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世界各個主要發(fā)達國家來看,刑事訴訟中的庭前程序包含著兩個子程序,一個是庭前審查程序,也叫公訴審查程序,一個是庭前準備程序;前者主要為了限制檢察機關(guān)的不當起訴和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權(quán),而后者主要為了保障訴訟的順利展開以及訴訟的效率。我國雖然在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新增了一些庭前程序,但是其中庭前準備程序的內(nèi)容遠遠多于庭前審查程序,且規(guī)定的庭前審查程序也只做程序性審查,這就使庭前審查程序的功能打了折扣,甚至于說根本就沒有使庭前程序在我國起到作用。隨著我國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也躍然紙上,其中重要的就是改革庭前程序,因為只有庭前程序的優(yōu)化,才能真正保障審判的中心地位,而不是讓審判流于形式化。
關(guān)鍵詞:庭前審查程序;公訴權(quán);排除預斷;保障人權(quán)
1 庭前審查程序的概念和性質(zhì)
(一)庭前審查程序的概念
要想弄清楚庭前審查程序的概念,我們必須先厘清刑事庭前程序的概念,刑事庭前程序是指檢查官審查起訴完畢以后,移送法院,法院在正式庭審之前所做的一切活動,其中就包
括著庭前審查以及庭前準備兩個子程序。那何謂庭前審查程序呢?就是指法院正式審判之前,在對案件進行的初步審查基礎(chǔ)上,決定是否將刑事被追訴人交付法庭審判的訴訟活動。
(二)庭前審查程序的性質(zhì)
何謂庭前審查程序的性質(zhì)?也就是說庭前審查程序是否具有獨立性,其實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法律制度的做法來看,似乎是有一個答案,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新刑訴法)把庭前審查程序放在了第一審程序中,作為第一審程序的一個部分,使庭前審查程序不具有獨立性,大家應該知道,一旦一個重要的程序擲于其他程序之中,那么大家肯定就不會對其進行過多的關(guān)注,從而它本來可以達到的功效就會打大折扣,甚至于說沒有起到功效,那設(shè)置這一程序的意義又何在呢?我國法律這樣設(shè)置的做法顯然不利于庭前程序的運作,法院也很有可能降低對其的使用度,更甚至于造成對犯罪嫌疑人人權(quán)的侵害,使其陷入本不該進入的審判程序中。所以,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把庭前程序拿出來,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性質(zhì)的程序,從而來指導實踐。
2 庭前審查程序的內(nèi)容
雖然我國新刑訴法在第一百八十一條規(guī)定了相關(guān)的審查義務,但和真正的庭前審查程序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我國現(xiàn)行的刑事庭前審查只做程序性審查,法官主要就審查起訴書中是否有明確的犯罪事實,有就可以開庭,但是法官的審查方式、范圍、內(nèi)容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法官可根據(jù)案件的具體情況,自行決定是否需要閱讀人民檢察院于起訴書一起移送的卷宗材料。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的庭前審查模式當中,與起訴書一起來的卷宗材料法官不是必須審查的,這就有可能造成把不應當?shù)脑V置于審判程序中,侵害犯罪嫌疑人的人權(quán)。筆者結(jié)合相關(guān)資料,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庭前審查程序應該是:“偵查機關(guān)偵查終結(jié)的由檢查院審查起訴后,交由獨立的司法部門(這里有可能是一個單獨的機構(gòu),也有可能就是法院里面的一個獨立的部門)依照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對檢察機關(guān)移交的所有卷宗材料進行統(tǒng)一全面的庭前審查,從而得出是否可以交付審判庭進行審判的活動。”
3 設(shè)置庭前審查程序的必要性
(一)是響應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號召
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里講到:“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lǐng)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要想達到司法公正重點在刑事訴訟程序中,而刑事庭前程序又是刑事訴訟程序改革的重點。刑事庭前審查程序是整個刑事訴訟程序當中重要的一環(huán),如果忽視了庭前審查程序,那么就必然使整個刑事訴訟系統(tǒng)遭到破壞,導致刑事司法各個元素功能紊亂,從而使案件得不到公正的處理。例如,缺少有效的庭前審查程序,很大可能會導致檢察官公訴權(quán)的濫用,侵犯犯罪嫌疑人的人權(quán),進而造成法官審判壓力的增大,錯誤判決風險的增加。以上種種不利的后果都說明在依法治國的道路上需要改革庭前程序。
(二)是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
“以審判為中心”要求偵查、起訴活動面向?qū)徟?、服從審判,同時發(fā)揮審判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上的決定性作用。而從這么多年的刑事訴訟進程來看,我國依舊保持著“偵查中心主義”或“卷宗中心主義”的做法,依然沒有達到庭審實質(zhì)化的效果。而庭前審查程序恰恰可以使我們的庭審實質(zhì)化,它限制了公訴權(quán),保障了審判權(quán),讓審判真正的成為了刑事訴訟程序的中心。
(三)是由庭前審查程序所具有的功能決定的
1、限制公訴權(quán)保障審判公正的功能
公訴權(quán)的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檢察院代表國家對犯罪嫌疑人作出否定性的評價,這樣就會導致犯罪嫌疑人處于可能被判處刑罰的境地中,如果公訴權(quán)濫用就將會直接侵害犯罪嫌疑人的人權(quán)。當今司法界中對公訴權(quán)的制約方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檢察院內(nèi)部的自審,另外一種是來自其他機構(gòu)的外部審查。就第一種來說,自審雖然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但其在他人看來,始終還是會受到相當程度的懷疑,這種內(nèi)部的自我監(jiān)督不具有刑事訴訟程序中的公開公正公平的特點,有違我們現(xiàn)代司法公正的標準。第二種就是刑事庭前審查程序,從刑事訴訟法的發(fā)展階段來說,世界上幾個主要發(fā)達國家的刑事庭前審查程序的確立,就是為了防止國家公權(quán)力機關(guān)對公訴權(quán)的濫用。在刑事庭前審查程序當中,具有審查義務的法官要對檢察機關(guān)移交的所有資料進行詳細完整的審查,以此來確保檢察機關(guān)公訴行為的正當性,防范非法的訴置于訴訟程序中,從而達到限制公訴權(quán)保障審判公正的目的。
2、排除法官預斷保障法官中立的功能
法官預斷是指在正式開庭審判之前,法官通過查閱檢察機關(guān)移交過來的卷宗資料已經(jīng)對案件及相應的事實材料有了深刻的了解,并已經(jīng)形成的心證,而其后的審判就只是為了印證審前認識的正確性。正如前文所說,法官為了保障審判公正,必須深入地對案件進行審查,這就容易導致法官形成審前預斷,而現(xiàn)代刑訴法程序正義的特點又要求法官在正式開庭前不要接觸案件的實際資料,以免形成一些主觀的想法影響庭審的公正性。所以在刑事庭前審查程序中我們可以讓審查法官和庭審法官分開,審查法官對案件進行實質(zhì)審查后,做出是否交付審判的決定,如果交付審判再由庭審法官進行下面的程序。這樣既保證了審判公正,又有效額防治了審判法官的預斷,從實質(zhì)上保障了法官在庭審中的中立。
3、具有實現(xiàn)案件簡繁分流提高訴訟效率的功能
隨著我國立案制度的改革,法院的案件量出現(xiàn)了“井噴式”式的現(xiàn)象,原來一些在立案庭就可以駁回的案子,現(xiàn)在多數(shù)時候要在開庭的時候在能有所處理,這樣就極大了浪費了司法資源。刑事庭前審查程序能夠明確訟爭要點,實現(xiàn)案件的簡繁分流,有助于提高訴訟效率。
在刑事庭前審查程序中,審查法官在對所有的卷宗材料進行審查以后,審查法官就對案件的事實以及法律問題有了一個系統(tǒng)的了解,對不合法的證據(jù)就予以了排除,這樣庭審法官在庭審的時候就不會被不合法的證據(jù)所影響其心證的形成,同時審查法官在審查的時候會對案件的難易程度進行一個預判,一些案件事實清楚、證據(jù)充分、社會危害性不大且犯罪嫌疑人認罪的案件就可以直接歸于簡易程序當中,把案件進行簡繁的分流,就能夠有效地防止司法資源的不必要浪費。
參考文獻
[1]郝文潔.庭審中心主義視野下的庭前審查程序改革[J].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015,(6).
[2]韓紅興.我國刑事公訴審查程序的反思與重建[J].法學家,2011,(2).
作者簡介
楊瀏(1991-),重慶萬州人,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訴訟法學2014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