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
沈陽醫(yī)學院外語教學部
談中西方語言交融
莊嚴
沈陽醫(yī)學院外語教學部
世界上的文化都離不開語言,同樣,語言也與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內(nèi)涵息息相關。文化是語言的發(fā)展環(huán)境,語言同時也是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不同文化交際中產(chǎn)生的文化沖突現(xiàn)象就決定了語言在發(fā)展過程中勢必要融合和吸收外族語言文化。
中西方語言;交融;文化趨同
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文化趨同的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作為文化交流的載體--語言也體現(xiàn)出交融之勢。比如Nihao(你好),Xiexie(謝謝),Zaijian(再見),早已是西方人與中國人交往時經(jīng)常使用的寒暄用語。同樣,Hi,thank you,bye-bye也成了中國人口頭語。所謂“語言交融”,是指在當今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的背景下,民族和民族之間的語言必須地要進行相互借鑒、接收和吸納的現(xiàn)象。語言交融指由于不同民族的接觸或融合不可避免出現(xiàn)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也是一種語言替代其他語言而最終變成不同民族之間共同交際的工具的過程。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標簽,也是一個人或一個社會群體的思想的直接反映,尤其是詞匯,通過詞匯可以生動地反映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
一是表層的交融,在國際交往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出于自身的需要必須進行學習、掌握其他民族的語言,以方便其在將來直接與該國家的人進行自如的語言交際。例如,中國從幼兒園就普遍開設了英語課;而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也開始開設漢語班等??梢钥吹贸鰜恚斀駥W習外語已成世界性的一大特色,掌握雙語或更多語種的人也越來越大,這必然會減少人們進行跨國交際時的語言障礙和文化沖突。當然,實質(zhì)上這是語言交融在人們觀念或態(tài)度上的反映,他們從主觀上對其他民族的語言采取了積極了解、學習、接納的態(tài)度,隨之也更容易熟悉和接納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習俗,這為不同民族、文化甚至語言的相互交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深層的交融,即某一民族語言中的某些詞語或表達方式被其他民族的語言所吸收接納。吸納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原語中某些詞語的語音和語義以目的語的語形或直接以原語語形進入目的語。如,英語中的詞語“cool”、“fans”等進入漢語中,有了“酷”、“粉絲”等幾個漢語詞匯。漢語的“功夫”、“元”等詞以漢語拼音或其他注音形式進入英語,有了“kungfu”、“yuan”等英語詞語。而WTO、IT、OK等英語縮略詞就直接進入了漢語。第二種是原語中某些詞語的語義直接進入目的語中。如英語中“Knowledge is power.”等進入漢語有了“知識就是力量”;漢語中“扶貧工程”譯成英語為“Anti-poverty Project”。英語俗語“shed crocodile tears”在漢語中是“鱷魚的眼淚”,諺語“Well begun is half done.”就有了“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的說法,其實在漢語中我們也可以用漢語傳統(tǒng)的表達方式“貓哭老鼠”、“一年之計在于春”來表達詞義。
中西方的文化與語言開始表現(xiàn)出現(xiàn)出逐漸融合的趨勢。這主要得益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四大媒體--報刊雜志、廣播電臺、電視以及網(wǎng)絡。人們的語言詞匯和日常生活方式都是由于它們的存在而逐漸統(tǒng)一起來的。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無時無刻不發(fā)生著東西方文化之間差異與融合共存的現(xiàn)象。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之間文化的交流和溝通也與日俱增,外國的文化不僅對進行跨文化交流的人們有影響,普通的百姓也在生活中開始逐漸承認這些現(xiàn)象同時接受這些影響,最終使其成為樂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西方文化不斷地涌入對方國家,人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互惠互利,雙方的心理差異正在逐步地減小。文化和語言的交流正朝著更深更廣的層次發(fā)展,全球化正步入一體化。
中西方文化趨同在英漢兩種語言中也有著明顯的反映,這主要指英漢兩種語言的詞匯之間互借的數(shù)量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英式句子出現(xiàn)在漢語當中;與此同時,中國英語也相當多地出現(xiàn)在英語文章電影中。這種在全球化語境下互聯(lián)網(wǎng)催生的“網(wǎng)絡英語”,是人民向強勢文化屈服的必然結果;出現(xiàn)“英漢夾雜”的現(xiàn)象是由于語言使用者為了滿足追求時尚和趨新求異的心態(tài),有意無意地在自己語言的使用中,為了提高語言的表現(xiàn)力,而必然出現(xiàn)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
不同文化之間的趨同必然首先以語言的融合為反映,語言的融合又必然引起語言詞匯層次的改變。一帶一路建設為中英兩種語言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個珍貴的的契機,使英漢文化的互相借入與滲透成為可能。當中西方各國、各民族的交流過程中遇到嶄新的事務和概念時,都不可避免地要為之命名,借用外國或外族詞匯來表達信息是一種社會語言現(xiàn)象。當一種語言從其他語言中引進外來詞匯時,也引進了這些外來詞匯所承載的文化因素,這些文化因素按照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劃分類別包括生產(chǎn)和交通工具、武器、日用品、服飾、居室建筑、飲食等物質(zhì)文化;包括規(guī)章制度、法規(guī)等制度文化;包括文學、藝術、道德、倫理、習俗、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我國著名語言學家陳原曾說過:“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語匯,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文化的傳播,大量新詞應運而生。
二十世紀初期至今,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通過文學作品和社會科學著作的翻譯渠道,反映了西方文化的新詞術語逐漸進入中華文化之中成為漢語詞匯的有機組成部分。如西方文學作品中的“鱷魚的眼淚”(crocodile tears)、“橄欖枝”(olive branch)“、“特洛伊木馬”(Trojan horse);如西方社會科學著作中的“民主”(democracy)、“科學”(science)、“社會主義”(socialism)、“哲學”(philosophy)、“邏輯”(logic)等。這些新詞的大量涌入間接迎合了這個信息時代的某種需求。以信息技術為例子,“電腦”(computer)、“因特網(wǎng)”(internet)、“電子郵件”(email)、“電子商務”(e-commerce)等這些新詞語,直接印證了中西文化的趨同趨勢。
[1]張德鑫著.中外語言文化漫議[M].華語教育出版社,1996
[2]張梅崗著.英漢翻譯新方法[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76
[3]張鑫炎著.中西方國家歷史發(fā)展的差異及語言特點的形成[J].中西文化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