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闖
摘要:本文以自由、選擇、責任為線索勾勒出自由主義的基本精神,并認為自由主義的核心觀點可以概括為:自由地選擇生活、獨立地承擔責任。通過論述自由主義的個人基礎、哲學基礎與歸責基礎,探討自由主義作為法律歸責的倫理基礎與個人行為的評價機制的內容和價值所在。文章亦介入了中西文化之比較,對自由主義在中國語境中的困境提出反思。
關鍵詞:個人 歸責 集體主義 自由主義
中圖分類號:B5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3-0172-02
一、自由主義的個人基礎
首先,自由主義是個人主義的。此處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相對。自由主義認為集體是個人機械的組合,而非有機的結合。集體并無自身的利益,所有的利益必須以個人利益為出發(fā)點。或許這與我們本身的實踐有所出入。的確,生活中的集體是有自身利益的,但真理卻不一定導致好結果。自由主義不承認集體有其自身利益,在于對其集體的不信任,集體利益往往壓榨個人利益,危害個人生存。另一方面,無論是社會集體還是國家集體,皆為個人選擇的結果,是經過個人彼此間的同意而建立起來的。國家的基礎必須是個人的,政府的權力也應建立在個人的授權之上??梢哉f,沒有個人就沒有國家,國家必須把每個人當作目的本身,而非達到目的之手段。
個人主義是西方自由主義的基石,我們在分析自由主義的眾多觀點時都會發(fā)現,其出發(fā)點,其結果論,最終都歸結于個人權利。這種觀點與中國古代政治觀念相對立。中國古代政治的架構是以家庭為單位展開的,個人完全被隱藏在家庭之中,無個人選擇之自由,也無個人利益之訴求,即使是法律責任也往往不是個人的。西方社會與中國社會由于對待個人的態(tài)度不同,也就導致了“天人分立”與“天人合一”的不同哲學傾向,從而發(fā)展出了不同的文明模式。[1]大體來講,西方社會是“個人”生活在“社會”之中,中國社會是“家庭”存在于“一國”之內。如此文明差別,中西公民思考政治、法律的方式也就截然不同。故而,我們在引入西方自由主義時,一定要注意其個人主義的傾向。如何協(xié)調“個人”與“家庭”,如何平衡“社會”與“國家”,也是我們建構政治制度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
其次,自由主義承認每個人的個性,并努力保障之發(fā)掘之。這個社會為什么需要個性,并不全做創(chuàng)新的考慮。其實,個性意味著多樣性,多樣性方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有一觀點認為人類處于“物種戰(zhàn)爭”之中。細菌、病毒繁殖速度超強,傳播速度極快,但它還是沒有擊垮人類。原因在于人類還以更厲害的武器——多樣性。不同的男人與不同的女人帶著不同的基因,造就不同的人類,從而抵抗數量多但相同的病毒。設想一下,若有一村莊,有一人不喜群居。若瘟疫到來,他便可逃脫,從而保存該村的基因,這便是多樣性的意義。
二、自由主義的哲學基礎
西方政治哲學史上,有三種基本自由概念。其一,自由意味著不干涉,我之權利止于你之鼻尖。此為柏林之“消極自由”。其二,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世界是處于普遍的因果關系之中的,而只有我們自身成為“因”,我們方為自由。例如,你十分饑餓,你看到他人的食物并搶之,你就受到了因果關系的控制,便不自由。這種自由往往與能力相關,一般來講,財產越多,年齡越長,獲得自由的能力也就越強。故而,法律要講“行為能力”,以便更好地促進法律下的自由。其三,盧梭式自由。盧梭提出了“公意”假說。每個人把自由讓渡給“公意”,而后,服從“公意”,那么每個人其實也就是服從自己的自由,所以他便是自由的。
對自由主義者來講,更為注重的便是第一種自由概念。柏林這樣定義所謂的消極自由:“政治自由是一個人能夠在不受他人阻礙的情況下活動的空間。如果我被別人阻止去做我本來可以去做的事情,那么這個程度上,我是不自由的;如果這個空間被別人壓縮到某種最低限度之下,那么,我就可以說,我受到強制或奴役?!笨梢钥闯觯@種自由觀念是近代的概念,它關注的核心是個人的權利,個人的活動空間。并且,它強調政府的控制范圍,強調政府的不干涉,而與政府權力的淵源無關。[2]
另外,自由主義式的自由概念是建立在經驗主義哲學上的。自由主義是不相信人類的理性能力的,不相信建構性制度是可能的。他們認為,自己才是對自己最了解的人,其他人,無論多么富有智慧,也沒有自己了解自己。很多時候,我們會受到“那是對你好”的家長式教育,這其實是對自由的干涉?;蛟S有人認為,人是感性動物,很多時候會受到感性的控制而無法作出正確的選擇。誠然,人往往如此,但是我自己都無法了解自己,他人又何以了解?或許每個人的理性能力不同,但你的理性又如何了解我的處境?再者,我為什么一定要作出正確選擇呢?人只有在一次次選擇下才能長大,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相信這一點,只會把自己的孩子或者公民培養(yǎng)成巨嬰。當然,在關鍵問題上可以聽取他人意見,但選擇也必須是自己自由獨立地作出。
三、自由主義的歸責基礎
自由意味著選擇,而選擇意味著壓力。這種壓力幾乎無法避免。自己自由獨立的選擇,無形中必有壓力的存在。選擇此,便無法選擇彼,而且,你無法知道你選擇的道路將通向何方,你的選擇會不會帶來責任。這都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就業(yè)、結婚、生育等均需要自己去選擇,而他人無法感同身受也無法提供直接幫助。對此,自由主義認為,你需要勇敢地踏出第一步,選擇自己的生活,而后由你選擇所導致的種種責任,你必須承擔起來。比如你今天不去上課,后果便是記曠課。你知道這一結果,便要承擔這一結果,你就是正確的。但絕不允許你逃避這個后果,利用欺騙的手段獲取請假條這種方式便是錯誤的。這樣,既對自己不負責,對來上課的同學亦是不公平??傊?,人作為理性的個體,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此外,選擇還涉及多元社會對各種行為方式的評價問題。多元社會必定存在多元價值觀對立的問題,那么我們應如何對他人行為進行評價呢?首先來說,我們還是以自由主義為原則,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和價值觀。其次,我們可以從目的與結果對一個人的行為去分析。從行為目的來講,一個人的行為應該是善意的,他不能充滿了惡意,不能以傷害他人為目的。從行為結果來說,善意并不一定會導致好結果,如果造成了壞的結果,行為人努力承擔起責任,我們也應該肯定他的行為??傊粋€好的行為或者生活方式,尊重他人,不干涉他人的生活是必要條件,
帶有善意是充分條件。我們在關注結果的同時,亦不能忘記“善”之目的。
四、結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自由主義思想對我們有兩大啟示:其一,自由主義思想是法律歸責的倫理基礎。每個人有選擇的權利,也有承擔不利后果的責任。自由主義者將個人從集體中孤立出來,便是承認每個人的理性能力。而當個人行為違反法律規(guī)范,干擾他人自由時,我們便預設了個人對后果的“清楚明白”。其二,自由主義思想是個人行為的評價機制。這主要是從目的與結果兩方面對個人行為進行評價。一個值得肯定的行為應首先是出發(fā)點為“善”的行為,他不能以“損人”為行為目的。并且一旦造成了惡的結果,行為人只要勇于承擔責任,也應得到社會的正面評價?!皳p人”的出發(fā)點與逃避責任的行為是我們應該否定的行為,除此之外,無論行為人行為如何怪異、不合群,我們都不應該予以干涉,這便是自由主義的“自由”之所在。
參考文獻:
[1]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研究[M].商務印書館,2016.
[2]李強.自由主義[M].吉林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07.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