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義霞
摘要:康有為將楊朱說成是老子后學,并沿著這個思路解讀楊朱的思想。與身份歸屬和思想解讀一脈相承,康有為反復從不同角度對楊朱予以譴責和鞭撻。康有為對楊朱的關注無論對于康有為本人還是與其他同時代哲學家相比都較為特殊:就康有為所關注的中學人物來說,在康有為哲學中,楊朱的身份歸屬較為明確,康有為對楊朱的態(tài)度也較為一致。就中國近代哲學來說,康有為對楊朱的關注視角和態(tài)度評價頗為獨特,與同時代哲學家迥異其趣。透過康有為視界中的楊朱,既可以直觀感受康有為的楊朱觀和中學觀,又可以以楊朱為個案領略先秦諸子以及中國本土文化在近代哲學中的命運。
關鍵詞:康有為;楊朱;近代哲學
中圖分類號:B25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7)04-0040-006
在對中國本土文化“學術源流”的考辨中,康有為將楊朱納入視野。楊朱是康有為關注的先秦諸子之一,康有為對楊朱的關注無論對于康有為本人還是與其他同時代哲學家相比都較為特殊:就康有為所關注的中學人物來說,與莊子、公孫龍等人在康有為哲學中的遭遇相比,楊朱的身份歸屬較為明確;與荀子、朱熹等人相比,康有為對楊朱的態(tài)度也較為一致。就中國近代哲學來說,康有為對楊朱的關注視角和態(tài)度評價頗為獨特,與同時代哲學家迥異其趣。透過康有為視界中的楊朱,既可以直觀感受康有為的楊朱觀和中學觀,又可以以楊朱為個案領略先秦諸子以及中國本土文化在近代哲學中的命運。
一、對楊朱的身份歸屬
康有為對先秦諸子及中學人物的關注有一個共同特征:聚焦身份歸屬和學術譜系。他對楊朱的關注也不例外。
首先,康有為對楊朱的學術身份和歸屬津津樂道,并且不止一次地斷言:“楊子,老子之弟子,即楊子居?!盵1]283“楊朱,老子弟子,見《莊子》?!盵2]178康有為在肯定楊朱即楊子居的前提下,明確提出楊朱是老子弟子。不僅如此,綜合考察康有為的思想可以發(fā)現,老子弟子是康有為對楊朱學術身份和歸屬的基本認定,也是他的一貫觀點。
康有為給予楊朱的學術身份是確定的,致使老子弟子成為楊朱唯一而確定的身份。這就是說,在將楊朱說成是老子弟子的同時,康有為并沒有將楊朱又說成是孔子或墨子弟子——康有為對莊子等人便是如此。換言之,給予一個人確定而不變的學術身份和歸屬在康有為那里并不多見,拿楊朱與康有為提及的其他人物進行比較則更能體現這一點:第一,與包括老子、墨子等人在內的諸子身份相比較,楊朱的學術身份和歸屬顯得格外單一。就老子來說,除了是創(chuàng)立老教、與孔子爭教的教主,還是孔子后學。就墨子來說,情況更為復雜,在擁有與老子類似的這兩種身份之外,還多了一個先學孔教而后叛教的過程。至于莊子、列子和公孫龍等人,則擁有至少四種以上的身份歸屬。由此反觀楊朱在康有為視界中的身份歸屬,單一得有些令人不敢相信。第二,與管子、子產和鄒衍等人身份的撲朔迷離相比,楊朱的身份歸屬顯得異常明確而干脆。
其次,在康有為的視界中,楊朱是老子后學是確定無疑的,但還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具體刻畫楊朱在老學中的準確位置。原因在于,康有為認為孔子弟子三千,徒侶六萬。墨子弟子眾多,爭教最盛。在這個前提下,他特意強調,就后學的流派紛繁而言,老學為最,不同的流派傳承了老子的不同思想。鑒于這種情況,康有為斷言楊朱是老子弟子只能肯定楊朱思想的源頭在老子,與老子的思想之間具有淵源關系,卻不能準確把握楊朱傳承了老子哪方面的思想以及楊朱之學有別于老學其他流派的思想特質是什么,當然也無法明確標注楊朱在老學中的具體位置。有鑒于此,只有進一步明確楊朱屬于老子后學中的哪一派,才能具體勾勒楊朱的學術身份以及在老學中的位置,從而準確把握楊朱的思想。
綜觀康有為的思想可以發(fā)現,盡管對楊朱是老子弟子言之鑿鑿、堅信不疑,然而,說到楊朱屬于老學中的哪一派,康有為的說法卻前后不一,相互牴牾。下僅舉其一斑:
老子后學,流派甚繁:莊、列主上清虛。楊朱講求縱欲。田駢、慎到,《莊子·天下篇》言之,其學大抵主因申、韓二家,專言權術。關尹、尹文,專事養(yǎng)魄。[2]177
老學,蘇、張(指蘇秦、張儀——引者注)、鬼谷一派,申、韓一派,楊朱一派,莊、列一派,關尹、尹文一派。[3]29
老子之學,蘇、張、鬼谷為一派,申、韓為一派,楊朱、莊、列為一派。[2]180
老子分三派,楊子、列子、莊子,上經開之。[1]283
老子之學,分為二派:清虛一派,楊朱之徒也,弊猶淺;刻薄一派,申、韓之徒也。[4]108
上述引文顯示,與斷言楊朱是老子弟子的信誓旦旦形成強烈對比,康有為對于楊朱究竟屬于老學中的哪一派舉棋不定,提出過多種觀點:第一,康有為對老子學派的劃分并不確定,甚至有些混亂。僅就上述引文來看,就有五派(第一段引文)、四派(第二段引文)、三派(第三、第四段引文)和二派(第五段引文)之說。在上述不同說法中都有楊朱現身其中,這表明了楊朱對于老學的不可或缺,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康有為對于楊朱是老子弟子的確信不疑。第二,康有為對老子后學的劃分,勢必影響對楊朱在老學中的地位確證,致使楊朱在老學中的地位由于康有為對老學的認識不一致而引起混亂。當然,伴隨著老學的五派、四派、三派和二派之分,身處不同流派中的楊朱無論地位還是思想都彼此之間相去甚遠。更甚者,即使是對老子派別的看法一致,康有為對于楊朱的定位也天差地別。例如,第三、第四段引文均將老學劃分為三派,楊朱在其中的位置卻大相徑庭:在第三段引文中,楊朱和莊子、列子同屬一派,分別與蘇秦張儀、鬼谷和申不害韓非相對立;在第四段引文中,原本與楊朱一派的莊子和列子各自成為與楊朱對立的一派,而由這三人代表的三派共同組成了老學。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將老學劃分為三派的第三段引文之外,康有為對老學派別的劃分均讓楊朱獨自擔綱一派。這種獨挑大梁的現象在老子后學中是罕見的。通過楊朱與上述引文中各派人物的對比可以明顯感受到這一點,也反過來證明了楊朱在老學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對于康有為來說,確定了楊朱是老子后學,也就大致框定了楊朱思想的主旨。在“流派甚繁”的老學流派中找到了楊朱之學的具體位置,也就明確了楊朱有別于其他老子后學的思想特征,因而更能接近、還原楊朱思想的特質。在這個前提下,康有為進一步揭示了楊朱思想的內容和主旨。
二、對楊朱思想的解讀
由于沒有對楊朱進行系統或專題研究,康有為對楊朱思想內容的具體詮釋、深入解讀或專門表述不多。盡管如此,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康有為確信,楊學屬于老學,并沿著這個思路解讀楊朱思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康有為反復斷言:“楊子即老學之一?!盵5]13“楊子即老學。”[6]144在康有為的視界中,楊朱的思想既不出老子范圍,又在對老子思想的發(fā)揮中形成了鮮明的特點和特征。這就是說,盡管與老子思想一脈相承,然而,楊朱之學具有自己的主體內容,并且形成了有別于老學其他流派的主旨和特色。
首先,屬于老學是康有為對楊朱思想的基本認定,也先天地框定了楊學的大宗旨。楊朱之所以被康有為義無反顧地認定為老子后學,就是因為在立教宗旨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楊朱站在了老子一邊。在這方面,康有為強調,諸教之所以不同,取決于其立教宗旨。老教的立教宗旨是不仁,孔教和墨教則以仁為立教宗旨。這表明,老教在宗旨上與孔教、墨教勢不兩立。對此,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宣稱:
諸教皆有立教之根本。老子本以天地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此老子立教之本。故列、楊傳清虛之學,則專以自私。申、韓傳刑名之學,則專以殘賊。其根本然也??鬃颖咎欤蕴鞛槿嗜?,受命于天,取仁于天。凡天施、天時、天數、天道、天志,皆歸之于天。故《尸子》謂:孔子貴仁??鬃恿⒔套谥荚诖恕7]375
其(指老子之學即老教——引者注)與儒教異處,在仁與暴,私與公。儒教最仁,老教最暴。故儒教專言德,老教專言力。儒教最公,老教最私。儒教專言民,老教專言國。言力言國,故重刑法,而戰(zhàn)國之禍烈矣。清虛一派,盛行于晉,流于六朝,清談黃老,高說元妙。刻薄一派,即刑也,流毒至今日,重君權、薄民命,以法繩人,故泰西言中國最殘暴。[4]108
儒與楊、墨,其道為三,而老氏為我,儒、墨救世,則雖三而實為二焉。故在戰(zhàn)國,儒、墨最盛,而老氏遜之,以其俱救世也。……蓋救世之道同,而儒順墨逆,故墨歸于儒,老氏與儒相反,故后世反有存也。[8]206
第一段引文旨在說明,老子以不仁為宗旨,老子后學皆不能逃出不仁之窠臼——在這個意義上,楊朱與同樣作為老子后學的列子、申不害和韓非等人是一樣的。第二段引文旨在強調,不仁與仁不共戴天,立教宗旨的不仁與仁導致老教與儒教勢不兩立。這表現在治國理民上便是暴與仁、私與公。第三段引文旨在說明,老教之不仁與為我、縱欲密切相關,正如孔教、墨教之仁與不忍、救世密不可分一樣。不僅如此,由于楊朱之學勢力強大,與儒墨爭教成三足鼎立之勢。正因為如此,康有為用楊而不是老與儒、墨相對應。
值得一提的是,鑒于老子后學“流派甚繁”,為了凸顯老學宗旨,康有為特意在繁多的老子后學中指定了老學嫡傳,指出申不害是老學的正宗傳人。這用康有為本人的話說便是:“老子傳申子為的派?!盵1]283盡管如此,康有為選擇的代表老學的不是申不害而是楊朱,并且以楊朱之學凸顯老學(老教)與儒學(儒教)和墨學(墨教)的不同宗旨。這表明,在康有為看來,楊朱思想最能體現老學的特質和宗旨,并且最能與儒、墨爭教。由此,可以說楊朱在老子后學中的地位蓋過了申不害,功勞亦不可低估?;蛟S是意識到了老學嫡傳申不害與楊朱之間的巨大張力,康有為有意無意地拉近楊朱與申不害的關系??涤袨閷n非之學的說明便流露出這一思想端倪:“韓非有《解老》、《喻老》之篇,是老氏學,故太史公以之與老子同傳。此為楊氏學。楊朱為老子弟子,即老氏學。故韓非兼收老、楊之學者。秦始愚民,韓非以老學行之,遂至今日。然則統論諸子為害之大,莫若韓非;關系之重,亦莫若韓非矣。”[8]60-61康有為認為,韓非是最大之蠹,并且與申不害是一派。在這個前提下,康有為進一步彰顯韓非與楊朱的關系,同時肯定“楊朱為老子弟子,即老氏學”??涤袨榈倪@一做法一箭雙雕——既通過韓非拉近了楊朱與申不害的關系,又借助韓非表達了對楊朱的深惡痛絕。
其次,在肯定楊朱之學屬于老學,秉持老子不仁宗旨的前提下,康有為進一步追究楊朱思想的宗旨,并且得出了如下結論:“廢而任之,究之于盡,是楊學宗旨?!盵9]207
康有為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從不同角度對老子后學進行流派分野,不僅因為老子后學流派眾多,而且因為各個流派傳承有別,在不仁的大宗旨下主旨各異。具體到楊朱,他所代表的有別于他派的宗旨和主張便是“廢而任之,究之于盡”以及由此而來的及時行樂。于是,康有為反復宣稱:
《列子》云:安知死于此,不復生于彼乎?即佛氏輪回之說,佛極與楊朱相反。[2]180
佛氏盡棄其身,專養(yǎng)其魂,與楊朱相反。[2]179
與此相一致,康有為一再聲稱楊朱縱欲,除了上面提到的對老學的五派劃分中所說的“楊朱講求縱欲”之外,康有為還發(fā)出了如下斷語:“楊子縱欲之樂知,縱欲之苦不知?!盵1]284
在康有為的視界中,與縱欲相伴而生的,便是楊朱的為我思想。如果說老子的不仁已經隱藏乃至包含自私、為我之端倪的話,那么,將老子的這一思想端倪發(fā)揮到極致的則是楊朱:第一,康有為明言申不害是老子嫡傳,那是就能忍而桎梏百姓而言的。第二,康有為有時將楊朱、莊子和列子歸為一派,稱為“清虛一派”,主要指虛談玄理,不熱心世事。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一派中只有楊朱一人出現??涤袨樵浥u莊子不熱心世事,也發(fā)出過莊子為辦事之師的論斷。正因為如此,康有為專門將楊朱提出來作為為我的代表,并且突出楊朱與儒、墨立教宗旨的對立。他寫道:“老子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于人不仁,故只為我而已,縱欲而已。茍可以為我縱欲,則一切不顧,無人亦無國,故孟子以為無君?!盵10]493引文中因為“無人亦無國”被孟子攻擊為“無君”的就是楊朱之為我縱欲。更有甚者,鑒于楊朱將縱欲為我發(fā)揮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并且貽害匪淺,康有為將楊朱之為我與老子之陰謀相提并論。例如,在游歷歐洲的途中,康有為曾經寫下了這樣的感言:“人所同愿同好者,則人樂奉之從之。人皆樂從,故其教行之至速且大也。凡老氏之陰謀,楊朱之為我,及今世自由之說,皆一出而大行。”[11]409
三、對楊朱的態(tài)度評價
康有為對于楊朱的認識和態(tài)度是始終如一的,并沒有出現前后判若兩人的反差或矛盾——康有為對包括老子、墨子在內的眾多先秦諸子卻皆是如此。在康有為那里,屬于老學既大致框定了楊學的內容,又先天地決定了對楊朱及楊學的評價??涤袨閷钪斓膽B(tài)度評價是在楊朱是老子后學的前提下發(fā)出的,既與對老子的態(tài)度評價相關,又有不同之處。康有為對老子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既對老子養(yǎng)生方面的思想心懷好感,又對老子以不仁為宗旨、與孔子爭教深惡痛絕。康有為對楊朱的態(tài)度是始終如一的,無論將楊朱歸為老學中的哪一派,都將楊朱視為老學中消極的一派,也就是以楊朱代表老學中的反面。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楊朱與同樣作為老子后學的莊子、列子形成明顯的反差??涤袨榈南旅嬲f法似乎印證了這一點:“楊朱得老子之粗,莊子得老子之精。楊子言養(yǎng)身,莊子言養(yǎng)魂?!盵4]109這就是說,楊朱的思想與莊子一樣出于老子,卻只得老學之粗,與得老學之精的莊子不可同日而語。按照康有為的說法,莊子和楊朱都從老子那里傳承了養(yǎng)生思想,然而,兩人卻沿著兩個不同的方向展開:楊朱養(yǎng)身,莊子養(yǎng)魂。正因為專養(yǎng)身,楊朱縱欲、無我。
綜觀康有為的思想可以發(fā)現,如果說他對老子尚能夠“一分為二”的話,那么,他對楊朱則完全傾向一邊。具體地說,康有為對楊朱的評價都是反面的,不僅絕少認同或贊譽之辭,而且連中性的評價亦極罕見,康有為總是——也總能不失時機地對楊朱予以大力鞭撻。
首先,康有為將楊朱的思想歸于異教,從判教的高度剝奪了楊朱之學存在的正當性和合法性。按照康有為的說法,孔教尚中庸,諸子反中庸。戰(zhàn)國時諸子紛紛創(chuàng)教,就是為了反對孔子的中庸之教,其中就包括楊朱。不僅如此,鑒于楊朱之學的偏于一隅和勢力的囂張強大,康有為習慣于將楊朱與墨子作為中庸的兩個極端批判。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康有為不止一次地斷言:
過之者,墨子也。不及者,老子、楊子諸子也。專指異教言。[12]167
中者,孔子制度皆是,楊、墨皆不中。庸言之信,庸行之謹,所謂庸。[12]171
在康有為看來,孔子尚中庸,孔子的一切制度言行皆道中庸。中庸的對立面是過或者不及之兩端。戰(zhàn)國諸子或者過,或者不及,均屬于異教。值得注意的是,康有為在這里提到的反面典型只有三人,除了墨子和老子,就是楊朱,楊朱與墨子,兩人分別代表與中庸勢不兩立的不及與過之兩個極端。
尚須進一步澄清的是,將楊朱與墨子相提并論在康有為那里并非個案,而是一種“常態(tài)”。正因為如此,這樣的句子俯拾即是:
荀稱老、墨,孟稱楊、墨。[2]178
《列子》所得,皆樂天知命,退一步法。然能知命,而不求諸用,此真墨子所非者。此楊、墨所極相反歟?[2]176
尊“命”為孔子大義,此則楊與之同,而墨“非命”。蓋楊主無為,托命自然;墨主有為,故力征經營。力命抑死,則楊、墨同,而異于儒者,亦與儒氏同也。[9]207
進而言之,康有為之所以三番五次地將楊朱與墨子聯系在一起,都有比較之意;通過比較得出的結論卻差若云泥——有時突出楊朱與墨子思想之異——前面提到的過與不及如此,此處的第二段引文亦如此;有時突出二者思想之同,此處第三段引文如此。稍加留意即可發(fā)現一個饒有趣味的現象:無論楊朱與墨子思想是異是同,后面往往都跟著一個儒家。這種情況的出現絕非偶然,而是從一個側面暴露出康有為的理論初衷。這就是說,康有為比較楊朱與墨子思想之異同不是為了比較而比較,甚至不是為了比較楊朱與墨子的思想本身,而是為了借助比較從不同角度突出孔子之中庸的至善至美。對于這一點,康有為下面的這段話提供了最佳注腳:“雖《老子》、《管子》亦皆戰(zhàn)國書,在孔子后,皆孔子后學。說雖相反,然以反比例明正比例,因四方而更可得中心。諸子皆改制,正可明孔子之改制也?!盵13]21
其次,康有為最不能容忍的是楊朱與孔子爭教,特別是在與孔子爭教過程中異軍突起,以至于楊朱之言盈天下。對于楊朱之學的盛行,康有為一面對孟子力辟楊朱的護教行為大力表彰,一面對楊朱的爭教行為大加撻伐??涤袨閷⒖捉痰膫鞑?、傳承過程演繹為爭教過程表明,爭教在他看來是原則問題,因而不可小覷。這意味著康有為指出楊朱與孔子爭教并不限于事實上的陳述,本身就包含對楊朱的評價。正是認定與孔子爭教奠定了康有為對楊朱的負面評價和否定態(tài)度。
康有為指責楊朱思想明哲保身,造成了不良的社會風氣。中國近代是救亡圖存的時代,亟須道義擔當、舍生忘死的犧牲精神??涤袨榉磸蜆税窨鬃印⒛右匀蕿榱⒔套谥?,就是贊揚兩人的救世精神,旨在以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為榜樣激發(fā)中國人關心國家大事,熱心公共事業(yè);借此號召中國人將個人與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自覺投入救亡圖存的運動之中。楊朱的思想顯然與康有為的期待格格不入??涤袨橹赋?,楊朱恪守為我,導致自私自利,明哲保身;由于貪生怕死,“蕩絕廉恥”,因而視他人痛苦于不顧,對國家存亡漠然處之??涤袨閷懙溃骸拔釃L謂,老、楊之學為中國之大禍,雖有碩學高行之人,但為謹默之行,保身之謀。坐視君父之難而不顧,坐視宗親師友之難而不恤,坐視國亡種滅而從容,自圖富貴,偷生畏死,蕩絕廉恥,有所少損,皆不敢近,此其為楊朱之貽毒,未有若是之甚矣?!盵10]497-498《列子·楊朱》篇將名視為身外之物,發(fā)出了“死則腐骨”的議論。據此,康有為斷言楊朱與老子“攻名”,并對“攻名”的危害發(fā)出了聲討:“老、楊皆以攻名為義,妨其自然也。然彼欲人不爭而去其名,不知人不爭名而爭利,其爭更甚,其術亦淺矣哉?!盵9]207康有為認為,“求樂免苦”是人的本性,人所求之樂中就包括名之樂。因此,他強調,孔子重名,并由此對楊朱的“攻名”行為表示強烈不滿??涤袨樘貏e指出,如果不爭名而只爭利的話,那么,后果則更可怕。更何況由于不爭名,楊朱與老子之學一樣導致人心之壞,并且造成國人對中國亡國滅種的漠不關心。正是基于這一認識,康有為將楊朱與老子之學一起說成是“中國之大禍”。
四、對楊朱的詮釋范式
康有為對于楊朱思想的解讀無論立場還是方法都極具特色:就立場而言,康有為的楊朱觀既是老學觀的一部分,又是孔教觀的一部分,他對楊朱的身份歸屬和態(tài)度評價歸根結底取決于立孔教為國教的孔教觀;就方法而言,康有為對于楊朱思想的解讀秉持今文經學發(fā)揮微言大義的傳統,一味根據自己的論證需要對楊朱進行自由發(fā)揮乃至過度詮釋。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康有為視界中的楊朱既帶有近代的共同特征和時代烙印,又個性鮮明,極富特色。
首先,康有為對楊朱的提及和關注擁有前所未有的全球視野和文化多元的歷史語境,最突出的就是將楊朱置于全球多元文化的視域之內,并且直接與西方哲學家相提并論。這是楊朱在古代哲學中前所未有的新現象,也為康有為視界中的楊朱打上了鮮明的近代烙印和時代特征。例如,康有為不止一次地聲稱:“重生不重死,西人亦近楊朱。”[2]179“愛比去路以縱身欲窮天理,若楊朱?!盵10]494第一句引文是從宏觀的角度立論的,在肯定西方哲學重生不重死的前提下,聲稱楊朱之學與西學相近。這印證了康有為對楊朱之學“偷生畏死”的評價。第二句引文是從微觀的角度立論的,指出伊壁鳩魯(“愛比去路”)的思想與楊朱若合符節(jié)。兩句引文從抽象與具體兩個維度共同凸顯了楊朱思想的為我、縱欲,與康有為對于楊朱思想的解讀一脈相承。
其次,康有為對楊朱思想的解讀和評價極富康氏色彩,不注重文本解讀或事實依據,一切皆以自由發(fā)揮為主旨。
楊朱亦稱楊子、楊子居、楊子生或陽子、陽生,戰(zhàn)國初期思想家,魏國人,屬道家學派。楊朱并無著作流傳于世,《列子·楊朱》篇,被公認為系后人偽造??涤袨閯t反其道而行之,將《楊朱》篇視為楊朱思想的真實再現。他宣稱:“楊朱之學只有《列子》略存之,然推老學可得其概?!盵10]495康有為一貫對列子和《列子》興趣盎然,即使抱病也對《列子》愛不釋手。與對《列子》的推崇和認定息息相關,康有為對楊朱的身份歸屬和思想解讀有一部分來源于《列子·楊朱》篇。下面這段話也印證了康有為將《列子·楊朱》篇視為楊朱思想的真實反映:“管夷吾、晏平仲相去且百年,不當同論養(yǎng)生,且所言皆楊氏之學,當是托言。戰(zhàn)國諸子,多如此?!盵9]207管夷吾、晏平仲是《列子·楊朱》篇中樹立的“肆情縱欲”的典型,康有為卻將兩人都推給了楊朱之學。這既印證了康有為對楊朱之學縱欲、為我的判斷,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康有為根據《列子·楊朱》篇來把握、評價楊朱的思想。
康有為之所以熱衷于對楊朱進行自由發(fā)揮,歸根結底服務于立孔教為國教的宗旨。圍繞著這一立言宗旨,康有為在將楊朱歸于老學的前提下,沿著老子與孔子立教宗旨不共戴天的思路厘定、評價楊朱的思想。由于斷言“百家皆孔子之學”,康有為推崇孔子而打壓老子,楊朱便肩負這一使命??涤袨閷钪焐鏁r間的認定淋漓盡致地反映出他的這一心態(tài):
楊朱、子思同時。[6]143
老子之弟子楊朱,生當孟子時,可知孔子在老子之先。[6]142
楊、墨、老,孟子一輩。[2]178
楊朱生于戰(zhàn)國初期,與孔子之孫子思時間不遠??涤袨槊髅髦肋@一點,因而有“楊朱、子思同時”之說。耐人尋味的是,即便如此,康有為卻將楊朱說成是與戰(zhàn)國中期的孟子同時。康有為之所以將楊朱出現的時間后移,是為了證明孔子在時間上具有老子無法比擬的優(yōu)先性。這用康有為本人的話說便是,“可知孔子在老子之先”。如果說第二段引文以弟子時間證明孔子在老子之前尚且屬于間接論證的話,那么,第三段引文則由第二段引文的間接論證轉向直接論證,采取的辦法便是將老子生活的時間后移至與孟子同時。這樣一來,老子便與楊朱、墨子和孟子等人的生活時間相當,與作為孔子私淑弟子的孟子同屬一輩??涤袨榈倪@個做法等于明確將老子置于孔子的再傳弟子之列。當然,出生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墨子也與和孔子同時甚至略早的老子遭遇同樣的命運。
出于立孔教為國教的特殊立場和需要,康有為從來沒有就楊朱而言楊朱,對楊朱的提及和關注也不是出于對楊朱本人的興趣,而是將楊朱置于整個先秦諸子百家之中,不僅隸屬于他的中學觀和孔學觀,而且服務于立孔教為國教的立言宗旨。
參考文獻:
[1]康有為.萬木草堂講義·七月初三夜講源流[M].康有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康有為.萬木草堂口說·諸子[M].康有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康有為.萬木草堂口說·諸子(三)[M].康有為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4]康有為.康南海先生講學記·古今學術源流[M].康有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康有為.萬木草堂口說·學術源流(七)[M].康有為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6]康有為.萬木草堂口說·學術源流[M].康有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7]康有為.春秋董氏學卷六[M].康有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8]康有為.孔子改制考卷十七[M].康有為全集(第三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9]康有為.萬木草堂口說·列子[M].康有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0]康有為.孟子微[M].康有為全集(第五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1]康有為.德國游記[A].康有為全集(第七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2]康有為.萬木草堂口說·中庸[M].康有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3]康有為.桂學答問[A].康有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吳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