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奎
(西藏民族大學 民族研究院,陜西 咸陽 712082)
摘 要:民族概念的研究多年來是民族理論界的研究熱點。民族概念的研究不但有利于促進學科的發(fā)展,而且還有助于民族理論的研究,為我國的民族政策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本文從民族概念的演變、民族概念內涵、民族與族群概念的辨析等方面對近三十年來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認為雖然學界對民族概念的研究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但這些成果相對比較零散,缺乏整合。大多數(shù)研究只關注于民族概念的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缺乏深度,有些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解決。
關鍵詞:民族概念;族群;述評
中圖分類號:D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7-0080-03
民族問題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民族概念的研究對理解民族問題大有裨益。自19世紀“民族”一詞傳入中國以來,學者對其就進行了較為科學的研究。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指導下,對民族概念問題的研究更為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學術界迎來一個春天,民族概念問題的研究又成為一個理論熱點,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因此對近三十年來民族概念的相關問題進行梳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一、近三十年來民族概念研究總述
對于近三十年來民族概念的研究已經有過學者對其進行回顧與總結。納日碧力格在《“民族”百年回眸》[1]一文中,回顧百年來“民族”一詞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并對其進行分類。指出民族概念的傳入有利于人們對共同體的深度了解,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魏鴻鳴、張謀、馬守正等人在《建國五十年來關于民族概念的研究》[2]一文中,將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族概念問題研究分階段介紹與總結,認為各個階段的民族研究針對前人的理論都有所突破,研究既有爭鳴也有活力。
熊坤新、卓然木、巴吾東等人的《改革開放以來理論界關于民族概念問題研究述評》[3]一文認為理論學界關于民族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民族的要素、民族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及斯大林的民族定義三個問題上。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概念是一個新見解,堅信民族概念問題研究的重要意義,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該理論研究會不斷深化。
李振宏的《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民族定義研究》[4]通過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族定義研究的學術史,肯定了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中所提出的民族的概念的科學性,認為其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民族概念研究成果的富有智慧的總結。這個民族定義更符合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其誕生是中國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
耿直的《改革開放以來關于民族概念的研究綜述》[5]一文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民族概念研究的成果與特點。提出民族概念的研究在學科和理論發(fā)展方面意義頗深,同時對構建包容、多元的文化環(huán)境影響深遠。
上述文章,主要按時間順序對民族概念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說明,使人們可以對民族概念研究的學術史有清晰的認識,但是針對民族概念的專題研究進行綜述的比較少。進行民族概念的專題性綜述有利于從橫向角度了解民族概念研究的深度。這種情況使得近三十年來民族概念的專題性綜述相當迫切。
二、近三十年來民族概念研究現(xiàn)狀
(一)民族概念的源流
“民族”概念的發(fā)展是建立在原有的民族理論之上的,為此對原有民族概念的理論的追根溯源顯得格外重要。高永久、秦偉江在《“民族”概念的演變》[6]一文中對民族概念的發(fā)展脈絡進行梳理,認為民族概念的發(fā)展有三個基本的源流:西方國家的民族概念、蘇聯(lián)及俄羅斯的民族概念、中國的民族概念。指出對于不同背景下的民族概念應該是相互交流,而不是借鑒。
黃興濤在《清末現(xiàn)代“民族”概念形成小考》[7]中認為“民族”一詞古已有之,通過對古代文獻的脈絡整理,得出“民族”多為分類的泛稱。另外對現(xiàn)代“民族”概念傳自于日本一說進行了考證,得出“民族”一詞于維新變法時期產生,具有一定的政治性意義,學術內涵較淺。但也意識到其對民族觀念和意識在中國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概念的內涵
在民族概念這一研究領域,“民族”一詞的內涵研究則是眾多學者關注的一個研究熱點。研究的方法角度、指導思想不同,對這一詞的解釋就不同。1912年斯大林在其著作《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8]64中首次提出民族的概念,即:“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xiàn)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征的穩(wěn)定的共同體”。新中國成立后,中央采用了斯大林對民族的定義,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相關的民族政策,學術界也對斯大林的民族定義的科學性進行了考證。主要的代表作有:陳郊的《關于〈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史〉中一個基本問題的討論》[9]、徐伯容的《關于“民族的產生”問題》[10]等。由此可見新中國成立后的十幾年中斯大林的民族定義在學術界占據(jù)上風。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關于民族概念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對斯大林民族定義的反思及再認識。金天明、王慶仁在《“民族”一詞在我國的出現(xiàn)及其使用問題》[11]中指出“民族”概念傳入中國的兩個階段,結合中國民族學的理論和中國歷史上約定俗成的原則,指出人類共同體應該分別命名為:氏族、部落、部族、民族等階段。
金炳鎬的《試論馬克思民族定義的產生及其影響》[12]一文,認為斯大林的民族定義是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有關民族理論的繼承與發(fā)展,其中包含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條件和時間、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徑的一般規(guī)律。也從民族消亡的途徑及其規(guī)律方面總結了民族這一現(xiàn)象的基本特征。
都永浩在《論民族概念》[13]中認為斯大林的民族概念并非是科學的概念。對于民族概念的真正理解應該是:“民族是在氏族、部落的基礎上形成的。民族是歷史上在共同地域及各種聯(lián)系的基礎上形成的,受其傳統(tǒng)文化制約的有共同自我意識的人們共同體?!?
這一時期對斯大林民族理論概念進行反思的還有華辛芝的《斯大林民族理論評析》[14]、孫青發(fā)的《對斯大林民族定義的再認識》[15]、阮西湖的《關于民族概念的幾個問題》[16]等,均從不同的角度對斯大林的民族概念進行了分析。
新世紀以來,對于民族概念的研究來說,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民族”概念成為民族概念的研究主流。2005年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對民族概念進行了新的定義,即:“民族是在一定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形成的穩(wěn)定的人們共同體。一般來說,民族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宗教起著重要的作用?!盵17]29這是中國共產黨對民族概念探索的最新成果,是合乎中國國情的民族定義,同時也掀開了民族概念討論新的一頁。
黃仲盈在《中國特色民族定義的演化》[18]一文中,回顧中國特色民族定義的演變過程,又對黨中央的民族定義進行了闡釋,認為與斯大林民族定義相比,中國特色的民族定義具有一定的開放系統(tǒng)性,我國對其具有話語權,針對當前國際形勢,我們既要突出國家安全理念,又不能忽略宗教在民族工作與研究中的作用。
朱儀的《從“民族”概念重構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中國化探索》[19]一文,認為2005年中國共產黨對民族概念新的重構,使我們黨在此領域有了話語權,這一全新的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民族概念中國化的縮影。這有利于對民族理論的深入研究,有利于豐富世界民族理論的研究內容,有利于提升對各種民族現(xiàn)象的認識。
民族概念研究除了對斯大林民族定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概念的研究外,一些學者從不同的學科角度也試著對民族概念進行學科闡釋。代表作有馬戎的《論中國的民族社會學研究》[20]、納日碧力戈的《民族與民族概念辯證》[21]、楊慶鎮(zhèn)的《民族的概念和定義》[22]等。
綜上所述,學術界有關“民族”概念的探索經歷了對斯大林“民族”概念的肯定、對斯大林民族概念的反思與再認識、積極構建中國特色的民族概念三個階段,這是民族概念中國化的過程,也是中國掌握民族概念話語權的體現(xiàn),對建設和諧的民族關系意義深遠。
(三)民族概念與族群概念的辨析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民族學理論的完善與發(fā)展,“族群”一詞從西方引進。雖然“族群”跟“民族”不屬于同一范疇,但對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對豐富民族學的理論內容、促進我國民族政策的制定與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潘蛟的《“族群”與民族概念的互補還是顛覆》[23]是對“族群、民族概念的互補還是顛覆”為題的討論會的內容總結。與會學者分別從族群與民族:類型構建、概念辨析、理論商榷、識別與認同、文化與關系等方面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對族群和民族概念關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何菊的《關于“民族”與“族群”概念的反思》[24]認為由于國際學術的跨文化交流和新知識體系需要重建等原因,漢語的“民族”概念已經固化和內化了,不能與“族群”隨意置換。漢語中民族概念始終體現(xiàn)國家歷史文化的建構過程。
楊社平、郭亮、龔永輝的《民族與族群及其相關概念的分形解釋》[25],運用分形理論來解釋民族與種族等相關概念間的關系,認為民族是原始族群在階級社會轉換中生成的分形體,族群在民族歷史范疇是族性演化連續(xù)統(tǒng)的分形元。
關于民族概念和族群概念的辨析,學者主要從概念背景、二者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族群概念中國化等方面對其進行研究。近些年主要的代表作還有徐杰舜的《論族群與民族》[26]、唐建兵、陳世慶的《“民族”與“族群”之辨》[27]等。
三、結語
綜觀三十年來民族概念研究的進展,我們不難看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一巨大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反思。
首先,民族概念的內涵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在以民族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中,特定的學科語境中所關注的民族概念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在具體的學科學習和研究中應當對民族內涵進行區(qū)分性理解。這樣不僅可以豐富民族概念的內涵,還可以充分發(fā)揮各個學科服務于現(xiàn)實的功能。
其次,在民族概念的研究方法上,多數(shù)學者還是運用傳統(tǒng)方法對所謂的“民族”概念進行闡釋?,F(xiàn)今研究需要我們運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多視角的分析等來推動民族概念的進一步研究。
最后,關于“族群”和“民族”的討論至今仍是熱點。我們應該立足于中國發(fā)展的實際,不應該用英語世界中的“族群”來替代中國現(xiàn)實中的“族群”。同時我們也應當加強對民族概念與其相關的概念進行比較研究。
總之,民族概念的研究是民族理論研究的一個核心內容,也是黨和國家制定民族政策的必要依據(jù)。這就要求我們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堅持實事求是的求真精神,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獲得更為理性的認識。
參考文獻:
[1]納日碧力格.“民族”百年回眸[J].廣西民族研究,2000(2).
[2]魏鴻鳴,張謀,馬守正.建國五十年來關于民族概念的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9(2).
[3]熊坤新,卓然木,巴吾東.改革開放以來理論界關于民族概念問題研究述評[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8(6).
[4]李振宏.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民族定義研究[J].民族研究,2009(5).
[5]耿直.改革開放以來關于民族概念的研究綜述[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1(1).
[6]高永久,秦偉江.“民族”概念的演變[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7]黃興濤.清末現(xiàn)代“民族”概念形成小考[J].人文雜志,2011(4).
[8]斯大林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陳郊.關于《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史》中一個基本問題的討論[J].新建設,1954(5).
[10]徐伯容.關于“民族的產生”問題[J].新建設,1952(6).
[11]金天明,王慶仁.“民族”一詞在我國的出現(xiàn)及其使用問題[J].社會科學輯刊,1981(4).
[12]金炳鎬.試論馬克思民族定義的產生及其影響[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4(4).
[13]都永浩.論民族概念[J].北方民族,1990(1).
[14]華辛芝.斯大林民族理論評析[J].世界民族,1996(4).
[15]孫青發(fā).對斯大林民族定義的再認識[J].民族研究,1986(4).
[16]阮西湖.關于民族概念的幾個問題[J].云南社會科學,1987(1).
[17]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8]黃仲盈.中國特色民族定義的演化[J].廣西民族研究,2006(4).
[19]朱儀.從“民族”概念重構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中國化探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6).
[20]馬戎.論中國的民族社會學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5).
[21]納日碧力戈.民族與民族概念辯證[J].民族研究,1990(5).
[22]楊慶鎮(zhèn).民族的概念和定義[J].民族研究,1990(6).
[23]潘蛟.“族群”與民族概念的互補還是顛覆[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24]何菊.關于“民族”與“族群”概念的反思[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25]楊社平、郭亮、龔永輝.民族與族群及其相關概念的分形解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5(3).
[26]徐杰舜.論族群與民族[J].民族研究,2002(1).
[27]唐建兵,陳世慶.“民族”與“族群”之辨[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