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愛紅
摘 要:本文闡述了印度英語教育的歷史背景和發(fā)展現(xiàn)狀,探究了印度英語教 學的成功模式和英語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總結出印度英語教育的特點,即在于廣泛使用英語作為各學科的教學用語,在培養(yǎng)許多精通英語的科技和文化人才的同時,也制約了其官方語言(印地語)在國內(nèi)的普及與推廣,并對印度英語教育做出了客觀的評價。
關鍵詞:印度;英語教學;英語教學;模式
一、印度英語教育的歷史背景
眾所周知,印度歷史上是英殖民地,故印度英語教育可追溯到18世紀中期。在英國殖民統(tǒng)治時期,曾有兩次對印度英語教育發(fā)展起到過重要影響的舉措:一次是19世紀30年代,英國決定在印度實行文官考試制度,規(guī)定凡公務人員的錄用,都必須經(jīng)過當局舉辦的公開竟爭考試,英語成績優(yōu)秀者優(yōu)先錄用。這一規(guī)定對印度英語教育是一個巨大推動。另一次是19世紀中期,英國政府公布《伍德教育文告》,提出印度教育應以傳播歐洲的知識為目標,并為印度確立了從小學到大學的現(xiàn)代教育制度。這個文告對英語教育在印度的普及與發(fā)展,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隨著1857年印度第一所大學創(chuàng)立,英語教育逐步進人印度的小學、中學、高等教育課程。
二、印度英語教育的發(fā)展現(xiàn)狀
從18世紀到現(xiàn)在,印度英語教育經(jīng)過200多年的發(fā)展,已建立起一個較為完善的教育體系。在印度各級各類教育中,英語不僅是一門外語學科,更是一種學習科技知識和與西方發(fā)達國家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大學和私立中小學,英語作為教學媒介語言,所有教材、參考書及練習冊都是用英語編寫(大學基本采用英美原版,中小學采用印度教育機構編寫的全英語教材)。教師用英語授課,學生用英語筆記,師生用英語交流,使人感受到一種完全的自然的英語氛圍。在公立中小學,學生把英語作為一門學科學習,其他課程或者采用英語教材,或者采用印地語教材。不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學校,學生對學習英語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和良好的自信心,使用英語已成為印度學生主要的思維方式和寫作方式。
三、印度英語教學模式
印度教育體制(10+2+3)中的英語教學模式是:在小學和中學階段(10十2),有兩種學校,即私立學校和政府學校。私立學校設備好,收費高,學生都是來自家境富裕的子女,約占全部適齡兒童的10%。私立學校從一年級到十二年級都用英語講授各門學科,同時開設一門印地語(或地方語)課。私立學校的全方位英語教學,使學生具有廣溥的英語詞匯量和聽說讀寫四會的堅實基礎。因為他們有英語的優(yōu)勢,幾乎所有的畢業(yè)生都能被高等院校錄取。政府學校是政府辦的學校,收費低廉,學生大部分是普通百姓的子女,約占全部適齡兒童的90%。政府學校又分為兩類,即英語學校和印地語(或地方語)學校。英語學校從一年級到十二年級都用英語講授各門學科,同時開設一門印地語(或地方語)課。印地語(或地方語)學校從一年級到十年級用印地語(或地方語)講授各門學利,同時開設門英語課。從十一年級起到十二年級學生分為理科班和文科班,理科班改用英語講授各門學科;文科班繼續(xù)用印地語(或地方語)講授各門學科,同時開設一門英語課。印度高等院校的學生約70飛來自私立學校,其余來自政府學校。理科全部用英語講授,文科除了個別科目(地方語言)采用印地語(或地方語)講授外均用英語講授[1]。
印度高校的英語教學很少有統(tǒng)一的教材,大多是教師給學生開出的一系列不同流派的參考書。教師通常會布置大量的閱讀作業(yè),學生通過閱讀獲取獨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把知識條理化,用自己的語言闡述出來,重視思辨、邏輯、聯(lián)想。在課堂上有關所學內(nèi)容師生用英語問答。期末考試大多采用書面回答問題的方式,鼓勵學生的開放型思維,絕少采用客觀性選擇題。印度高校也沒有全國性的英語水平考試,英語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緊密結合,學生在學習本專業(yè)的同時英語水平也能得到相應的提高。由于閱讀了大量的最新英文原著,學生能夠及時的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發(fā)展動向,這為將來的工作、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印度英語的特點
英語通過在印度兩百年的發(fā)展,已完成了外來語身份向第二語言身份的轉換,已經(jīng)形成了獨自的特點和傳統(tǒng),與英語國家使用的“正統(tǒng)”英語出現(xiàn)了差異,在語音、語法結構和詞匯方面都有體現(xiàn)。
1、清濁輔音不分。
2、受母語的影響大,使用的語法隨意性強,如在什么情況下都容歡使用現(xiàn)在進行時,印度人普遍把重音放在單詞的第二個音節(jié)上等[2]。
3、在念單詞時結尾吞音現(xiàn)象較為普遍。
4、在使用反意問句時喜歡以isnt和no來結尾。
另外,印度人在使用英語中還有很多變異,如介詞應用的變異;語序的變異;詞匯變異;對一般疑問句進行回答時產(chǎn)生變異;時態(tài)使用上的變異,往往出現(xiàn)時態(tài)的錯用;want后面直接跟that從句;since加時間單位與現(xiàn)在進行時連用等等[3]。
五、印度政府對英語教育的重視
印度英語教育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功,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筆者認為主要是兩條:一是英國殖民統(tǒng)治對英語教育的影響,是不容回避的首要因。二是獨立后的印度政府能夠站在開放和發(fā)展的高度,實事求是地對待歷史和現(xiàn)實,正確地接收英國殖民統(tǒng)治包括英國在內(nèi)的文化遺產(chǎn)為我所用,選擇英語為法定官方用語,以后法定官方用語雖幾經(jīng)變化,但英語始終是官方主要用語。
印度政府教育機構直接采用英國有關院校的教學大綱,在中學教育中,圍繞聽、說、讀、寫四項基本的語言技巧,制定了學生學習英語必須達到的8個基本目標。由于印度政府始終重視英語教育,并采取有力措施推動英語教育的推廣和普及,使得英語語教育在印度獨立后獲得空前發(fā)展。英語實用范圍不局限于教育事業(yè),在經(jīng)濟、文化、衛(wèi)生等其他領域得到廣泛拓展和運用。
印度政府也看到英語作為國際語言,在與發(fā)達國家進行經(jīng)濟貿(mào)易和科技文化交流中具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和長遠性。由此,印度政府不僅接納了英語,而且還采取了鼓勵學習西方先進科技、引進西方先進教育管理經(jīng)驗和英美教材等一系列措施,推動著英語教育的普及和發(fā)展,使印度英語教育達到當今世界的領先水平。事實證明,這一符合印度國情和實際的選擇是正確的,體現(xiàn)了印度政府的非凡勇氣和政治遠見,也極大地促進了印度英語教育和其他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4]。
六、對印度英語教育的客觀評價
(一)國際一流人才濟濟
1.印度已經(jīng)先后獲得6種諾貝爾獎:文學獎(1913年),物理學獎(1930年),醫(yī)學獎(1965年),和平獎(1979年),物理學獎(1993年),經(jīng)濟學獎(1998年)。
2.在聯(lián)合國以及其他國際組織中,活躍著許多印度籍國際職員。他們中有的擔任國際組織的高級官員,有的在各種會議上被推舉為報告員、書記員。
3.在科技領域,印度人表現(xiàn)不凡。特別是近年來印度的IT產(chǎn)業(yè)令世人矚目,印度理工學院的畢業(yè)生IT人才在美國走俏,印度人占IBM公司的28%,微軟公司的34%[5]。在科技領域,印度現(xiàn)有科技人員350多萬,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印度出版的科技著作居世界第八位,有18種科學雜志被收人具有世界高水平的《最新刊物目錄》。據(jù)1995年統(tǒng)計,印度學者在國際權威科學刊物上發(fā)表的論文相當于亞洲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發(fā)表論文的總和。。難怪比爾·蓋茨驚嘆:未來的世界軟件超級大國,既不是美國、日本,也不是歐洲國家,而是印度。[6]
4.在文化領域,印度出現(xiàn)了一批能融會東西方文化精華的作家、詩人、新聞記者。
5.在教育領域也是人才濟濟。據(jù)2000年10月22日《印度時報》報道,120名印度教師將被英國政府和私立學校聘任。他們不僅教數(shù)學、理化和信息技術(IT),還教英語。
上述幾個領域印度高級人才的共同特點是:他們都具有很高的英語水平,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相當強,能熟練地運用英文瀏覽報刊雜志、聽廣播、看電視、談感想、發(fā)表演說、答記者問、做會議記錄、寫報告、著書立說等,應對自如,游刃有余,這使他們很容易融人國際社會,對外交流與合作極為便利[7]。
(二)令印度人擔心的問題
1.教學質量受到質疑。印度的許多學者和專家委員會都一再指出,在基礎教育階段和大學本科階段,全部有效教學時間的相當大部分(約50%)都用于了語言教學。同時,將英語作為教學媒介語言,使得學生們苦于應付,疲憊不堪。其結果是,部分學生并未在語言方面受到良好的訓練,對用英語授課的其他學科不能用母語和英語充分理解并表達出基本的思想。[8]因此,這種純粹擴大的英語教學模式,以及過分依賴英語作為教學用語的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印度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2.民族語言遭受危機。在當今印度,英語是獲得科技、教育信息的主要工具,是廣為接受了的國內(nèi)各邦之間交流的中介語言,是通向全球知識與權利的唯一途徑。英語相對于其他語言來說具有了一種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這種優(yōu)越性促使了印度人越來越不愿學習印度的民族語言,而是更加狂熱地追求英語,甚至在學前教育階段就開始進行英語教育。而這種早期的英語教育破壞了語言環(huán)境的平衡,弱化了兒童對于民族語言的認知能力,壓抑了印度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這意味著印度本土的語言越來越邊緣化,越來越偏向從屬地位。英語的霸權給印度國內(nèi)的多種語言環(huán)境結構和民族語言文化的生存和發(fā)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建忠主譯,任春榮和徐暉參與部分翻譯:“印度教育研究國家報告”,2006-3-11.
[2]謝貴華,傳承和沖突的漸進——對印度英語發(fā)展及特點的反思,2005,(4)56-58
[3]尹揚帆,淺談英語在亞洲的變體——印度英語[J].語言-文化研究,2007,(2)52-56.
[4]李幼芹.淺析印度英語教育的由來與發(fā)展[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44-45.
[5]萬大林.探索培養(yǎng)國際一流人才之路-印度英語教育的啟示[J].課程· 教材· 教法,2004,24(9):84-89.
[6]張雙鼓,薛克翹,張敏秋.印度科技與教育發(fā)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0、58.
[7]齊紅,林娜,彭春菊.21世紀我國英語教學研究的六大發(fā)展趨勢[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6(4):159-163.
[8]安雙宏,耿菲菲.印度高等院校中的雙語教學問題及其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7(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