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雄
潮州悠久的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燦爛的潮州文化大觀園中,民俗文化吸取了千年名城的陽光雨露,像一朵朵奇葩綻放于枝頭,絢麗奪目,盡情展現(xiàn)著潮州獨特的人文特色和濃郁的地方風情,成為潮州文化的神韻和獨有印記,也成為潮州文化不可或缺的根基和命脈?!盃I老爺”是春節(jié)期間潮汕民間自發(fā)組織的祭祀活動?!盃I”是游行的意思,“老爺”則是神的別稱,“營老爺”即包含祭祀(擺神壇)和游神(營)等內(nèi)容。
春社的游神賽會活動是中華民族的民間傳統(tǒng),有積極的社會、文化意義,而且為民眾喜聞樂見、樂于參與的民眾文化活動,其中包涵著豐富的民俗、文化、藝術內(nèi)容;而民俗攝影,旨在記錄、搜集、整理傳統(tǒng)文化,而且同時也可從藝術角度去詮釋美與探索美,是每個攝影人所樂此不疲的。
攝影創(chuàng)作需要重視的是“差異思維”,“營老爺”粗看是大同小異,只有在學習歷史文化知識得基礎上,找出四鄉(xiāng)六里春社游神賽會各自不同的特點,發(fā)現(xiàn)其文化和時代上的閃光點,才能較好的記錄和拍攝。本人參與這一民俗攝影領域,拍攝了近十年潮汕地區(qū)鄉(xiāng)村的“營老爺”場面,堅持以這一題材進行攝影創(chuàng)作,在摸索的過程中,逐漸有所體會及領悟,下面就此談談自己的體會。
1 多神、內(nèi)涵豐富、形式多樣
“營老爺”的攝影屬于民俗攝影范疇,是一門易學難精的攝影類型,首先應該以民俗特點的多方位,多角度來篩選來提煉專題。其次,要表現(xiàn)出民俗攝影的特性,沿著題材進行深入發(fā)掘和完整剖析、深入生活、挖掘素材,系列地去反映民俗風情,也是讓世人了解潮汕文化風情的重要途徑。春節(jié)到潮州拍攝“營老爺”的攝影家,一定會被眾多的神袛搞得眼花繚亂。一個普通的村子,往往便有十幾個神: 像“大王爺”、“二王爺”、“三王爺”、“媽祖”、“關爺”、“玄天上帝”等,像江東鎮(zhèn)獨樹一個中等村子就有不下十余位的大神,更不消說十多萬人的大鄉(xiāng),更有不少的福德爺、財神、木坑圣王、仙師公、花公花媽、甚至注生娘等,游行的神轎可說是一望無邊;這是因為潮汕人原是中原移民,除了傳統(tǒng)神、還有各個移居地的神,儒釋道、還有本土的山系、海系的神,朝朝代代就可觀了。而且出于各種崇拜的目的,圍繞每個神而形成的祭游方式不同而顯得形式上更豐富多彩,略舉一二。
如潮安區(qū)彩塘華美村正月十一日至十二日的賽大豬盛會”,在大路并列四排,長約300多米上千只大豬整齊排列擺壇,足使外地人大開眼界;潮安縣磷溪鎮(zhèn)溪口村的“穿蔗巷”游神,無數(shù)的鄉(xiāng)民舉著當?shù)厥a(chǎn)的烏甘蔗,蔗梢都掛著姓氏燈籠,構成一條長長的蔗巷讓神轎沖過,令人目不暇接。而且,把老爺偶像從廟中抬出來,在大埕上巡游的方式,就有“揖老爺”、“走老爺”、“挨老爺”、“格老爺”、“拖老爺”“擎老爺”等種種方式,不勝枚舉,攝影人只能擇要而進行拍攝;而環(huán)繞鄉(xiāng)里各巷道巡游的形式,還有“文營”或 “武營”二種。
“文營”是娛神的一種形式,俗稱“營鑼鼓”, 由一支龐大的儀仗隊組成,旌幡寶蓋、高燈彩旗外,還有英歌舞隊、標旗隊、扮士戲、動物舞隊、大鑼鼓、音樂隊等;在鼓師指揮下,邊走邊奏起了潮州音樂,悠揚動聽,讓神明高高興興,起到保境安民、調(diào)節(jié)風雨、五谷豐登的作用。這時,驍勇的壯漢、美麗的擎標女是攝影的美點。
“武游”卻是“用神”,即憑借神力來驅(qū)趕邪魔;一般是高舉神轎快速奔跑,比較特別的還有“折磨”神的習俗,如潮州臥石鄉(xiāng)的游“三山國王”,游行結束時,要將“老爺”集中在空曠的地方,抱著“老爺”狠狠一摔,這叫“舂老爺”。所以,潮州有“臥石老爺,愈食愈驚”的俗語。與“舂老爺”相似的是“搶老爺”,澄海區(qū)的鹽灶鄉(xiāng),當老爺轎游至廣場時,各方硬漢爭相爬上老爺轎摔跤,互不相讓,以能拖倒老爺轎為幸,如果能從老爺身上揪下幾根胡須,那么未來一年四季將是更加興旺;而事關鄉(xiāng)里之興旺與臉面,鹽灶鄉(xiāng)民絕不接受第一轎“大老爺”被攔被拖,所以護轎漢子選出的都是全鄉(xiāng)最剽悍男兒,拳來腳去,爭奪十分激烈,人們把“老爺” 拖扯得焦頭爛額、面目全非為止,據(jù)說老爺經(jīng)此一役,會更加盡責的保境安民。
因此,在拍攝“營老爺”時,就必須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的基礎上,琢磨其富有內(nèi)容意義的閃光點、典型瞬間,即那種場面、那種動作、那個特寫,用藝術的手段捕捉、固化、結構、渲染美點,除了表現(xiàn)場面之外,應抓住最佳瞬間,刻劃共同的、個體的、差異的心理、思維模式和審美情趣。
2 主體符號多、文化內(nèi)涵豐富
個人理解,春社的文化符號即是意義表達情感內(nèi)容的介質(zhì)信息載體,它可以是人物動作、表情、游神的器件物品的呈現(xiàn)物,也可以包括文字;它能夠再現(xiàn)、表現(xiàn),也可能隱喻和轉(zhuǎn)喻思想、意義、內(nèi)容、概念。潮汕的游神賽會上有取之不盡的文化符號題材,攝影者敏捷地抓取拍攝和組合,就能巧妙地表達文化主題思想和意義。
另外,“營老爺”活動源于土地崇拜,古人稱土地之神為“社神”,民間祈望其保佑合境平安、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財丁興旺;它的功能多,所以潮汕春社神袛眾多,如三山國王、安濟圣王、玄天上帝、雙忠圣王、雨仙爺、水仙爺、龍尾爺、珍珠娘、福德老爺、華光大帝、木坑圣王、仙師公等,每一位的相關傳說都有很深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再如文字,潮汕人的住厝、祠堂門額和對聯(lián)上都有郡望,即古時候的故鄉(xiāng)、定居地,就如潁川世家、紫陽舊族、隴右家風,都暗示著悠遠的歷史和來路,了解這些文化,會使我們拍攝時增加內(nèi)蘊。
文字和圖像最為直觀的,像饒平縣三饒鎮(zhèn)西巷的做丁桌,村民采用最普通的米、豆等五谷雜糧,配合水果和黃瓜番茄、雞鴨鵝等食材,直接拼成桌碗、桌盤,構成各種祝福文字如:“花開富貴”、“五谷豐登”、“雞年大吉”、“答謝神恩”等,還有各種彩繪的雞、孔雀、魚、小豬、貓頭鷹、白鶴、龍等吉祥圖案,祝福節(jié)日和來年。
“營老爺”的攝影創(chuàng)作,顧名思義就是表現(xiàn)出潮汕民俗,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拍攝一個體載,內(nèi)容越拍攝越知其難而欠缺,況且潮汕大地幾乎是村村民風民俗各不相同,所以,“差異思維”是本地民俗攝影的抓手,要善于發(fā)現(xiàn)拍攝點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點,沉得住,不急功近利,抓得準,有創(chuàng)意,才能拍攝出具有典型性的潮汕民俗風情作品。
3 與時俱進、充滿時代特點
“營老爺”是一種古老的民俗活動,游神賽會上,我們到處可以看到穿著古代裝束的“將軍”、“仕女”,個個都拿著手機和小平板電腦在玩自拍和互拍,這似乎在告訴攝影者,民俗攝影的內(nèi)容也在與時俱進、不斷增加了;這幾年還有更新奇的,是汕頭市濠江區(qū)河浦勞熱,竟出動了火箭炮、導彈、坦克、老爺車、拖拉機的大型模型,還有化裝的八路軍、解放軍三軍儀仗隊,正月十七晚上,LCD燈、激光鐳射燈、煙霧彈、勁爆音樂、仿真槍、鞭炮煙花,讓攝影人大開眼界,本人以為,這正就是潮汕民俗出現(xiàn)的新亮點和新特點……
生于斯長于斯,我深深為潮人的人文風俗魅力所吸引。我想,如果集中精力以“營老爺”作為題材,通過攝影人的目光和攝影這一藝術手段來表現(xiàn),真實、客觀地反映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等,是傳承、傳播潮汕文化的一種途徑。基于這個想法,今年正月潮州首屆志愿公益文化節(jié)《潮州民俗文化攝影作品展》中我選送了近年部分攝影作品系列送展,這個系列是以我的家鄉(xiāng)潮州所在的潮汕民俗風情為題材,用鏡頭對準傳統(tǒng)民俗活動,從一個側面反映底蘊深厚的潮汕文化。其中的每一張相片,都是幾年來春節(jié)期間我走訪潮汕一些比較獨特的鄉(xiāng)村“營老爺”的記錄,引起眾多參展者的關注和贊賞,本人以樸素視角關注家鄉(xiāng)人文、抒發(fā)家鄉(xiāng)情懷的攝影作品呈現(xiàn)大展舞臺,同時通過與國內(nèi)、國際攝影人在文化學術方面的對話、交流,讓更多人了解到潮汕獨有的人文風情。
潮州民俗文化記錄了潮州各類民俗活動的生動畫面和精彩瞬間,風格各異,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異彩紛呈,體現(xiàn)了潮州民俗文化的燦爛輝煌,也反映了潮州文化的傳承、繁衍和發(fā)展,為廣大觀眾提供了豐盛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