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國夫
[摘 要]目前,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對文言文的教學感到困惑。對文言文的教學,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和教材文本的基本特點選擇教學策略。教學《楊氏之子》一文,可通過解題、初讀、釋義、品讀、統(tǒng)整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親近文本,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從而感知文言文的韻味、讀通讀順文本、學會語言轉(zhuǎn)換、把握文章主旨、感受文言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使他們喜歡學習文言文。
[關(guān)鍵詞]教學設計;文言文;設想;案例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9-0003-03
教學的緣起與設想
前些年,我應邀擔任一所學校的語文學科導師,定期去學校為教師們進行教學診斷和指導。在和教師們討論的過程中,大家對文言文教學困惑比較多,認為“文言教學很枯燥”“小學生不喜歡學”“書面作業(yè)質(zhì)量很差”“教材的文言文數(shù)量太少”等。記得有一次討論,差不多就是小學文言教學的“批斗會”。
教師們的意見讓我陷入了深思。我決定上一堂下水課,把我對小學文言文教學的認識通過課堂來向教師們做一次形象化的表達。我選擇了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的《楊氏之子》一文。這是課本中第一次出現(xiàn)文言文。
我執(zhí)教的是該校的五(3)班。上課之前,我先和語文教師做了溝通,得知教師之前沒有在班級中進行過課外文言文的補充教學。學生對文言的認知基本停留在課文的詩詞階段;同時,得知學生平時不太愛發(fā)言,朗讀的水平也比較一般。
為了在課堂上完整地展現(xiàn)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我要求教師事先保密。也就是說,學生到了聽課教室,才得知要上《楊氏之子》一文。我教學設計中的學情考量,是從學生沒有經(jīng)歷過任何預習這一邏輯起點開始的。
《楊氏之子》內(nèi)容清淺有趣,篇幅短小精悍,全文共5句話,但具備小故事的所有元素。對大多數(shù)孩子而言,這是學習文言文的第一口奶。我相信作為啟蒙的第一次文言文教學,它的味道會在很長時間內(nèi)影響學生對文言的態(tài)度。
我個人認為,學生學習文言文絕不是為了用這種過去的語言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生活及情感。文言文教學的價值首先是與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精神溝通,其次是學習優(yōu)秀文言文典雅蘊藉、言簡義豐的語言風格。
兒童文言啟蒙的重點在于讓孩子看到文言文能夠產(chǎn)生一份親切感,而不是避而遠之;是能夠持續(xù)喜歡,而不是追求字詞句的精確答案。因此,厘清文言啟蒙教學的邊界對于一線教學現(xiàn)場很有必要。
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是“感受文白異同、讀通文本、粗通大意、感受形象、樂意親近”。這是從兒童認知的特殊性和對其未來文言文學習預期做出的判斷。在具體的策略上,我根據(jù)需要積極滲透游戲元素,吸引孩子參與經(jīng)歷學習的過程;堅持以讀為基本路徑,努力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以讀正確、讀通順、讀出形象為讀的層級目標。根據(jù)教學需要,積極組合變化讀的方式,讓學生愿意讀、喜歡讀,直至能有大部分學生在課堂熟讀成誦。作為初次文言文學習,還需幫助孩子感受文言文與白話文的異同,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文言文的認知模式。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借助多種形式,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音韻、節(jié)奏。
2.初步學會參考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通過猜想、互助等學習方式了解課文的大致內(nèi)容。
3.通過對比、假設等方式,發(fā)現(xiàn)文本遣詞造句和布局謀篇的密碼,體會文言文簡潔、準確的表達特點,初步領(lǐng)略文言文言簡義豐、惜墨如金的表達魅力。
二、教學過程
(一)解題:初感文言韻味
1.教師和學生相互背誦描寫小朋友的古詩。
2.古詩是中國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們的祖先還用文字留下了許多不朽之作。其中,有一本書叫做《世說新語》,記載了漢朝末年到魏晉這個時代一些名人的有趣故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世說新語》去認識一位古代的孩子。老師想和大家一起來玩?zhèn)€游戲。誰來回答老師的第一個問題?
3.請一個學生來讀題。
4.齊讀課題,理解“楊氏之子”的字面意思?!笆稀痹诠糯羌易宓囊馑迹恰皸钍稀本褪恰皸罴摇钡囊馑??!爸痹谶@里是“的”的意思,那么楊氏之子就是——
5.請問你姓什么名什么?那么在古代你就是——
(二)初讀:讀準字音停頓
1.這是一篇古文。古文就是古時候的人寫的文章。第一次接觸古文,同學們趕緊拿起書來讀一讀,感受一下。
2.剛才我們和古文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說說它給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怎么樣。
預測:難讀、難理解、短小精悍……
3.第一次接觸古文,剛才大家說的這些困難,其實都非常正常。其實,古文真學起來是很有意思的。現(xiàn)在,老師先帶著大家來讀一讀。請大家特別注意句子中的停頓。
(教師逐句領(lǐng)讀,視情況決定領(lǐng)讀的遍數(shù))
4.大家讀得很認真。接下來,請你自己學著老師的樣子讀一讀,碰到難讀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爭取把它讀通順。
5.剛才讀的過程中有難讀的地方嗎?
預測1:孔君平詣其父。
(1)誰知道這個“詣”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點擊:學習古文,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對照下面的注釋進行學習。等下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用上這個方法。
(2)文中指誰拜見誰?“其”在這里指誰?(相當于現(xiàn)在的“他”“他的”)
(3)為什么不直接寫楊氏子,而用“其”?(感受文言講究簡潔、惜墨如金的特點)
預測2: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p>
跟著老師一起來念念。
這是古文,要真正讀通順可不容易。(老師請一位同學來讀全文,隨機校正)
預測3:“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p>
要注意把“家禽”分開來讀。這里的“家”和“禽”各自表示獨立的意思?,F(xiàn)在的“家禽”指的是家里飼養(yǎng)的雞、鴨、鵝等動物的總稱。
但似乎還缺點味道,速度放慢一些,加點表情。誰再來試試?
請舉手的孩子讀一讀。
(三)釋義:初步學會語言轉(zhuǎn)換
1.思考一下,文中哪幾句在寫“孔君平”,哪幾句在寫“楊氏子”。接下來我們要玩第二個游戲了。我們合作著來讀課文,我來讀描寫“孔君平”的話,你們讀“楊氏子”的話,看看我們能否默契地合作。
2.師生合作讀課文。
提問:“為設果”為什么寫的是楊氏子?誰為誰設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結(jié):聯(lián)系上下文是學習古文的另一種十分重要的方法。
3.聯(lián)系上下文,再對照下面的注釋,看看自己能不能把每個句子的意思學懂。
(學生自主學習,然后嘗試同桌相互說)
交流預測:
(1)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在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里有個九歲的孩子,非常聰明。
提問:“甚”和“聰惠”的意思是什么?
追問:說說你是怎么學會的。
(2)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
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
提問:這里的“其”指誰?孔君平為什么要“乃呼兒出”?
(3)為設果,果有楊梅。
既然是孔叔叔來了,楊氏子就為他端出一盤水果,其中有楊梅。
(4)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p>
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并說:“這是你家的水果?!?/p>
提問:“此”指的是什么東西?你怎么知道的?“君家”指誰家?
小結(jié):“君家”是古代的一種表示尊重的稱呼。
提問:孔君平為什么說楊梅是楊氏之果?
板書:楊梅 楊家。
過渡:再看小孩怎么回答他。齊讀——
(5)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p>
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p>
提問:“未聞”是什么意思?“聞”是什么意思?
拓展:以前學過的還有哪些詞中的“聞”也可以解釋為“聽說”?
追問:怎么樣的回答叫“應聲答”?
(四)品讀:模擬交際,把握文本主旨
1.接下來咱們就來玩第三個游戲。文中最后兩句很有意思,我們一起來表演當時的場景。老師做孔君平,誰來做楊氏子?
師生分角色朗讀感受。
提問1:你覺得這像楊氏子說的話嗎?你忘了什么是“應聲答”?
提問2:你能邊讀邊想象楊氏子說話的樣子嗎?(自信、機靈、微笑著、眼睛咕嚕一轉(zhuǎn)、淘氣可愛、故作疑惑狀)
2.對話文白互換,考察對“應聲答”的理解。
3.從楊氏子的回答中,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孩子?
預測:非常聰明。
提問:你從哪里體會到他的聰明?
小結(jié):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而且還是“應聲答”,脫口而出,足見這個孩子思維敏捷。
追問:但他為什么不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較體會:“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兩句話,哪一句更妙?
小結(jié):加上“未聞”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說得很婉轉(zhuǎn)。這樣表現(xiàn)了應有的禮貌和教養(yǎng),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
(四)統(tǒng)整:感受文本的布局魅力
1.文中哪些地方也可以看出他有禮貌、有教養(yǎng)?(為設果)
過渡:這九歲的小孩真是了不起?。∷?,課文一開頭就說——“梁國楊氏子甚聰惠?!?/p>
2.聚焦“惠”。這個“惠”在古代不僅同“慧”,表示“聰明”,還有善良、教養(yǎng)、仁愛的意思。我們一起來認認真真地寫這個字。寫好這個字,要注意臥鉤臥倒, “心”字底要寫大點。我們不僅把它寫在紙上,也要刻在心里,像楊氏子一樣做個聰明、有教養(yǎng)的孩子。
3.看到這樣的孩子,孔君平心里又會怎樣想呢?
小結(jié):因為孩子的聰慧有教養(yǎng),孔君平四處宣傳楊氏子的聰慧過人,于是有人就把他的故事寫了下來,收錄在《世說新語》這本書里,流傳至今。
提問:老師奇怪的是為什么課文沒有把孔君平當時說的、做的、想的寫上去,而是這樣戛然而止呢?
小結(jié):這就是小古文的特點,常常是言已盡而意無窮。比如,呈現(xiàn)《世說新語》中的“七步成詩” “詠絮之才” “道邊苦李”等故事,全是如此。
4.讓我們永遠記住楊氏之子吧!看能不能把文章背下來?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