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春
【摘 要】朗讀是學生理解文本、深入文本的一條重要途徑。針對當前閱讀課上存在的灌輸技巧、放任亂讀、缺少指導、偏重形式等教學問題,建議通過深入品味、示范指導、有效點撥、換位體驗等策略來達到教師注重朗讀、學生學會朗讀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朗讀指導 品味 范讀 情感體驗
葉圣陶先生說過,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
朗讀是一項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fā)音規(guī)范、聲情并茂的有聲語言的再創(chuàng)作活動。它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它得到了教師們的關注,課堂上呈現(xiàn)出一片瑯瑯書聲。然而靜心回首,朗讀課堂上的確曾有許多精彩的記憶讓人怦然心動,但也有許多尷尬的瞬間引人思索:教師的朗讀指導是否正確無誤、恰如其分?是否發(fā)揮出它最大的作用?為什么在一些課上,學生對教師的指導不屑一顧?筆者試著為其診診脈,下下藥。
一、診脈
(一)病癥一:鸚鵡學舌
《桂林山水》(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朗讀指導:“請大家認真聽老師讀第二自然段。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波瀾壯闊‘水平如鏡以及水的三個特點,老師讀了重音,以示強調……你們學著老師的樣子讀一讀?!睂W生模仿著教師的語氣、停頓,認真地讀著。
這位教師為了讓學生獲得最快的朗讀成效,便直接傳授學生朗讀“秘訣”:什么地方讀重音,什么地方停頓……這是純技術性的朗讀技巧灌輸,至于為什么要這么讀,他沒有指導說明。學生的朗讀只是鸚鵡學舌,單純模仿。他們一旦脫離教師的技術指導就無所適從了。
(二)病癥二:隨心所欲
《觸摸春天》(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朗讀指導:“同學們,請打開課本第17課,你想怎樣讀就怎樣讀。用你最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理解課文?!睂W生立即讀起課文來。
這位教師為了張揚學生個性,采用了“你想怎樣讀就怎樣讀”的方式,讓學生隨心所欲地讀課文。此時,學生剛接觸課文,對作者的情感并無任何體會,他們只有漫無目的地跟著感覺走,再美好的初衷最終只能成為一句空談,其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病癥三:隔靴搔癢
《巨人的花園》(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朗讀指導:“請你有感情地讀一讀巨人的話?!币粚W生讀后,教師不滿意?!澳銇碛懈星榈刈x一讀?!绷硪粚W生讀后教師仍不滿意?!罢l能有感情地讀一讀?你來,注意有感情!”……
這位教師一味地叫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卻不指導學生怎樣讀才能達到“有感情”。這樣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熔“導”“練”于一爐,不能糅理解、感悟于一體。于是學生只能憑著自己的感覺讀。這樣的朗讀既費時又低效。
(四)病癥四:花里胡哨
《白鵝》(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朗讀指導:“這篇課文該怎么讀呢?我先請同學們上來表演一下白鵝是怎樣叫喊、走路與吃食的。”學生表演后。教師又說:“下面請你們畫一畫這只白鵝吧?!?“……現(xiàn)在你們肯定會讀了,誰來讀一讀?”
這位教師的朗讀指導偏重于外在的形式,試圖以花里胡哨的方式(表演、畫畫等)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然后讀出其中的情感。然而,這樣粗枝大葉的表演、流于形式的展示,把白鵝“丑”化了,使之“趣”味全無,對于學生的朗讀指導來說更是南轅北轍。
二、開方
朗讀是一門藝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考慮如何抓好學生的朗讀,使學生在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記憶和理解,從而受到美的熏陶,并生成美,創(chuàng)造美。筆者針對不同的病癥,開出了不同的藥方。
(一)藥方一:深入品味
只有深刻理解文本內容,學生才能更好地表達。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時不能依賴純技術性的指導,而應引導學生深入品味詞語,深刻體會情感,這樣學生的朗讀才富有生氣。
如《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朗讀指導片段。
師:德國人養(yǎng)花奇特在哪兒?
生:家家戶戶都在養(yǎng)花。
師:養(yǎng)花這種個人愛好,在德國卻成為整個民族的共同習慣。
生: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yǎng)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
師:養(yǎng)花的地方也很奇特。
生: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師:也就是說,他們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莖、葉,他們養(yǎng)的花都是給——
生:別人看的!
師:德國人養(yǎng)花可真奇特!請大家反復讀一讀,再感受感受。這三個句子中都有一個“都”字,“都”說明了什么?
生:“都”說明在德國所有人都是這樣做的,沒有一個例外!
師:抓住“都”這個字,我相信你們會讀得更好。
“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窺一斑而知全豹”,課文中的關鍵詞就是這“一發(fā)”“一斑”,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它們,并讓學生通過對它們的咀嚼與品味,受到一種良好的語文熏陶。上述案例中,教師就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都”,引導學生走進語言文字,進行細細地揣摩、體會,然后帶領學生深入德國的風土人情,領略德國的傳統(tǒng)習慣。
(二)藥方二:親身示范
澆花要澆根,朗讀指導要用真情撥動學生的心弦。一些文質兼優(yōu)的課文片段不是學生隨意怎么讀就能讀好的。教師通過用心的范讀,可以把課文的內在情感通過語調的輕重緩急充分表達出來,給學生一個朗讀的榜樣,使學生對語言有所頓悟。
如于永正老師執(zhí)教《第一次抱母親》(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時的一個感人的朗讀片段。
他率先垂范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朗讀時聲音哽咽,讓聽者潸然淚下,學生與聽課者均被其聲情并茂、情真意切的朗讀深深打動。全場爆發(fā)出持久的掌聲。
師:……為什么讀得這么好?我在備課時把課文反復讀了好多遍,一邊朗讀,一邊思考,一邊想象,眼前似乎出現(xiàn)一幅幅畫面。我剛才朗讀的時候,想到了我的父母親……因此我朗讀時會動真情,那病人仿佛就是我的母親,我就站在病人的床前……請每位同學也用心讀一讀。
葉圣陶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泵恳黄恼?,它的語言都是有溫度的,是通過字詞句體現(xiàn)出來的。上述案例中,于老師通過自己的用心朗讀與真情指導,感染了學生,喚起學生的情感觸點,讓學生不由自主地走入課文,走進作者的心。此時,無須教師的說教,學生早已動了情。
(三)藥方三:有效點撥
學生一味地傻讀是讀不出“有感情”的。教師在進行朗讀指導時必須要對學生實施有效的點撥。特級教師蔡澄清指出,點撥就是 “點其要害,撥其迷障”,即從重點詞語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如《桂花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朗讀指導片段。
師: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一年只開一次,聞到花香的時候也只在花開的日子,可書中為什么說“ 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生:曬干的桂花可以泡茶,人們每天喝茶時,就可以浸在桂花香里了。
生:桂花可以做糕餅,還可以做其他食品,比如燒稀飯時,放幾朵桂花,吃在嘴里,香在心里。
生:作者用上“ 全年”這個詞就是為了告訴我們家鄉(xiāng)的桂花在她心中永遠是那么美,那么香。她想念桂花,想念與桂花有關的一切,更想念有桂花的家鄉(xiāng)。
……
教師乘勝追擊,在此設計了一個引讀練習——(接讀什么?)
泡上一杯桂花茶,花香沁人心脾,令人難忘——(生接讀: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過節(jié)時,嘗一口香香的、甜甜的桂花糕,花香唇齒留芳,彌久不散——(生接讀: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桂花盛開時,花香隨風飄逸,整個村子都被陶醉了——(生接讀: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想起桂花,不由得又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家鄉(xiāng)——(生接讀: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程少堂老師說過:“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深處。語文課就要讓學生通過朗讀來傳遞語言深處的美。”上述案例中,教師借助“全年”這個詞相機誘導,適時點撥,使學生與作者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對話,從而對句子理解得更深入、更全面。然后,教師又利用引讀這一形式還朗讀以原汁原味和淋漓盡致。
(四)藥方四:換位體驗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若僅有外在的花架子,是不行的。如何提高學生朗讀的質量,這需要教師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筆者讓學生轉換角色,進入人物內心,進行換位體驗。
如《自然之道》(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朗讀指導片段。
師:向導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就不會受到那樣的傷害”。這句話該怎么讀?我們先來理解一下向導的心情。
生:他很悲傷。
生:他覺得對不起這些小海龜。
師:你理解了句子的含義,再說說你朗讀時的感受。
生:我感到沉重、難過。
師:如果你是向導,你明知故犯,害了一大群小海龜,說說你此時的感受。
生:我真后悔呀!要不是我就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了。
生:是我害了它們!我真不應該呀!
師:此時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生:我除了傷心,還后悔不已呢!
師:請你們一起再來讀讀這段課文,我相信這次朗讀時的感受會更深。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語言深入兒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深刻內涵的東西”。因此,我們要重視讓學生通過換位體驗來“復活”語言的本來面目。上述案例中,筆者在學生初步體驗時緊追不舍,彌補了學生情感的空白,讓學生轉換角色,展開想象。學生水到渠成地讀懂了文字背后的東西,朗讀起來自然更有深度。
曾讀過這樣一首小詩:“散步時/我走直路/兒子卻故意/把路走彎/我說/把路走直/就是捷徑/兒子說/把路走彎/路就延長?!崩首x猶如漫步,在這條路上,沒有捷徑,教師不能為了走“直路”,讓朗讀只成為朗讀,而應該注重朗讀指導,讓學生因扎實的朗讀而靈秀起來,讓課堂因有效的朗讀而精彩起來!
(浙江省龍游縣橋下小學 324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