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劍雄+宋丹
[摘要]以民國時期的名校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與北京大學為例,結合唐文治、李登輝與蔡元培等3位校長的教育理念與辦學實踐,提煉出這3位大學校長人才培養(yǎng)的教育理念與實踐的5個共同取向:堅持以學生為本、明晰育人目標、注重人格培養(yǎng)、堅守學術理性和提倡教育自治。這些共同取向或許正是大學孕育和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最初使命與根本任務,其歷史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在于:回歸人才培養(yǎng)本位,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抓住雙一流建設方案的重大機遇,加快雙一流建設步伐。
[關鍵詞]人才培養(yǎng)取向;民國大學校長;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7)03002404
自大學誕生以來,人才培養(yǎng)是大學的第一職能也是最根本的職能。但是,隨著大學職能的不斷發(fā)展與延伸,越來越多的大學忽視了大學的第一職能——人才培養(yǎng),過度強調大學的延伸職能。由于其不斷地消解和淪喪,以致于出現(xiàn)了錢學森之問——為何中國大學培養(yǎng)不出杰出的人才?反觀民國時期的大學,卻能夠誕生一大批在中國歷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學術大師,與當時的大學校長教育理念有關,因為他們非常重視對人才的培養(yǎng)。分析、概括與總結民國時期3所著名大學校長具有共同特征的人才培養(yǎng)教育理念,即堅持以學生為本、明晰育人目標、注重人格培養(yǎng)、堅守學術理性和提倡教育自治,對現(xiàn)今我國人才培養(yǎng)本位的重新塑造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1堅持以學生為本
大學之所以能夠存在與不斷地發(fā)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能夠為社會培養(yǎng)杰出人才,而學生就是大學的生命源泉。學生是一所大學存在最基本的要件,是人才培養(yǎng)的實施對象,大學校長將學生放在何種地位、持何種態(tài)度、采取何種舉措,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民國時期的唐文治、李登輝、蔡元培3位校長的教育理念雖然不盡相同,但是他們在如何對待學生的問題上有著共同的特征,就是堅持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唐文治校長和蔡元培校長都注重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關系,倡導尊師愛生。唐文治在對學生進行嚴格管理時,采取剛柔并濟的方法對待學生和關愛學生,倡導尊師愛生,注重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關系[1]。唐文治校長經(jīng)常教導老師對學生要坦誠相待,不應該施用教師權威,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主動關心和愛護他們[2]。由蔡元培校長領導的北大改革,在對待學生方面,認為學生是教育的實施對象,要承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將其立于中心位置,愛護學生與尊重學生的個性。強調培養(yǎng)受教育者“人”的獨立人格與自由意志,開發(fā)其自身潛在的創(chuàng)造能力,即培養(yǎng)具有主體意識、主體能力與健全人格是實施教育的目的、出發(fā)點與歸宿[3]。從兩位校長對學生坦誠相待、關愛和尊重學生的育人過程中,可以體現(xiàn)出其“以學生為本”的育人思想,這些思想不僅為以后交通大學和北京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具有歷史價值的可借鑒之處,也是我國其它大學培養(yǎng)人才的可借鑒之處。
李登輝校長和蔡元培校長主張學生自治、民主管理的教育理念。李登輝校長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治能力,鼓勵學生參與自治,積極地為學生參與自治創(chuàng)造條件與機會,會將學校的部分事務交由學生自治組織處理,讓學生自我組織、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務,讓學生享有了極大的民主與自由[4]。他還專門單獨設置1章將“學生自治”寫入 《復旦大學章程》。蔡元培校長在對北大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時,提出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主張,積極改革教學、學生管理制度,實行學生自治[5]。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治能力和崇高人格,他不僅組織各種學術團體,而且提出了“六自”方針,即自尊、自學、自治、自省、自動、自助。
2明晰育人目標
一所大學必須要有較為明確的育人理念,才能樹立起較為清晰、準確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民國時期著名大學校長在育人理念上能夠清楚地定位學校要為國家、社會培養(yǎng)出何種人才。
唐文治因時立教的育人目的,可以體現(xiàn)出他對人才培養(yǎng)的高要求,認為學校所培養(yǎng)的人才應是中國最需要的人才。他說自己在學校時會不自量力的想要培養(yǎng)出具有領導風范的人才。唐文治認為“須知吾人欲成學問,當為第一等學問;欲成事業(yè),當為第一等事業(yè);欲成人才,當為第一等人才。而欲為第一等學問、事業(yè)、人才,就必先砥礪第一等品行”[1]??梢钥闯銎淠繕朔浅C鞔_,簡要的說就是要培養(yǎng)出既有德又有才,在他日可以振興中華實業(yè)、挽救國難的領袖人才。
在復旦時,李登輝校長提出以中體西用培植科教技術人才的辦學方針,還指出要為社會培養(yǎng)能獨立思考的人才[6]。李登輝校長受到美國教育進步主義思潮的影響,為了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不斷開辟新學科,創(chuàng)辦特色學科,奉行經(jīng)世致用,培養(yǎng)實用人才。這些實用學科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是社會亟需的人才,往往供不應求,并為復旦贏得了極高的社會聲譽。
在就任北大校長一職時,蔡元培就明確指出,學生不應把求學當作升官發(fā)財?shù)膶崿F(xiàn)途徑,而是要把研究學術作為學生的本職。從這一提法中,可以知道蔡元培校長是要培養(yǎng)出具有科學興趣和研究能力的學生。為了實現(xiàn)這一教育目標,蔡元培校長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主張“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不拘一格廣招人才,為其提供優(yōu)秀的師資,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主張教學改革,提出教學與科研并重的發(fā)展方針;支持主辦各種學術刊物[5]。
3注重人格培養(yǎng)
人格的培養(yǎng)對國家、社會和個人的發(fā)展都起著關鍵性作用,如果培養(yǎng)出的人有才卻無德,反而會成為國家、社會的一大潛在隱患。三位校長認為大學在培養(yǎng)人才時必須注重德育對人格的塑造作用,并在其教育理念中旗幟鮮明地提了出來。
唐文治校長堅持德育為先、四育并重的人才培養(yǎng)觀,認為學生必須先有大德然后才有大才,可以看出其非常重視人才的道德品質教育與學生崇高人格塑造。針對當時所出現(xiàn)的道德淪喪,他認為積極倡導中華民族崇高之人格可以挽救世風。他說:“學問之道,首先看重品格和行為,必須把人才培養(yǎng)放在首要地位”[2]。
李登輝擔任復旦大學校長時,認為想要改革社會,必須從自身開始做起,提倡德育即人格教育,非常重視個性對于學生思想行為和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性,注重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和嚴密訓練,使其正常發(fā)展,以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他說:“教育事業(yè)想要對現(xiàn)在還是未來的社會有所貢獻,僅僅關注物質上的進步是不足矣,而是要關注道德的進步”,因為“單重體育,只能造成蠻橫的強力,單重智育,只能造成狡猾的自私”[6]。那些有才卻沒有道德的人才是社會最可怕最危險的人,會給社會帶來無法想象的災害。
北大校長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舉、和諧發(fā)展”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五育是造就完全人格之個體的基礎和前提,主張以五育塑造具有完全人格的人[7]。通過道德教育可以提升自我素養(yǎng)、塑造健全人格、培養(yǎng)國家之棟梁,他把國民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作為德育培養(yǎng)的目標。他還指出道德教育對個人、社會乃至國家有著基礎性作用,德育在人格塑造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與什么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其有利于優(yōu)化一個人的內心道德。為了培養(yǎng)出有助于國家不斷發(fā)展、實現(xiàn)國家復興的健全人格的全體學生乃至國民,他提出了具體的道德教育方式,比如道德知識與道德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加深對道德的理解,了解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綜合言傳身教和自我管理兩種方式;主張采用模范教育、輿論評議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8]。
4堅守學術理性
高度理性的社會活動的內在規(guī)定性就是大學的學術理性,其不僅源于大學有其特殊規(guī)律的、天然的人才培養(yǎng)使命,而且還源于高等教育本身?!按髮W學術理性不僅是人們關于大學的本質及其現(xiàn)象、活動科學認識后對大學本質及大學辦學治校規(guī)律的準確把握,更是對大學人才培養(yǎng)之組織屬性及其價值判斷的選擇和守護”[9]。即使全社會失去了理性,大學仍然可以理性的思考與教育,這不僅是大學存在于社會的最大價值之處,也是區(qū)別于其它社會組織的根本所在。民國時期的大學之所以能夠培養(yǎng)出杰出人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大學校長能夠堅守學術理性。
唐文治校長能夠很好的堅守學術理性的教育理念。首先,他能夠始終堅持把國家、民族乃至天下蒼生的安危牢記在自己的心坎上,培養(yǎng)出有德有才并且在他日能夠挽救國難的領袖人才;其次,他提倡尊師愛生的辦學理念,始終倡導維護良好的師生關系,告誡教師不要施用教師權威而是要關愛學生;最后,由于深受傳統(tǒng)文化道德觀的影響,他十分重視道德對人的培養(yǎng)作用,提出了德育為先、四育并重的人才培養(yǎng)觀。
李登輝校長的通識課程設置理念、學生自治、民主管理、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等教育理念無不體現(xiàn)了堅守學術理性的思想所在。雖然他的通識課程設置理念注重外語和西方文化的學習,但是不影響國學經(jīng)典在整個課程體系的重要地位。他在恪守馬相伯校長“崇尚科學、注重文藝、不談教理”的十二字辦學信條的基礎上,提出了“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的辦學理念,這是他始終能夠堅守大學學術理性,積極創(chuàng)造追求真理和探索科學的大學氛圍,而不受功利驅使和權力羈絆的所在。
蔡元培校長在主政北大期間開創(chuàng)了“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蔡元培認為:“對于學說,仿世界各大學之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無論為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fā)展”[10]。他廣納人才,用人不拘一格,力邀各派學術名流加入北大,允許各種思想的競相迸發(fā)。每個學者在北大都可以有自己獨立的觀點,自由闡發(fā)、自由辯論與自由傳播從而使得各種學術思想在北大盛行,形成了思想自由、學術自由的新風氣,促進了北大學術繁榮。蔡元培校長雖然允許學術研究自由,但并不是所有學派思想都可以被接受,而是要遵循科學、民主、進步的原則,并且他也反對任何假借學術的名義傳播思想??梢哉f蔡元培校長在提倡“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針時也呼吁和堅守著學術理性。
5提倡教育自治
從大學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來看,高等學校自身的內部機構如果能夠獨立于其它社會利益集團、社會機構與政治集團等,就能夠不受其干擾,獨立自主的處理自身事務。民國時期這些校長雖然深受各派政治勢力的壓力,但是他們都能夠堅持著自己教育自治的理念,辦純粹的大學教育,使大學免受政治的干擾。
唐文治走訪了西方各國,了解了西方各國的教育,這是他思想發(fā)生了轉變,走上教育救國之路的原因所在。他開始脫離官場,轉向發(fā)展教育,精心設計了一套教育救國的方案,并在大學治學過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有關教育救國的思想,比如立國之本要以教育為根、學校乃救國的基地、救國需要培養(yǎng)領袖人才、興國學、讀經(jīng)書等。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在教育事業(yè)舉步維艱的時期,唐文治仍然堅信教育能救國,把學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主要渠道,為國培養(yǎng)振興實業(yè)、挽救國難的領袖人才。
李登輝1913~1922年擔任復旦校長的這10年間,總共修改了3次章程,大學章程體現(xiàn)了李登輝校長的教育理念,其章程的修改有的是由李登輝校長起草交送董事會長核定后,再由各董事會成員決議;有的是由校董事會集體商討。民國時期的復旦大學是私立大學,經(jīng)常面臨著經(jīng)費不足的局面,要向外籌措資金保證辦學的穩(wěn)定性,難免要借用政府的力量,會與政府官員周旋。但是李登輝校長為了竭力保證大學教育的純潔性與獨立性,無論多么艱苦始終都不向政界低頭,決不允許外界力量干擾大學事務,他堅持獨立自主辦學,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了大批杰出人才。
在1922年發(fā)表的《教育獨立議》中,蔡元培校長教育自治的思想被充分的體現(xiàn)出來。蔡元培是主張教育自治較為徹底的校長,他奉行“教育獨立化運行”管理理念,認為教育不僅應獨立于政黨、獨立于政治,還應獨立于教會,教育完全是教育家的事情[11]。教育之所以要獨立于政黨,蔡先生認為不同的政黨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其會束縛教育的正常發(fā)展。首先,教育與政黨有著不同的價值追求,教育以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為價值追求,而政黨則以實現(xiàn)政黨利益為宗旨;其次,教育追逐遠效性,而政黨則是抹殺個性,強調群體性,考慮的是眼前利益;最后,政黨往往因政權更迭而不太穩(wěn)定,但教育往往需要穩(wěn)定的發(fā)展。教育之所以要獨立于政治,蔡元培認為教育不是培養(yǎng)馴服的工具而是在于養(yǎng)成完全的人格,教育能夠幫助被教育的人開發(fā)其自身的潛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之所以要獨立于教會,是因為教育與教會性質上、追求真理時都是互相矛盾的。教育是進步的,教會是落后的;教育具有共通性,教會則具有差異性。要使教育能夠按其自身內在的、客觀的規(guī)律發(fā)展,就必須獨立于教會,不受其制約。為了確保教育自治、學術自由,培養(yǎng)出健全人格的人才,政府乃至國家要適當?shù)姆艡?、給教育松綁,賦予學校更多地自主辦學權,而不是過多的干預教育內部的發(fā)展規(guī)律。
6對當代中國大學校長人才培養(yǎng)觀與發(fā)展的啟示6.1對當代大學校長人才培養(yǎng)教育理念的啟示
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說過:“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評論一所學校,首先要評論它的校長”[12]。回顧我國民國時期著名大學的持續(xù)快速發(fā)展時期,離不開一批具有遠見的杰出校長,他們不僅鑄造了大學發(fā)展輝煌史,而且留下了獨特的教育理念。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是大學的精神支柱與靈魂,是校長辦學治校之根本。雖然民國時期三位著名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不盡相同,各有各的特點,但他們的教育目的殊途同歸,那就是為國家與社會培養(yǎng)杰出人才。其實在他們的教育理念中都突出了大學的基本職能人才培養(yǎng),不管是從學校管理上、教師管理上還是學生管理上都能夠把學生放在首要地位,非常重視學生的培養(yǎng),提出了許多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方針。大學在以培養(yǎng)一流人才為己任的過程中,大學校長起著靈魂性的作用,當代大學校長要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確立辦學理念、準確定位辦學目標,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能力培養(yǎng),造就一批具有卓越綜合素質的高水平、高能力的人才。當代大學校長在人才培養(yǎng)教育理念中不僅要強調能力、素質與人格塑造的結合,還要更加強調立德樹人與全面發(fā)展的導向,扭轉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輕教學”現(xiàn)狀,讓大學的辦學理念和職能定位真正回歸到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使命上來。在制定大學發(fā)展政策方針時,當代大學校長能夠將人才培養(yǎng)理念真正落實到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為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培養(yǎng)出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提供政策保障。
6.2對當代大學校長建設雙一流大學的啟示
前任浙江大學校長楊衛(wèi)對大學的發(fā)展談了一些相當精辟的看法,他說:“以美國大學為例,它們是三流學校數(shù)論文篇數(shù),二流學校數(shù)論文的影響因子,一流學校不對論文發(fā)表提要求,而頂尖的大學非常強調教學”[13]。依據(jù)他對大學品流的看法,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大學的發(fā)展還處在追求科研、強調論文影響因子和數(shù)論文數(shù)量的“三流大學”發(fā)展階段,并且將其作為衡量一流大學的指標之一。當一所大學在發(fā)展過程中距離人才培養(yǎng)這一根本職能越來越遠時,即使其它方面達到“一流”,也不能證明其是一流“大學”,因為它過度地強調科研,正在慢慢地迷失大學的發(fā)展方向[14]。然而縱觀民國時期的許多著名大學,培養(yǎng)出了許多大師,主要在于當時存在一批在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視人才培養(yǎng)的絕佳大學校長[15]。絕佳大學校長能夠精準地對大學精神進行詮釋,堅守教育理性與注重人才培養(yǎng),并且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獨特的大學理念和獨特的大學核心價值觀[16]。當代大學校長在抓住雙一流建設方案的重大機遇與加快雙一流建設步伐時,要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重視人才培養(yǎng)、堅持以學生為本、注重健全人格之養(yǎng)成。在具體的辦學實踐中,當代大學校長要樹立起以人才培養(yǎng)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教育理念,努力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強調提升教學水平,進一步明確大學的本來意圖。總的來說,當代大學校長如果能夠樹立起回歸大學人才培養(yǎng)本位的取向,就已經(jīng)開始向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邁進了一大步。
參考文獻
[1] 朱繼洲.唐文治的治學理念與交通大學精神[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317.
[2] 靳貴珍,趙濛.唐文治高等教育思想探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7(1):100102+105.
[3] 梁柱.蔡元培與北京大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185200.
[4] 杜作潤.李登輝效命復旦數(shù)十年[J].復旦教育論壇,2004(4):7680.
[5] 鄧小泉.蔡元培教育觀述論——以北大改革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5):99102.
[6] 陳桃蘭.“復旦的保姆”——李登輝的辦學思想和實踐[J].高教探索,2012(2):9196.
[7] 季愛民,季曉寧.試析蔡元培完全人格之教育思想[J].教育探索,2009(7):56.
[8] 陳聰誠.蔡元培主體性教育思想初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12):8285+53.
[9] 李永賢.蔡元培的人才強校思想及實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1):1219.
[10] 眭依凡.杰出人才培養(yǎng):大學必須守持學術理性[J].中國高教研究,2012(12):112+25.
[11] 周益斌,胡琨.教育獨立性:蔡元培教育思想之魂[J].高等理科教育,2012(6):160164.
[12] 張繼霞,夏建剛.大學的真諦——近代中國著名大學校長教育思想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2830.
[13] 李志文.漫談大學品流[J].經(jīng)濟資料譯叢,2015(4):8194.
[14] 牛維麟.世界一流大學校長特征及其啟示[J].中國高等教育,2003(22):2829.
[15] 李宏,張夙.國外知名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與大學發(fā)展[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6(6):2022.
[16] 靳宇倡,劉鈺.近代中國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與大學的核心價值觀[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S1):2327.
Abstract Taking three prestigious Jiao tong university,F(xiàn)u dan,Pek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in China in Minguo period, combines Tang wenzhi,Lee tenghui,Cai yuan pei three principal education idea and education practice,refining the five common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idea and education practice of three principal talents′ cultivation,that is to say,persisting studentoriented education,clearing educational target,paying attention to personality cultivation,keeping and holding academic rationality and promoting educational autonomy.These essences perhaps are the original mission and fundamental task that universities gestate and cultivate talents.At present, its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s to returning to the nature of talents′ cultivation,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seizing the important opportunity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scheme and speeding up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pace.
Keywords orient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university presidents in Minguo Period; educational conce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