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
所謂探究性閱讀,就是指讀書要深入探討,細究精研,不僅要理解文章的要旨、作者的用意,而且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探根究底,得其神髓。在探究性閱讀教學中,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要引導學生鉆進去,獲取、領悟智慧和情感的內(nèi)涵,更要引導學生跳出來,運用各種思維形式把文章讀透讀活,并不斷創(chuàng)造、產(chǎn)生新思想。這樣,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探究性閱讀教學的開展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那么,怎樣正確進行探究性閱讀教學呢?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1 以學生為主體
閱讀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確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認識的主體和發(fā)展的主體。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提高閱讀能力,健全閱讀思維;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認識水平。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說:“教師的教為的是學生的學。學生的學習是有對象的,有內(nèi)容的,這就是學習的客體。誰來學呢?學生。學生必然是學的活動的主體?!睆膶W習的過程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學生的學習活動只能通過他自己的實踐和感知,通過他自己的思維進行,別人不能越俎代庖。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學習,才能把人類的文明成果轉化為自己的精神庫存,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錢夢龍老師提倡“目中有人”的語文教學,這個“人”就是學生?!澳恐杏腥恕本褪且_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
2 學生自讀與教師點撥相結合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彼ㄏ嗷ヂ?lián)系的兩個方面:“一是有一個以‘學為中心的探究學習環(huán)境”,“二是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币虼耍骄啃蚤喿x教學必須把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結合起來。過去的閱讀教學,基本上是一種“接收學習”,教師講,學生聽。探究性閱讀教學必須改變這種現(xiàn)狀,而代之以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而且,由于語文課“技能型”的特點,語文也必須自學。只有自學,才能形成語文能力。要以學生自讀為主,把讀書思考的權利還給學生。教師要少講,教師的首要任務不是講授課文,而是引導學生學習。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p>
教師的點撥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導,也可以是具體問題的解答。但不論是一般方法的指導還是具體問題的解答,都要注重閱讀技能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盡可能概括出認識問題的規(guī)律性,不能滿足于得出一個答案。教師的點撥可以在學生自讀遇到理解障礙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難之前。
3 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相結合
在研究性閱讀教學中,課堂教學主要應采用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獨立思考問題,能培養(yǎng)思維的獨立性,克服思維的盲從性和依賴性。由于不受旁人的影響,由于沒有現(xiàn)成的結論,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得出的認識往往比較客觀;而且,獨立思考思維訓練強度大,思維能力提高快,能夠較快地培養(yǎng)自學能力。所以,在學生自讀課文時,應鼓勵獨立思考。但是,“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痹诩w討論中,學生集思廣益,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啟智開悟,可以化解獨立思考碰到的疑難和障礙,還能鍛煉口頭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結合起來,兩者相得益彰,思維訓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 思維訓練與記誦積累相結合
語文是一種能力構建。閱讀教學是一種以理解為核心的思維訓練,而思維的工具是語言,思維離不開語言,因此思維訓練必須和語言訓練結合起來。學習語言就必須積累語言,多讀多背。葉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于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訓練語感的最佳途徑是熟讀背誦。按照生理學、心理學的理論,熟讀背誦,能讓書面語的一切言語因素在學生的大腦皮層留下系統(tǒng)的印象。誦讀多了,印象就會深刻起來,最終就會在頭腦中形成牢固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有了這個網(wǎng)絡系統(tǒng),就有了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即語感。有了語感,提筆作文,便能表情達意得心應手,遣詞造句左右逢源,體味到“神來之筆”、“妙筆生花”的快感。
5 引導學生對文章“空白”進行想象
創(chuàng)新思維是多種能力綜合的結果,如記憶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等,其中想象力起著重要作用。中學語文課文都是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名篇,這些作品都包含著作家獨特的人生經(jīng)驗、情感體驗和思想方式,呈現(xiàn)了作家鮮明的個人風格,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為學生提供了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而且,作品中常常藏匿著許許多多的作家有意或無意留下的,沒有寫明的意蘊空間——“空白”,有待讀者去發(fā)現(xiàn),去填補和闡釋。而這些“空白”的填補正是讀者閱讀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動力之一,它能驅(qū)遣讀者的想象,激活讀者的思維,從而建立起與作品和作者溝通的橋梁,使讀者對作品的意義達到個性鮮明的深刻
理解。
相信隨著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的習慣的養(yǎng)成,隨著學生自主探究經(jīng)驗的不斷積累,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鑒賞水平會不斷得到提高,他們能夠自主探究出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學生們的閱讀會逐漸走向深刻與成熟。而這正是學生最大的收獲,也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讓學生在閱讀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這應該是語文教師努力的一個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