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云峰
摘要:目的觀察痔上黏膜環(huán)形錯位套扎術(EPH)與傳統(tǒng)外剝內扎術治療混合痔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650例混合痔患者的I臨床資料。其中EPH聯合改良外剝內扎術(治療組)328例,傳統(tǒng)外剝內扎術(對照組)322例。對照2組術后疼痛、尿潴留、出血、手術時間、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和術后30d臨床療效。結果2組在臨床療效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疼痛、尿潴留、出血、手術時間、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EPH聯合改良外剝內扎術治療混合痔操作簡單,術后疼痛輕,并發(fā)癥少,愈合時間短,療效確切。
關鍵詞:EPH;改良外剝內扎術;混合痔;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1126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3-0050-02
痔上黏膜環(huán)形錯位套扎術(The East Rubber band ligationand coincide of dislocation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EPH)是基于肛墊下移學說建立起來的治療混合痔的新術式,是近年來痔病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方面最重要的進展之一。本科2014年1月-2016年6月采用EPH聯合改良外剝內扎術治療混合痔328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院肛腸科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650例混合痔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28例,男202例,女126例;年齡17~75歲,平均年齡46歲。對照組322例,男200例,女122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5歲。2組在性別、年齡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外剝內扎術。術前2 h行清潔灌腸。行骶管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左側臥位。鉗夾牽拉外痔頂部,沿混合痔外痔外緣向肛管內作梭形切口,切開皮膚至齒狀線。以血管鉗提起皮瓣,剪刀放射狀行“V”形切口,銳性剝離外痔曲張靜脈團至齒線處,提起游離外痔,用中彎止血鉗鉗夾剝離外痔及其相應內痔基底部。以7#絲線血管鉗下“8”縫扎,剪去多余殘端。同法處理其他混合痔核。術中注意結扎點不可在同一個平面,每個痔核之間保留0.5—0.8cm的皮橋和黏膜橋。
1.2.2治療組 采用EPH聯合改良外剝內扎術。術前準備及麻醉同對照組?;颊呷∽髠扰P位。插入透明擴肛器組件,固定底座及高位內筒,顯露齒狀線和內痔核。沿齒線上約3cm痔上黏膜位置置入套扎器槍管對準目標,在負壓抽吸下將黏膜組織吸入槍管套扎倉內,當負壓值達到(-0.08~-0.1)MPa,轉到滑輪釋放膠圈,打開負壓釋放開關,釋放被套扎的組織(直徑約1.0cm)。套扎2~3個痔上黏膜。退出高位肛門鏡內筒,同法呈“倒三角”形錯位套扎3~4個痔上黏膜。退出肛門鏡。用組織鉗提起殘留混合痔核,用中彎止血鉗沿痔核基底部夾閉痔體,將鉗下外痔皮膚做一放射狀線性切口,沿鉗下銳性剝離外痔皮下曲張靜脈團至齒線處,7#絲線齒線上血管鉗下“8”縫扎,再次加強結扎后剪去多余殘端,修剪皮緣對合皮瓣。操作要點:套扎點一般選擇3、7、11點位,或根據痔塊具體位置而定。一般套扎4~6個部位黏膜組織,脫垂嚴重者可套扎7~9個部位,套扎點要注意設計為高低交錯,可放在套扎在同一平面而導致環(huán)形瘢痕狹窄。套扎點至少位于齒線上1cm,切勿套扎齒狀線和肛管皮膚。套扎后合并明顯痔體的,聯合行以上改良外剝內扎術治療。
2組術后當日臥床休息,進食半流質飲食、控制大便1d,使用抗生素治療3~4 d,每日便后中藥坐浴換藥。
1.3觀察指標 觀察術后疼痛、術后尿潴留、術后大出血、手術時間、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臨床療效。疼痛按照WHO的分級標準:0級:完全無痛。1級:有疼痛但可以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擾。2級:疼痛明顯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鎮(zhèn)痛藥物,睡眠受干擾。3級:疼痛劇烈不能忍受,需要應用鎮(zhèn)痛藥物,睡眠嚴重干擾,可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表現或強迫體位。疼痛均按照最高等級紀錄。急性尿潴留以是否需要導尿為標準。療效標準根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治愈:癥狀消失或全部萎縮,恢復直腸下端正常解剖結構;好轉:癥狀改善,痔核縮小或萎縮不全;無效:癥狀和體征均無變化。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 術后30 d臨床療效,治療組術后臨床療效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2組術后疼痛 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術后肛門疼痛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疼痛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2。
2.32組術后尿潴留比較 治療組尿潴留15例,發(fā)生率4.6%。對照組24例,發(fā)生率7.5%。2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2組術后大出血比較 出血量大于100 mL,需要進行干預處理的情況。治療組發(fā)生大出血2例,對照組發(fā)生大出血14例。2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52組手術時間比較 治療組手術時間(15±5.6)min,對照組(30±5.5)min,治療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2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62組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比較 治療組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為(15±3.6)d,對照組為(21±3.4)d,治療組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2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混合痔是肛腸外科的最常見多發(fā)的疾病之一。關于其發(fā)病原因目前主要有肛墊下移和靜脈曲張學說,混合痔是內痔靜脈叢和相應部位的外痔靜脈叢相互融合而形成。1975年ThomsonTM首次提出肛墊學說,肛墊的病理性肥大即為痔。1998年Longo等首次提出PPH治療術,它是在直腸下端行環(huán)形黏膜及黏膜下層切除,從而恢復肛管區(qū)正常的解剖結構、切斷了痔的供給動脈,從而達到治愈的效果。痔上黏膜環(huán)形錯位套扎術(EPH)是以肛墊下移學說為理論基礎設計的一種痔的微創(chuàng)治療方法,是使用膠圈套扎環(huán)替代金屬釘,取到懸吊、斷流機理的術式,又被稱為“東方PPH”。EPH術是利用膠圈較強的彈性束扎力阻斷內痔血供,使組織缺血、壞死、脫落,并使局部纖維組織增生,瘢痕固定,而達到保存生理性肛墊,阻止下垂的目的。臨床實踐及越來越多的文獻證實,套扎對痔具有良好的近期及遠期效果。EPH術套扎痔核上方的黏膜,距離齒狀線2~3cm,使肛墊上提,并引發(fā)局部炎癥反應使黏膜與淺肌層粘連,將上提復位的肛墊固定于較高位置。通常認為通過EPH套扎可使下移的肛墊提升1~2cm,同時能部分阻斷痔的血供,減少痔的血流瘀滯,使痔塊萎縮。對于套扎后仍殘留的痔體再采用改良外剝內扎術,將傳統(tǒng)外剝“V”形切口改良為線性切口,使切口和損傷明顯縮小,肛墊和齒狀線完整保留,肛門功能保護良好。
EPH聯合改良外剝內扎術治療混合痔,簡單易操作,療效確切,術后疼痛輕,并發(fā)癥少,愈合時間短,是治療混合痔安全有效的方法。
(收稿日期:2017-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