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奇志 賴勝華 王娟
【摘要】 目的 探索分析針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急性期患者應用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治療對其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Lp-PLA2)以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的作用和影響。方法 120例AC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常規(guī)劑量組與大劑量組, 每組60例。兩組患者均接受相關針對性治療, 常規(guī)劑量組加用常規(guī)劑量(20 mg/d)瑞舒伐他汀治療, 大劑量組加用大劑量(40 mg/d)瑞舒伐他汀治療。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0 d后測量患者的血漿Lp-PLA2及hs-CRP水平, 并進行組間比較。結(jié)果 治療前兩組血漿炎癥因子Lp-PLA2、hs-CR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0 d后, 兩組血漿Lp-PLA2、hs-CRP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 且大劑量組Lp-PLA2、hs-CRP水平(22.59±3.49)μmol/L、
(6.62±2.19)mg/L均低于常規(guī)劑量組(29.23±4.30)μmol/L、(9.05±2.91)mg/L,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瑞舒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ACS患者的Lp-PLA2、hs-CRP水平, 較大劑量(40 mg/d)較常規(guī)劑量
(20 mg/d)可以實現(xiàn)更好的效果, 具有極大的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超敏C反應蛋白;瑞舒伐他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8.017
冠心?。–HD)屬于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常見病, 該病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近年來也呈現(xiàn)明顯上升的趨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AS)是導致冠心病的病理基礎, 該病具有極為復雜的形成機制[1, 2]。目前研究認為, 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 炎證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3]。Lp-PLA2屬于一種新發(fā)現(xiàn)的與冠心病有關的炎癥因子, C反應蛋白(CRP)屬于由肝臟合成的一種典型的急性期反應蛋白, 二者均與冠心病風險有關[4]。臨床研究證實[5], 他汀類藥物可以有效預防一級和二級冠心病。但不同劑量的瑞舒伐他汀對ACS患者急性發(fā)病期血漿中Lp-PLA2以及hs-CRP濃度的影響及其與血脂的關系, 目前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報道相對較少。本院積極實施該項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經(jīng)驗。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對象均為本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ACS患者120例。其中男82例、女38例;年齡55~72歲, 平均年齡(61.5±5.6)歲。所有患者均具有明顯的ACS臨床癥狀表現(xiàn)并經(jīng)檢查確診, 已對入院前2周服用調(diào)脂藥及非甾體類抗炎藥、抗凝藥患者予以排除, 同時排除并發(fā)嚴重肝、腎及其他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患者、合并大動脈疾病和夾層動脈瘤患者以及孕婦或哺乳期婦女等。經(jīng)同意, 120例患者隨機分為常規(guī)劑量組和大劑量組, 各60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在院24 h之內(nèi), 均接受相關針對性的常規(guī)治療, 主要為予以溶栓劑、抗凝劑、血管緊張素轉(zhuǎn)化酶抑制劑(ACEI)以及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拮抗劑和硝酸酯類相關藥物治療等[6]。常規(guī)劑量組加用常規(guī)劑量瑞舒伐他?。?0 mg/次, 1次/晚)、大劑量組加用大劑量瑞舒伐他?。?0 mg/次, 1次/晚)。
1. 3 觀察指標 在實施治療前及完成治療10 d后, 分別測量血漿Lp-PLA2以及hs-CRP水平, 并進行組間比較。hs-CRP采用膠乳增強免疫散射比濁法測定, Lp-PLA2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測定。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治療前兩組血漿炎癥因子Lp-PLA2、hs-CR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0 d后, 兩組血漿Lp-PLA2、hs-CRP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 且大劑量組較常規(guī)劑量組下降程度更加明顯,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ACS屬于較為嚴重的臨床事件, 其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導致。在ACS的發(fā)展過程中, 隨著冠狀動脈斑塊內(nèi)脂質(zhì)的沉積, 脂質(zhì)發(fā)生氧化, 導致動脈粥樣斑塊內(nèi)超氧陰離子發(fā)生增加, 其炎癥細胞浸潤, 中膜平滑肌發(fā)生遷移, 繼而泡沫細胞形成、崩解, 炎癥細胞分泌、崩解, 進而釋放炎癥介質(zhì), 分解了斑塊纖維。最終導致斑塊纖維帽發(fā)生破裂, 形成急性血栓。臨床表現(xiàn)為冠脈管腔狹窄甚至閉塞, 引起冠脈內(nèi)血流動力嚴重障礙甚至無灌注, 造成ACS的發(fā)生。大量研究表明, 炎癥在ACS的病理過程中大量存在, 其有效促進了動脈粥樣斑塊破裂[7-9]。
瑞舒伐他汀的藥物調(diào)脂機制, 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①抑制膽固醇合成的限速酶, 以有效減少膽固醇生成;②上調(diào)肝細胞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受體密度, 從而有效加速清除LDL-C。因為該藥物能夠有效降低總膽固醇、LDL-C, 中度降低甘油三酯(TG), 同時還可以輕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所以被應用于冠心病的一級以及二級預防。臨床實踐表明[10], 瑞舒伐他汀的正確使用, 可使急性冠狀動脈事件發(fā)生率以及冠心病死亡率降低30%。研究認為, 該藥不但可以有效抑制炎癥因子的生成和釋放, 還可以通過抑制Lp-PLA2以及LDL-C結(jié)合, 降低Lp-PLA2以及LDL-C復合物濃度, 抑制LDL-C被氧化, 從而有效減少氧化LDL-C的生成[2]。
Lp-PLA2屬于磷酸脂酶A2超家族中的非鈣離子依賴型磷酸脂酶A2。人血漿中Lp-PLA2由成熟巨噬細胞以及淋巴細胞合成及分泌, 較小部分也有血小板和骨髓所產(chǎn)生。其主要作用為促進磷脂被氧化, 水解被氧化磷脂的甘油磷脂二位(Sn-2)酞基酯鍵產(chǎn)生氧化型游離脂肪酸(Ox-FFA)和溶血磷脂酞膽堿(Lyso-PC)。Lp-PLA2在受損或破裂粥樣斑塊壞死中心以及周圍的巨噬細胞具有明顯的表達。針對ACS患者, 在予以不同劑量的瑞舒伐他汀實施干預后, 其Lp-PLA2水平得以顯著性下降, 且大劑量(40 mg/d)用藥治療患者的Lp-PLA2水平下降情況明顯超過小劑量(20 mg/d)用藥治療患者。hs-CRP屬于由肝細胞合成的一類炎癥急性相蛋白質(zhì), 屬于炎癥敏感性指標。其生物學功能主要是激活補體, 釋放炎癥介質(zhì);結(jié)合T淋巴細胞, 破壞血管內(nèi)膜;誘導粘附分子表達;促進單核巨噬細胞的粘附與吞噬反應。研究證明[5], 在ACS發(fā)生時, 患者的血漿hs-CRP水平也得以明顯增高, 并可以間接反映斑塊的不穩(wěn)定性。
本研究中, 觀察研究了hs-CRP這一敏感炎癥指標, 結(jié)果表明, 針對急性期ACS患者予以較大劑量瑞舒伐他?。?0 mg/d)實施治療, 可以更加有效降低hs-CRP水平。證實應用較大劑量的瑞舒伐他汀實施治療, 其降脂以及抗炎效果更加顯著。這也表明, 針對急性期ACS患者予以較大劑量的瑞舒伐他汀, 可以實現(xiàn)更強的改善局部炎癥反應的臨床效果, 且其效果在用藥后較短時間內(nèi)就可以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 曲華清, 唐強, 姚瑾秋, 等. 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在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觀察. 北京醫(yī)學, 2015(4):329-332.
[2] 趙艷輝, 馮玲. 強化瑞舒伐他汀鈣治療對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影響. 中國藥房, 2015, 26(14):1968-1970.
[3] 盛文芳, 洪斌. 不同劑量氯吡格雷對ACS患者PCI術后炎癥因子的影響.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15(24):2049-2051.
[4] 許向東, 李宏松. 負荷量瑞舒伐他汀對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早期介入術后患者血管內(nèi)皮功能的影響. 中國藥房, 2016, 27(8):1088-1090.
[5] 牛翠, 趙勇. 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血脂和炎性因子的影響及安全性. 醫(yī)學綜述, 2016, 22(8):1609-1611.
[6] 鄭瑋, 丁宏舉, 董一. 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血漿hs-CRP水平的影響.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2, 10(36):521-522.
[7] 李海云, 鞠森. Lp-PLA2與冠狀動脈斑塊的關系及不同劑量的瑞舒伐他汀對其濃度的影響.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3, 11(29):437-438.
[8] 王一澤. 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期應用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Lp-PLA2、hs-CRP的影響. 中南大學, 2009.
[9] 周利霞. 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治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臨床分析.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 2016, 33(5):397-399.
[10] 簡春燕, 彭俊, 郭觀華, 等. 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治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血清炎癥因子的濃度變化及其對預后的影響. 嶺南心血管病雜志, 2015, 21(3):295-297.
[收稿日期:2017-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