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竝立
作為一位教齡近三十年的鄉(xiāng)村化學教師,筆者對傳統(tǒng)教學手段有一種近乎固執(zhí)的偏愛,認為粉筆就是武器,三尺講臺就是戰(zhàn)場。
最近,很多年輕教師都在談論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引起了筆者的好奇。恰逢縣教育局組織信息技術能力培訓,讓筆者明白了信息技術已融入教學領域。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實驗現(xiàn)象明了化,實驗演示直觀化,微觀知識宏觀化,能解決傳統(tǒng)教學無法解決的問題。那么,教師如何恰當?shù)乩眯畔⒓夹g為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服務呢?
一、信息技術是化學實驗的完美補充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教師的演示實驗與學生的探究實驗在教學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有一些實驗操作起來難度較大,但利用信息技術模擬化學實驗,可以為化學教學帶來便利。
如在講解“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實驗時,由于一氧化碳有毒,且這個實驗有一定難度,用酒精燈加熱很難達到化學反應所需的溫度,導致實驗失敗而教師用FLASH演示,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還可以演示由于操作失誤導致的爆炸,加深學生對實驗失敗的理解。
二、信息技術使抽象問題直觀化
在傳統(tǒng)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對物質的微觀構成的教學比較枯燥。由于物質的微觀結構及微觀粒子的運動、重組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很多學生難以理解物質微觀結構的相關知識。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模擬和放大物質的微觀化學現(xiàn)象,可以使教學內容直觀化與形象化,使物質間的微觀變化成為直觀。
如在“原子結構”“分子運動”等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動畫形式演示電子在原子核外運動、分子擴散,使學生直觀感受到微粒的運動。
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分子分成原子,再由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模擬水分子分解為氫原子和氧原子,氫原子和氧原子又各自相互結合,生成氫分子和氧分子過程的動畫,完美地展現(xiàn)水的電解實驗。如在教學“復分解反應條件”時,教師可以在電子白板上直觀演示離子間的相互結合,使抽象知識變得直觀、形象,易于掌握,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生的觀察記憶,培養(yǎng)了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
三、信息撫摩使化學知識脈絡圖表明了化
初中化學教學由點到面再到網,知識點比較零碎、雜亂,所以在復習時,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然而,板書既費時又費力,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果教師將各種知識脈絡圖表做成課件,就能清晰又直觀地把化學知識展示給學生。
四、信息技術使練習課和復習課容量最大化
由于練習課和復習課涉及內容較多,所以需要展示的內容也多,課堂容量大。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的講解和板書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而運用信息技術把這些知識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則能節(jié)省課堂教學時間。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要復習的內容分類、總結后,制成多媒體課件。在大屏幕上條理清晰地顯示所有內容,能方便學生理清知識脈絡,便于學生系統(tǒng)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
五、化學反應時間的調控性
有的化學實驗需要時間較長,一堂課甚至一兩天都不能觀察到明顯現(xiàn)象,而運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把實驗過程制成視頻文件,然后在課堂上播放,如鐵生銹的實驗探究、晶體的制作等。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高,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也更加豐富,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強化了初中化學教學效果。把信息技術運用于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時,教師應注意幾個問題:多媒體課件不能太花哨,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要有選擇性地使用信息技術,不能主次不分,弱化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傳授。
教師的個人魅力體現(xiàn)在教與學的互動、情感的交流、學生世界觀的形成等方面,是計算機和虛擬網絡世界無法替代的。因為教師的終極目的是教書育人,所以教師不能盲目夸大信息技術的作用,忽視自己的個人魅力。每位教師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各自獨特的人格魅力,信息技術僅僅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任何夸大其作用的做法都是錯誤的。
總而言之,要想改變傳統(tǒng)初中化學教學結構和模式,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