高校圖書館應利用資源優(yōu)勢和科技平臺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活動中去?!贝髮W在自身文化建設中自覺研究并融入城市文化的精神氣質,不僅豐富了同時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內涵與品位,也使大學與地方之間獲得一種精神層面上的共通相容,有利于大學贏得更廣泛的社會心理支持,更好地服務于當地社會。規(guī)程第三條指出:“圖書館的主要職能是教育職能和信息服務職能。圖書館應充分發(fā)揮在學校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中的作用?!睂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首要任務在于文化的復興,而大學既是匯聚民族文化的中心,又是借鑒外來經典文化的平臺。圖書館利用館藏文獻挖掘深層次文化元素,參與輿情信息收集提供,科研課題查新和專利查新等,參與地方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構建校園文化與城市文化互動發(fā)展的機制,進一步引領文化繼承方向和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新理念。規(guī)程在主要任務中第4條和第五章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第三十七條都強調發(fā)揮圖書館資源和專業(yè)服務的優(yōu)勢,開展面向社會用戶的服務。
北京、上海和廣州是我國各具特色的大城市,在這三個城市改變的形式和進程中,圖書館在弘揚、創(chuàng)新城市文化,引領城市社會精神文明走向,加強大學文化與城市文化互動融合,促進特色多元區(qū)域文化形成,積極參與城市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提供城市文化政策咨詢服務、高質量培養(yǎng)文化人才等諸多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深刻地反映了城市發(fā)展的階段性歷程,即既固本又納新,既有傳承保護又有演化發(fā)展。在傳承與發(fā)展的融合中,城市實現“有機生長”。
上海市組織成立了以上海圖書館、上海交通大學等上海30多家各類型圖書館為成員館的上海地區(qū)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通過開展館際互借、委托查詢、外文書刊采購協調、向社會發(fā)放通用閱覽證等來實現區(qū)域間各圖書館的資源共享,協作網在為領導決策咨詢服務、為國民經濟建設、為科教興市、為城市信息化建設和企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同時也推進了上海圖書館事業(yè)的自身發(fā)展。BALIS(北京地區(qū)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保障系統)采取集中式門戶平臺與分布式服務相結合的運營模式,服務范圍遍及北京市80多所高校。并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所在地。廣東省所有的高校館都是廣東網絡圖書館成員館。廣州大學圖書館參與廣州市政府信息化建設,開發(fā)并建成了“媒體眼中的廣州”新聞資料全文數據庫,廣州南沙專題新聞匯編等特色信息服務,促進了廣州大學圖書館參與政府信息化的深度和廣度。
5 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我國體制原因,現在雖然有圖書館聯盟和大學城等信息資源共享模式,但仍是條塊分割,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決策層對城市文化和城市競爭力的影響重視不足,沒有完備法律法規(guī)等政策性文件。對圖書館建設投資不足或不持續(xù),圖書館專業(yè)人才有待加強,設備和技術有待提高。圖書館參與校園文化、城市文化的程度期待深層次融合。各層次人員和各群體對文化需求不同,人文關懷仍需加強。
5.1 決策層充分認識到城市文化對提高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性,決策有前瞻性
文化積淀的厚度是丈量一個城市文明的尺度。近年來,模仿更成為全國一種普遍的做法,導致了現代中國城市個性的缺失。決策層在做城市規(guī)劃時要延續(xù)、保護城市文明特征,展示城市文化魅力。圖書館對城市歷史文化、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變化及社會生活等進行詳細的記錄,為城市文化發(fā)展提供重要的依據。
5.2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保障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設施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
經費不足不持續(xù)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學校參與城市文化有瓶頸?!吨腥A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歷時15年還未出臺應盡快頒布實行?!吨腥A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征求意見稿中第五條規(guī)定:“將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顚S?,不得挪作他用。設立公共圖書館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當保障公共圖書館正常運行經費”。第六條規(guī)定:“國家鼓勵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設立公共圖書館或者向公共圖書館捐贈,并按照有關規(guī)定給予稅收優(yōu)惠和其他扶持政策。高等學校圖書館、科研機構圖書館以及政府設立的其他類型圖書館向公眾開放的,國家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政府應對高校圖書館構向公眾開放給予經費支持,圖書館加大力度積極參與到城市文化建設中來。
5.3 打破條、塊限制,充分發(fā)揮其職能,建立交互式圖書館網絡為社會服務
因行政體制原因,科學技術發(fā)展不平衡、省屬高校、國家“211”高校、“985”高校以及專業(yè)圖書館各屬不同行政機構,很多圖書館聯盟還沒有完全形成資源共享的認識,城市文化資源和大學文化資源之間沒有實現共享,應由政府機構、省市文獻信息中心或高校圖工委加強聯合形成區(qū)域性系統內的區(qū)域性跨系統,形成交互式信息資源共享平臺。
5.4 加強人文關懷,針對性推送服務。
城鎮(zhèn)化過程中新生代農民工成為構建城市和諧和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到2015年我國將形成相對完善的“政府主導、企業(yè)共建、社會參與”的農民工文化工作機制,以文化融入方式推動農民工城市融入以文化方式塑造公共平臺,以文化活動消弭社會隔閡,增加社會各界相互了解和支持,促進社會認同感、歸屬感和社區(qū)公共精神的成長壯大。
5.5 倡導終身學習,全面閱讀
我國修訂了《老年人建筑設計規(guī)范》、《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障礙設計規(guī)范》、圖書館建筑設計規(guī)范,方便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居住、出行與閱讀交流,移動教育提供的個性化學習場景以及移動設備觸感、語音輸出等功能性優(yōu)勢,成為在線教育主流。圖書館充分利用文獻信息資源,提倡與引導文化主流,通過圖書漂流、農家書屋、國學經典誦讀等活動帶動全民閱讀,從而推動城市的建設和和諧發(fā)展。
5.6 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實現圖書館個性化、主動化和互動性服務
2016年《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7.10億,圖書館實時充分利用人才優(yōu)勢和科技平臺,通過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創(chuàng)新應用,實現深層次的信息共享,開展主動式公共服務。隨著公共平臺在各個企業(yè)、組織中的廣泛應用,圖書館利用微信平臺實現圖書館微信的個性化、主動化和互動性服務。
總之,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使命。圖書館利用文獻資源、技術平臺,充分挖掘城市內歷史文化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從新的視角拓寬文化產業(yè)及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道路,打造優(yōu)勢的城市文化產業(yè),樹立以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競爭力的發(fā)展思路,充分發(fā)揮城市文化軟實力的輻射效應,文城相融、文經相促、共同筑起城市屬于自己的底蘊和氣質。
主要參考文獻
[1]郝國芳.城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研究——以董永故里為例[J].安徽建筑,2012(1):64-65.
[2]付仰崗.昌九一體化城市群城市競爭力研究[D].南昌:華東交通大學,2015.
[3]遲妮娜,王紅梅.淺議城市文化特色與城市競爭力[J].經營管理者,2008(13):109.
[4]王蕊.高校校園文化育人功能探索[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