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火英
摘要:語文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依據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語文教育占據非常重要的分量。細觀學生的學習效率,可以用一個“低”字來形容。針對這一現象,筆者采取了“賽制競爭”,激發(fā)學生的內動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關鍵詞:語文教學;賽制;合作;競爭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30-0196-02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處處有機遇、時時有挑戰(zhàn)的社會。一個現代人,若不具備競爭和合作的意識,不及時把握機遇,他就容易被社會所淘汰。教育要為社會服務,要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就必須順應形式,注重學生能力發(fā)展,使之適應社會,從而達到教育目的。
一、學生現狀
當下現實的社會環(huán)境,人心浮躁、急功近利,這些已嚴重影響到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多數學生不再覺得學習是為自己學,也不知曉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學習過程更是帶有不滿情緒和懈怠行為。教師們“唾沫橫飛”、苦口婆心,甚至為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新教學過程費盡心機,而部分學生卻無動于衷,甚至視教師的聲音為催眠曲,上課睡大覺。教師們苦惱和迷惘,是自己學問淺薄還是魅力不夠;同時家長們擔憂和焦慮,孩子的文化素養(yǎng)關乎整個家庭的榮辱興衰,更關乎孩子一生的生活。下面筆者將針對當前學生的現狀及結合社會人才的需求進行語文教學的嘗試——“賽制競爭”。
二、教學嘗試的目的意義
當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適當開展學習競賽,通過比較而助長學習動力”是提高學習效率、學習成績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們在想,是否有一種教學方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并在學習中感受到刺激,收獲了快樂。探索過程中,我們想到了“賽制競爭”,組內生與生競爭,組外相互競爭,通過競爭,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上進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內動力,發(fā)揮團隊輿論的作用,團隊的集體力量,為自己也為小組贏得好成績,贏得榮光,更贏得內心深處那份久違的自信。因此,筆者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及考試復習中有意識地利用和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理,精心設計和組織多種多樣的競賽,對于獲得優(yōu)勝的學生和小組及時進行獎勵,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參與性,也激發(fā)了他們爭強好勝的心理,形成了在競賽中學習和提高的語文能力的良好氛圍。結合語文教學,把“賽制競爭”教學的經驗和感受與大家分享。
三、科學分組
根據學科性質和各學生發(fā)展不同,將合作競爭小組分為兩個階段。
1.自由分組階段(七上)。由于剛上初中,各學生發(fā)展能力不同,教師不能很快地了解,考慮到實際情況,又便于競爭小組活動的開展,采用自由組合形式,因教材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真實感受,學習的時候,困難的地方不多。又因自由組合同學間互相幫助、互為補充、互為鼓勁現象時時出現,在采取“分組”的方式進行語文教學,使傳統班級授課制的局限性得到了明顯改善,課堂教學的氛圍濃厚了,學生的互動更加自然、有效了,課堂不再是教師“一言堂”的天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有效提高。個體的優(yōu)勢和集體的智慧得以彰顯,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得以提高,同時促進了教師觀念的更新。
2.公平分組階段(七下—九下)。此階段同學們經過一學期的歷練,已完全熟悉活動的整個學習過程。如我班共有學生53人,筆者按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方法將學生分成“8+1”個小組(1個特戰(zhàn)組),按學生在大型考試中的排名,班級前8名分別到各組任組長,第9—16名、17—24名、25—32名、33—40名、41—48名的學生分別加入這8組,合理配置男、女生比例及學生長短處問題(性格內向,沉默無語;滔滔不絕),倒數5名同學為特戰(zhàn)隊,同樣比賽特戰(zhàn)隊總分減半原則。在合作中提升學生的競爭能力,以取得更好的教學質量。
四、具體方法
1.“古詩文”爭霸賽。筆者將初中各冊“古詩文”設計成形式各樣(整首默寫、前后句默寫、理解性默寫)的爭霸競賽題,分為第一季、第二季、收官季等,對獲得優(yōu)勝的小組和個人及時口頭表揚和書面表揚(張貼公布)。如小組獲得“‘古詩文爭霸賽第一季龍虎榜”,個人獲“‘古詩文爭霸賽第一季英雄榜”,對于每次默寫全對則獲“‘古詩文爭霸賽第一季王者無敵榜”。每次公布成績后都會對本組拉低分數的同學給予輿論批評和期待,“我們組都是XXX考不好”、“你怎么才考8分”、“又是你拉我們隊的后腿”、“你長點志氣啊”、“要加油啊”的聲音不絕于耳。讓同學們互相督促,促進學習,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通過小組合作競爭,能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多讀、多背)、主動探求知識(多理解)的機會。
2.“閱讀王”。古語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教師可以將課上的教學問題設置成一定梯度,由淺入深分組進行提問教學,組內隊員互為幫忙、互為補充。如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問題、做練習時,一個組員的困難,變成全組的困難,可以由幾個同學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加以研討解決,在絕大部分語文成績基礎較差的學生中,教師也可以按組輔導、按組提問,按組表揚。特別是分小組進行思考回答問題和練習時,把每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的思想凝聚在一起,集思廣益,減少個別學生懶動腦、開小差、搞小動作的現象。這樣,既取得了學生與學生互相督促、組與組之間爭搶回答問題的效果,又使學生回答教師所提問題的正確性大大地提高。由此可見,分組教學,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凝聚力和集體智慧的優(yōu)勢,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合作、參與和競爭的意識。中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較差,有些甚至討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設計和控制中,要了解學生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和興趣,盡量減少對學生的束縛,提供學生大膽表現自我的機會,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想方設法點燃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的亮點。
3.“文言”狀元郎(戰(zhàn)神、戰(zhàn)將)。(1)筆者模仿《一戰(zhàn)到底》將各冊文言文要掌握的知識點設立成競賽題目,以現場競賽方式評選出每一季戰(zhàn)將、戰(zhàn)神。(2)再模仿《一戰(zhàn)到底》為《一做到底》選出每一季戰(zhàn)將、戰(zhàn)神。讓獲獎小組及其成員享受那份榮光,讓未獲獎的學生從此努力,為自己更為小組贏得榮光,增強組員人人爭創(chuàng)“小組光榮我光榮,我為小組添光榮”意識。
4.“優(yōu)秀習作”好兒郎?!鞍嗉壭蟆鄙媳窘M隊員上榜的人數決定本組本次的分數。要創(chuàng)設一個讓學生作文成功的環(huán)境,還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展示成績的平臺,包括優(yōu)美句段欣賞、班內優(yōu)秀習作展示、校內優(yōu)秀習作展示、作文發(fā)表四個方面。展示作品,是對學生的再次寫作的激勵。拿“班內優(yōu)秀習作展示”來說,多位學生展示了自己的習作片斷后,經過再次修改,就能形成更為優(yōu)秀的小文章。通過以上一系列的競賽,筆者欣喜地發(fā)現,學生在課間少了追逐,多了對語文學習的探究,以往很少學生“問津”的語文居然“門庭若市”。每一次競爭勝利的隊伍會欣喜若狂,然后“部署”下一步“計劃”,每一次失敗的隊伍則學會了總結反思。其實不難發(fā)現,讓學生在競賽中學習也是合作學習的一種表現??鬃诱f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說的正是合作學習的必要與作用。
五、獎勵機制
當今社會,有各類的獎項。奧運賽場上,體育健兒們奮力拼搏,響起冠軍獲得者所屬國籍的國歌,是體育健兒的驕傲;金雞獎、百花獎是影視明星的驕傲。獎勵是對那份付出的心靈慰藉,他們定會因此而倍加努力,爭取做出更大貢獻。正值朝氣蓬勃,青春年少的中學生具有旺盛的精力、強烈的求知欲和競爭意識。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其學習自主性,筆者經常會有意地創(chuàng)造條件給他們提供競爭的機會。
期中、期末專門組織兩次頒獎,同學們的興奮勁前所未見,優(yōu)勝者笑容滿面,稍次者羨慕之情溢于言表。同學們之間、小組之間流淌著一股競爭力,通過這股競爭力筆者仿佛看到了孩子們那顆進取的心,為此感到無比欣慰。學生積極地參與各項活動,競爭激烈,尤其是班上的后進生充分發(fā)揮各自的特長,性格內向、不善表達的就在古詩默寫上多得分,記憶不好的就在上課發(fā)言上下苦功……這樣學生的興趣就被大大地激發(fā)出來。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在課堂上我們教師要善于激發(fā)興趣,引導合作,促進競爭,使學生愉悅地去學,去說,去寫,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競爭的樂園。綜上所述,“賽制競爭”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故而,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相互之間要在合作中成長,在競爭中提升語文水平。也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變得生動形象,學生對語文才能更為喜愛,從而有效地提高語文成績。
參考文獻:
[1]龐曉芳.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學周刊,2011,(05).
[2]桑青松.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8.
[3]小組合作競爭學習模式[EB/OL].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