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歷史人物,澶淵之盟,宋真宗
“歷史課堂中的‘人——包括歷史舞臺的人,學習主體的人,課堂組織的人……應彼此溝通、相互融通、相得益彰”。如何把歷史中的人與學習中的人有機結合在一起,一直是筆者在思考的問題。人教版選修一《社會危機四伏和慶歷新政》一課有這樣一段表述:“11世紀初,宋遼軍隊在澶州激戰(zhàn),在戰(zhàn)局對宋軍有利的情況下,貪生怕死的宋真宗與遼國簽訂屈辱的盟約……這就是歷史所稱的‘澶淵之盟。”讀到此,筆者對教材的表述產生了懷疑:宋真宗真的因為貪生怕死而簽訂“澶淵之盟”的嗎?在參閱了部分資料之后,筆者決定利用這個疑問設計一堂探究課,通過對歷史材料的解讀幫助學生去解讀歷史里的“他”。
一、“澶淵之盟”前的“他”
本課中的主角——宋真宗,除了教材三言兩語的介紹,沒有多少學生了解“他”。為了幫助學生更為全面的了解“他”,我提供了一些材料:
材料1:真宗在任開封府尹期間,“帝留心獄訟,裁決輕重,靡不稱愜,故京獄屢空”,得到太宗的“屢詔嘉美”。
材料2:在真宗被立為皇太子之前,老年的太宗對立太子一事非常敏感。后來不得已,才在寇準的勸說下立真宗。在京師老百姓稱贊真宗為“少年天子”時,太宗很不高興:“人心遽屬太子,欲置我何地?”在這樣一位父親、君主的壓力下,皇太子的身份是隨時可能被廢除的。
材料3:真宗的老師李沆是一位標準的“孔夫子”,自視甚高。別人批評他沉默寡言,他認為“自余通籍之子,坐起拜揖,尚周章失次,有何策而與之接語哉?”面對父命師恩的雙重壓力,真宗只能循規(guī)蹈矩,習慣成自然。
材料4:真宗即位后,積極推行黃老政治,并親自召見道士,詢問無為之要,如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曾召見嵩山紫虛道士賀蘭棲真,詢問無為之要,“朕奉希夷而為教,法清靜以臨民,思得有道之人,訪以無為之理”。
前三段材料是真宗的施政能力、即位前的政治形勢和個人的教育背景的體現(xiàn)。本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從分析歷史人物的生活環(huán)境和教育背景中,去客觀分析歷史人物性格產生的外在因素。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人物的性格因素對歷史發(fā)展所產生的可能性的影響。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得出了這樣的認識:宋真宗的施政能力是有的,但是長期壓抑的生活環(huán)境、險惡的政治形勢和所接受的正統(tǒng)教育,使得他的個性有謹小慎微甚至是懦弱的一面。人的性格與人的行為之間有著間接或直接的聯(lián)系。在封建君主專制時代,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的個人素質和性格特點對國家的前途與命運有著巨大的影響。真宗渴望做一位“無為而治”之君,即是這種個性的反映。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從歷史人物性格角度去解析歷史人物,更容易拉近學生和歷史人物之間的距離。
二、“澶淵之盟”中的“他”和“她”
在初步了解了宋真宗個性及其政治理想之后,有一位學生提出:如果宋朝的軍事力量強于遼,宋真宗再懦弱、再無所作為也不至于簽訂城下之盟啊!我及時肯定了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在中學歷史教材中,宋朝基本是“積弱積貧”的形象。但是錢穆先生曾依據(jù)《宋史》等有關資料分析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四朝中各一年的財政收入和支出,只有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有約400萬緡的赤字,但當年收入約為1.16億多緡。這足以證明“貧”并非宋代的實際狀況,宋朝軍隊的戰(zhàn)斗力也不是絕對處于下風。但為什么在軍事上卻頻頻示弱呢?
通過教師的不斷設疑,學生們逐漸認識到在影響真宗作出重大決策的因素中,除了個性之外,宋王朝“基本國策”的影響力也至為關鍵。
材料5:宋太宗曾說:“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彼未蹙痛_立了“守內虛外”的治國原則,軍事上“在邊防地帶依然只駐有僅僅可資防守的部隊,把大部分軍隊駐屯在諸州郡的沖要地區(qū),專力鎮(zhèn)壓各地的農民大眾”。
材料6:真宗即位之初,面臨的是一個危機四伏的局面,內部問題重重,矛盾很多。首先是經濟問題,太祖、太宗兩朝,由于忙于統(tǒng)一戰(zhàn)爭,對社會上存在的賦稅不均、水利失修等問題,無暇顧及……在王小波、李順起義被鎮(zhèn)壓之后,局勢動蕩不安,很快又發(fā)生了劉盱為首的叛卒之亂。
材料7: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北漢,并在滅北漢后乘勝進軍幽州,豈料卻以高梁河之役宋之慘敗而告終。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兵分三路再度伐遼,結果又以失敗告終。此后,北宋對遼的政策轉入防守階段,開始放棄對燕云地區(qū)的爭奪。
宋在“澶淵之盟”前想收復失地(燕云地區(qū))但是力量不足,而真宗即位時面臨的則是內憂不斷,加之“守內虛外”的既定國策。即位之初,他的首要任務是什么?在宋遼戰(zhàn)爭不斷的情況下,他的目標能實現(xiàn)嗎?讓學生“感同身受”,站在歷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歷史,是歷史老師幫助學生走進歷史的好方法。
真宗的愿望能否實現(xiàn),除了真宗之外,這段歷史的女主角——遼國太后蕭綽的作用也不能忽視。蕭太后出身于契丹貴族家庭,其父蕭思溫是一位漢化較深的契丹族知識分子,蕭太后也深受其父影響,對宋朝情況比較了解。在宋遼多年的軍事沖突中,遼憑借其騎兵部隊的機動性,容易取得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上的主動,但是遼的劣勢是戰(zhàn)線較長,后勤補給困難,宜速戰(zhàn)速決。宋以逸待勞,補給容易,經得起長期消耗。
材料8:當時掌握實權的遼蕭太后“老,亦厭兵”,據(jù)《遼史·兵衛(wèi)志》記載,遼國在每年的9月到12月幾乎都會發(fā)兵攻宋,但目的并不在于消滅宋,而是要破壞宋的軍事設施和經濟,使其無力攻遼。
材料9:遼行軍總指揮蕭撻覽偵察地形時被宋將李繼隆用床子弩射死。遼兵受挫,宋軍勢大振。第七日宋主到達澶州南城……宋軍士氣大增。在“澶淵之盟”簽訂前夕,河北重要的軍事要點仍在宋軍手中,遼軍實際上面臨著孤軍深入、后方被阻斷的危險。
“澶淵之戰(zhàn)”中,當自己的優(yōu)勢不足,劣勢盡顯的時候,蕭太后罷兵的愿望就更強烈了。歷史有時候真的很奇妙,宋遼雙方的統(tǒng)治者都有維持和平局面的迫切要求,在這種情況下,真宗力主簽訂“澶淵之盟”其實是順應歷史的決策。
然而,教材中把宋與遼簽訂“澶淵之盟”的結果,歸結為真宗的貪生怕死。在通過對一系列史料剖析之后,學生已經對真宗和這段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形成了自己的結論:宋遼簽訂“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基于國家政策與利益的最終考量后作出的妥協(xié)。遼在當時無力滅宋,而宋在真宗親征后士氣高漲,戰(zhàn)場形勢對宋有利,真宗也無性命之虞,何來貪生怕死之說?這種質疑有理有據(jù),對于培育學生正確的歷史意識大有裨益。
那么教材為什么把“澶淵之盟”的簽訂歸結為真宗的貪生怕死呢?為什么又視這一盟約為屈辱呢?這其實涉及如何科學的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問題。
三、重新審視歷史長河中的“他”
對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以及關鍵歷史人物的歷史活動進行評判,是歷史教學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務。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展示當事人對“澶淵之盟”矛盾性的表現(xiàn),是激發(fā)學生思考興趣,并最終得出科學結論的有效嘗試。
材料10:“澶淵之盟”簽訂之后,宋真宗非常高興,設宴慶祝,并寫下詩句:“銳旅懷忠節(jié),群胡竄北荒。堅冰銷巨浪,輕吹集隹祥。繼好安邊境,和同樂小康。”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但不久又“下詔罪己,中書、樞密待罪”。
真宗為什么會有如此讓人費解的舉動呢?這牽扯到當時的民族觀。自春秋中葉起,“華尊夷卑”“嚴辨華夷”的傳統(tǒng)民族觀念一直深刻地影響著統(tǒng)治者乃至普通老百姓,“以夏變夷”,用先進的華夏文明來教化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便成為當時中原政權的重要責任。而“澶淵之盟”后,不僅故土收復遙遙無期,還要年年向遼國輸納歲幣。宋朝在盟約中還承認了遼與宋具有平等的地位,這更被宋人視為奇恥大辱。正因為如此,真宗的內心充滿了負罪感和挫折感,以至于下詔自責。
怎么減少這種負罪感呢?這個問題的設計可以帶領學生結合歷史情境去分析歷史人物的心路歷程,并探討這種心路歷程形成與變化的原因和影響。經過這樣“內與外”的結合,必然會在歷史課堂呈現(xiàn)出更為立體的歷史人物形象。
“澶淵之盟”后王欽若曾向宋真宗獻上洗辱二策,一是奪取幽燕;二是去泰山封禪。
材料11:王欽若“從容言曰:‘此春秋城下之盟也,諸侯猶恥之,而陛下以為功,臣竊不取。帝愀然日:‘為之奈何?欽若度帝厭兵,即謬日:‘陛下以兵取幽燕,乃可滌恥。帝日:‘河朔生靈始免兵革,朕安能為此?可思其次。欽若日:‘唯有封禪,可以鎮(zhèn)服四海,夸示外國”。
宋真宗泰山封禪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彌補國人在“澶淵之盟”中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重塑中原上國的形象。當我們讀到這段歷史時完全可以感受到當時的真宗承受的心理壓力有多大!這種壓力更多的來源于時人對于重大問題的片面與固化的認知。南宋史家呂祖謙認為評價歷史不能從抽象的“天理”出發(fā),而是應該以歷史的客觀實際為標準:“大抵看史,見治則以為治,見亂則以為亂,見一事則只知一事,何取觀史?當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如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知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彼未芳乙延写苏J識,更何況今人呢?
材料12:“澶淵之盟”的盟約:“(宋)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運至雄州交割。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或有盜賊逋逃,彼此無令停匿。至于壟畝稼穡,南北勿縱騷擾。所有兩朝城池,并可依舊存守,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chuàng)筑城隍,開掘河道。誓書之外,各無所求,必務協(xié)同,庶存永久。自此保安黎獻,謹守封陲,質于大地神{氏,告于宗廟社稷,子孫共守,有逾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鑒,當共殛之?!?/p>
材料13:從經濟文化交流方面看,誓約簽訂后兩國邊境地區(qū),陸續(xù)設立了許多榷場,終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絕。宋朝在價格上采取優(yōu)惠政策,真宗曾下詔“契丹請榷場市易者,優(yōu)其直與之”;仁宗則指令雄州官員“先朝置互市以通有無,非以計利”,即不要考慮多收稅;而遼國每遇水旱災荒,向宋請求救濟支持,亦多得到積極應允。
盟約的主旨是維護雙方的和平局面,盟約簽訂后宋遼兩國保持了長期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今天,如果我們能從多民族國家共同創(chuàng)造歷史的眼界看問題,心平氣和地評價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和約既是雙方戰(zhàn)略形勢演變的必然發(fā)展,又是雙方戰(zhàn)役態(tài)勢呈現(xiàn)對峙局面的必然結果。由于宋遼兩個兄弟民族簽訂了和平條約,開始了和平交往的新局面,從而使兩個民族能在安定的大環(huán)境中和平同處、協(xié)同發(fā)展,這不僅是符合民心、順應歷史發(fā)展要求的好事,同時,也為以后正確處理民族糾紛樹立了典范。楊國宜先生的評價以史實為依據(jù),又有高屋建瓴的歷史觀與民族觀,對于中學生學會科學的評價歷史事件與歷史人有著很好的示范作用。
把“他”請進課堂是我們的目的,理解“他”是歷史教學之所以成為歷史教學的首要原因,理解“他”成為了歷史學科的本質。本課的教學實踐在這一目標上邁出了小小的一步。
[作者簡介]王良勝,中學一級教師,安徽省巢湖市第一中學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李婷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