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亮 劉寶林
摘要:在家長學校課題研究活動中,借鑒《孫子兵法》中的“知彼”與“知己”,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知彼”就是了解家長和學生的需求,“知已”就是知道學校和教師現狀。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結合教育學和心理學而“后動”,在研究中不斷地“思”,以指導“再行”,從而增強了課題研究的針對性,提高了課題研究的效果,使課題研究的成果真正能夠指導教育實踐。
關鍵詞:了解 需求 規(guī)劃 座談 實踐研究
一、注重“知彼”,細致了解學生和家長的需求
我們的課題是《創(chuàng)設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對子女健康成長的影響與實踐研究》,研究的是家庭教育,家庭環(huán)境中的教育涉及到的主要對象就是孩子與家長,所以我們要“知彼”一一了解他們,明了他們的特點,尤其是他們的需求,而研究家庭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采用了以下方式:
1.進行聊天式的學生座談
老師以幫助者的身份與學生談家庭中的事情,配以輕松的音樂,使學生心情放松,然后多個角度聊開去,從家長對自己的關心程度、關心的方面、關心的方式、自己的感受等,從自己遇到困難(學習、生活等)時,家長如何幫助?從自己與家長交流和溝通次數的多少、時間的長短、交流的內容、交流的感受等多個方面了解孩子在家庭環(huán)境中的狀態(tài),為研究的深入開展準備好第一手資料和信息。
2.開展學生、家長問卷調查
我們精心設計調查問卷,對學生和家長進行分卷調查。對于學生,我們利用班會時間說明問卷的意義,讓學生帶回家,第二天交回,給學生較長時間的認真思考,使問卷更能反映真實情況。對于家長,我們在家長會上說明情況,家長當場填寫問卷,我們當場回收,保證了問卷結果的鮮活性。
3.拓展渠道,與家長溝通形式多樣化
學生座談和問卷調查雖然能了解很多情況,但往往不能經常性地進行。為此,我們拓展溝通渠道,從原來的登門拜訪、電話訪問發(fā)展到如今的短信交流、電郵溝通、QQ互動等,形式的多樣化使得我們及時了解家長所需成為現實,增強了時效性。
隨著與學生、家長交流溝通形式和次數的增加,采集到的信息量也隨之增多。之后,我們用大量的時間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做為研究工作中的“知彼”。
二、重視“知己”,合理規(guī)劃課題研究
在“知彼”的同時更要充分“知己”,才能在課題研究中清楚問題之所在和自己的基礎與優(yōu)勢,才能提高課題研究的效率。所以我們更深層地了解自己的課題、了解自己的理論基礎、了解自己的研究目標與方向,把“知彼”與“知己”進行融合,以順利地開展課題的研究。
1.開展以課題研究為中心的理論學習
在課題組成員中開展以課題為中心的理論學習,匯集、參閱各種與本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如:林格的《思想的享受》、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的藝術》和《論家庭教育》、曾仕強的《家庭教育》、趙忠心的《中國家教之道》等多種文獻資料和專家著作。從近代到當代,從中國到外國,充分汲取,以提高研究成員的理論水平,理清所研究的課題與所需理論的相關性與一致性,使“后動”有據可循。
2.開展以課題為中心的討論,統(tǒng)一思想
在課題組成員中開展以課題為中心的討論,成員們根據自己的實際工作、學習的文獻、接觸到的理念等多個方面談自己對課題的理解,講自己的理論依據,有不同理解時,成員間互相質疑,在討論中交流與碰撞,逐漸形成清晰、一致的思想,合理規(guī)劃課題研究的階段,統(tǒng)一協(xié)調了后勁。
3.舉行開題會,明確目標和方向,啟動研究工作
在完成了“知彼”活動的統(tǒng)計與分析以及“知己”活動的融匯后,適時地召開課題組的開題會,確定課題研究的計劃步驟,明了課題研究的目標和方法,合理安排課題組成員的分工,使“后動”有序可依。
三、在“后動”上下功夫,認真開展實踐與研究
在課題中期研究過程中,我們以計劃為指導,按照課題研究的進度安排,分步實施各項研究工作;按進度要求,以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為基礎,把家庭教育的研究按不同的年級分段,分步驟、分階段、分對象地進行實踐與研究;在研究中注重把課題與教育實踐相結合,使其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我們把課題研究轉化為行動研究,把研究成果應用于教育實踐,避免了課題研究與教育工作脫節(jié)的現象。
1.圍繞構建和諧成長環(huán)境,針對家長,我們重點通過家長學校這一陣地開展了以下研究活動:
(1)開展以課題組成員為講師、以“知彼”中的問題為案例的專題講座,由于內容真實、貼近生活,講授的思路明確、觀念新穎、可操作性強而深受家長們的喜歡。
(2)開展了以《家庭教育手冊》的相關內容為主的家長學校專題講座,主題性較強,有些觀點、方法與一些家長的實際較為符合,引起了家長們的共鳴。在共同討論過程中,經常能達到此家長的問題,彼家長出點子解決的情況,氣氛熱烈,互動性強,教育效果好。
(3)組織家長參加上級關工委講師團的專家講座。講師團專家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分析案例深入、透徹,提高了家長們分析問題的準確性、進行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在以家長學校為主要陣地的活動中,家長們更新了家庭教育觀念,得到了孩子日常活動情況的反饋,了解了對孩子進行心理調適、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了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豐富了教子經驗。
2.圍繞促進健康成長,在學生中開展了以“孝德勵志”為核心的豐富多彩的活動
(1)“報平安,盡孝心”活動。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孩子的平安牽動著父母的心。我們開展了“報平安,盡孝心”活動,免費為每位學生辦理一張校訊通卡,進校、出校刷一下卡,孩子平安到校或離校的信息就會發(fā)到家長的手機上,在校期間需要與父母或其他親人聯系,也可以在刷卡機上免費打電話,及時聯系。通過集會,我們以實際案例為切入點,講明意義,孩子們學會了換位思考,體會到了父母對自己的關懷。孩子們稍微留心一點,一份平安的信息就傳給了家長,很多工作繁忙的家長非常滿意。
(2)開展《新三字經》誦讀活動,使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學到了與父母師長交往中的一些做法,學到了一些做人做事的原則。講故事而非講道理,講故事而知其意。
(3)開展的“名言我來寫”活動,以“孝德”“勵志”的名言為載體,以挖掘名言的內涵為途徑,加深了孩子們對孝的理解,促進了孩子們對理想的認識。
(4)開展的“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活動,以書信為溝通形式,以孩子對家長想說的話為內容,促使孩子回想在家庭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發(fā)生的矛盾與沖突,引導孩子深入思考,用文字表達出來,使美的事物成為永久的記憶,使矛盾與沖突以平和的方式呈現,促進孩子與家長和諧、有效的交流。
(5)在休息日和假期開展的“做一天(周)小管家”活動,一方面使孩子有了管理錢、物的體驗,了解了家庭開支的情況,有了管理家庭事務的經歷。另一方面,使孩子在管理事務中逐漸體會到家長為生活做出的巨大付出和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四、在“思”中找問題、匯經驗,指導后續(xù)研究
“后動”之后效果如何,有哪些成功之處,有哪些問題,就需要通過各種形式去了解,廣泛獲取“后動”之后的信息,使“思”有堅實的基礎,然后“思”問題、“匯”經驗,更好地指導后續(xù)的研究。
1.針對家長,我們采用了以下四種方式:
(1)信息反饋。我們根據“后動”的活動設計反饋表,在活動之后,通過反饋表了解家長對“后動”活動的感受、了解孩子對活動的反映和感悟,有些家長在“報平安,盡孝心”活動的反饋表中寫道:“何時入校、何時出校,短信報知,孩子平安我們放心?!?/p>
(2)座談會。我們建立長效家校聯系機制,每個班建立家長委員會,每班再推出兩位家長組成學校家長委員會,班級家長委員會一個月或兩個月聯系一次,學校家長委員會一學期召開兩次聯系會,家長們談見解、說感受、講變化、提問題,課題組成員與家長們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對策和辦法,促進家校聯系的同時,也開闊了課題研究的思路。
(3)網絡聯系。學校網站開設留言欄,并把課題組成員的電子郵箱、QQ號碼都告訴家長,家長們通過網絡可以很輕松地把自己的想法、感受留給課題組成員,也便于課題組成員的答復。
(4)書信聯系。我們在家長中開展“給孩子寫一封信”活動,家長把孩子的進步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得到肯定的孩子非常珍惜,有的孩子在日記里寫道:“平時總說我這事兒沒做好、那事兒做得不對,數落起來一大堆一大堆的,今天看到了媽媽寫給我的信,其實媽媽知道我的優(yōu)點,只是不說罷了。真高興,在信里,我看到了陽光的媽媽?!?/p>
2.對學生,我們采取諸如主題班會、考后反思、調查表、網絡聯系、書信等方式交流。孩子們無論是在集體環(huán)境中,還是在個人空間里都各抒己見,發(fā)表對“后動”的看法,既可以保證其真實性,又可以在人數上保證其代表性。
我們從“一活動一反饋”的紙質信息反饋表到面對面的座談交流,再到不見面的網絡聯系,開辟了多種途徑了解家長和學生眼中的“后動”,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統(tǒng)計分析、歸納總結,發(fā)現規(guī)律,再與相關教育理論建立起密切聯系。一方面用以指導下階段的研究和實際生活中的教育活動,另一方面可找出帶有普遍性的問題,課題組成員共同討論,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給出建設性的建議,以便在后續(xù)的實踐研究中運用。
我們圍繞課題,在研究中,把“知彼知己”作為“后動”的根基,使“后動”能夠有的放矢;把“思”作為“再行”的基礎,使“再行”成為有源之水。課題研究既是課題理論的研究,也是實踐行動的研究,研究使理論有了基礎、實踐有了升華,更好地建立起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家庭關系,通過研究實踐、再研究再實踐創(chuàng)造更好的環(huán)境,促進孩子們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