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立新
1
在通道縣境內(nèi),竟然生出滿心的歡喜。
因為,所抵達的地方叫“芋頭侗寨”,它和我彩云之南的故鄉(xiāng)一樣,有山谷、密林、小河,有層疊而上的山路和藍天下在白云間游蕩的炊煙,還有,它把村落也稱為寨子,讓我瞬間親切得如見到同部落的族人。
2
身為彝族后裔,我從小就知道各民族間的精神愿望是相同的,都是大愛、和美。我們的圖騰崇拜幾乎都離不開英雄和自然,而所有的祈求,全圍繞著吉祥、平安、大地生機蓬勃。
在芋頭侗寨,祭祀的薩歲壇從明朝起就在此安然肅穆。我相信,這里可以和神靈相通,具有祛惡除怪的法咒,還盛裝著洗滌凡塵的神力,真的,不然怎么能有這么靜美的寨子?
三棵青松相應的扇形壇體,哪怕什么都不做也彰顯威嚴。傳說,薩是侗族具有至高無上法力的神靈,這位始祖母,保境安民,以女性的慈悲護佑整個部族的子民。
我輕輕跪下,右手貼心口,以自認為虔誠的禮節(jié),向異族的神許愿。祈禱她時刻保佑這所寨子,我愛這里故土一般的質(zhì)樸人文。
3
在古驛道,我思緒無邊。
一條并不寬闊、長約一點六公里的小路,兩邊,或是木質(zhì)的吊腳樓,或是陡峭的斜坡,簇擁著,從這頭到那頭。
古往今來的油鹽商,從這條古驛道走過上千年。上千年的日曬雨淋,濃縮在眼前這曲徑伸長的青石板路上,深淺不一的凹陷路面,寫盡每年走過的冬涼。想起了南高原上族人的茶馬古道,我的祖先們馬馱肩挑,把對人生對族群的希望,踏進足印烙入信念。這是多么共性的生活選擇,勤勞、艱辛中,仍然充盈濃烈的樂觀向上。
我們都是坐在祖先肩頭的孩子,幸運地降生在民生溫暖的時代。
古驛道真的已太老,老到可以看見馬幫走過的痕跡,這是日子里與我人生路上結(jié)伴走過的風煙。在古驛道,我的世界是單一的??敝蛑瞥尚偷那嗍邃亯|的路面,有微小的高低錯落,一塊連著一塊,緊緊地連接,都是干凈如初見的世塵。多少年,這舊時模樣依然保持不變。
行走中,我不時站立或蹲下,一次次地拍照,各種聲色入鏡,哪怕隨意捕捉,也總是可以遇見心中想找的那份舊時光。沒人知道,此景致與我某年去大涼山省親的場景,渾然攪合一起,在腦海里重疊。當年,劉伯承元帥與小葉丹土司歃血結(jié)盟,紅軍借彝家的古道北上;眼前這條驛道,紅軍過草地由此西進,且踏著青石板走向貴州。一北一西,那時那刻為了全中國的解放,各民族無私作出了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的貢獻。
不知上天安排了多少心性共鳴的相遇,在前面的路上,等待。
行至半途,遇井,名乾隆古井。無需多言,這是清乾隆年間留下的老物,正是它潤澤了一代又一代侗家人。每一滴水夯實的年月都在流淌往事,如同不善張揚的鄉(xiāng)紳,質(zhì)樸間仍揮散歲月沉淀的光,清澈的光芒里,我相遇到豐足的憨厚和純凈。
人的一生都在行走,所有的行走,似乎都聽得到石頭若有若無的喘息,從腳下輕微地冒出。尤其,在這條被光陰雕琢的古驛道,石質(zhì)的路面,有年輪的呻吟。
4
穿行在芋頭侗寨的大街小巷,我放松得像遠嫁回門的姑娘,隨心、隨意。
明媚陽光下,村落舒張,沉浸出一種特有的平穩(wěn)。
在一切商業(yè)化、外來文化高度侵蝕的當下,這個侗家寨子,還完整保存著本民族的風俗、禮儀和語言,這讓我無比欣慰和感動。全國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如果哪朵花凋謝了,終將是不可再生的遺憾。
秀氣十足的吊腳樓順山而筑,軟綿的侗語不時飄過耳邊。房舍整潔,民生悠然。日子在淡定地生長,因為發(fā)展旅游業(yè),父老鄉(xiāng)親們收入增加,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足。
蘆笙悅耳的聲音響起,一陣陣傳來,撩撥著我,狂奔而至見一干鄉(xiāng)親在展演這種侗族特有的樂器。
大大小小幾十只蘆笙列陣,有老者使大蘆笙,許多青壯漢子使中、小蘆笙,高低音交織而出,曲調(diào)婉轉(zhuǎn),音域宏遠,氣勢雄壯,在演奏中還加入粗獷且幅度較大的蹲步、跳躍、點步、踢腿等動作。這是儀式性舞蹈,旁邊的侗家大哥告訴我,在稻谷收獲后或來年春播前,吹蘆笙跳《蘆笙舞》是為表達收獲后感謝神靈和播種前祈求豐收的心愿。仿若訴說的邊吹邊舞,使我的內(nèi)心震撼至極,眼淚激動得不知不覺間奪眶而出。
作家是尋找語言的流浪者,此時的我茫然失語。這瞬間,我找不到言詞來描述所見所感,只能安靜分享鄉(xiāng)親們發(fā)自內(nèi)心、傾情表達的對身處的大時代的熱愛。他們遵循傳統(tǒng),以這份獨特的傳承寫盡對當下的心滿意足。
5
我在立春的日子來到侗寨,被這方安然的陽光溫暖。
我的目光穿越清澈的河水,跨越云繞寨子的薄霧,從山路緩緩到山頂,又從山上下來,與寨子里的男女老幼相伴。思維在習慣性發(fā)散,想起《離騷》中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人生、現(xiàn)實、小環(huán)境、大社會都需要這種精神。
6
行至半山一戶人家門前,有位慈祥的老婦人用不太流利的漢語和我打招呼。
片刻略為磕絆的交流才知,她家小孫女今天 “引妻”,也就是出嫁。依侗族的風俗,已在凌晨被新郎帶了一群小伙伴,提著燈籠接走,所以,今天是個大喜日子。老人家很高興,拽著我讓進房喝喜茶。
入鄉(xiāng)隨俗,我接過茶水,以彝族的半鞠躬禮向老人家表示誠摯的祝福。
坐在院子中,老人很健談,與我就婚俗、就現(xiàn)在和以前的變化,娓娓道來。她說寨子比她小時候好太多了,周邊也越來越漂亮,國家還給她這樣八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很多關(guān)照,生活很幸福。老人還告知,她的大孫子會開小汽車。那份自豪感,洋溢得鋪天蓋地。因她的快樂而快樂,我們絮叨了許久,老人突然夸我極像這個寨子的女人,瘦瘦的,很漂亮。我捂著嘴不好意思地笑,愉快地收下她從院子摘的一朵杜鵑花,別在長發(fā)間,然后不管不顧她是否理解,說了句有點官方的語言:天下民族一家親!
行程不允,婉言謝絕喝喜酒的邀請,許下了明年來參加大戊梁歌節(jié)的愿。
與老人別,她用歌一樣清亮的聲音說:你明年歌節(jié)要來哦,我會唱阿媽傳給我的山歌給你聽的。
7
湘水雖寒,但春天畢竟是來了。
不時, 經(jīng)過的院落和山路邊,有杜鵑花一叢叢綻開,不知名的鳥叫聲,嘈雜地從寨子周圍的林子里傳出來。
天高云闊,我邊走邊拍照,不斷有鳥兒從鏡頭前翩躚而過。轉(zhuǎn)入山谷向陽面,一片結(jié)滿花骨朵的桃樹撞進視線,含苞欲放的花蕾,豐碩飽滿,坐密了每條樹枝。我驚訝大嘆:美,怎么可以如此淋漓盡致?
盡管來得太早,但大美已成形排開。
安靜的樂土,清新恬靜,遠離塵囂,我長久呆在花枝下,不敢忽略,不想離開。
8
在芋頭侗寨,吊腳樓是個繞不開的話題。
一棟兩棟的吊腳樓很尋常,十棟八棟也掀不起波瀾,可一個寨子順山勢而起,交錯向上,從寨前的風雨橋到寨里的龍氏鼓樓、蘆笙鼓樓、崖上鼓樓,以吊腳樓和類似吊腳樓的建筑風格,延綿浩蕩奔來眼底時,我除了佩服的驚嘆再無贊譽之詞。從此,我確定,詞窮,就是指在偉大面前的徹底無語。
指點著大片吊腳樓,就寨子自然風光與人為創(chuàng)造締結(jié)的天、地、人三位一體建筑歷史,陪同的朋友口不停息講解著,聲聲傳入耳畔,我靜靜地聽。隨后悄悄脫離眾人,走進一半搭在山坡上、一半懸于山坡下的崖上鼓樓。扶著欄桿,我仰視這所老樓的雕梁和大柱,看煙熏火燎的滄桑給板壁涂染的錚錚光亮,感受它九點一米、世界最長的吊腳,感慨無邊澎湃,為侗家的能工巧匠深深驕傲。
總認為自己是個民族情節(jié)較濃重的人,不是至高的壯美和偉大,極少能打動我。曾經(jīng),我在本部族成片輝煌的土掌房前,激動到渾身發(fā)顫;而今,面對反映了侗族民族史和民俗史的建筑群,我完全陶醉。從心底無限感激侗族祖先,感謝他們讓幾百年后的我,知道了一個民族蘊藏的博大智慧。
我相信,這被稱為侗族建筑的“實物博物館”,一定有民族的融合、文化的共融、社會的和諧;我還相信,奇跡,并不是誰都能創(chuàng)造的。
祝福送給不分民族的勞動者!
9
這里山高水長,這里春種秋收,這里民風淳樸,這里是清風明月上的寨子!
我的思緒跳躍,我的感悟奔騰,我的贊嘆萬千。
“樂不思蜀”成了現(xiàn)實,與先生撒嬌,讓我,一個彝家女子留在侗家村寨,可好?
這分明就是我夢里的東晉桃花源,荷鋤隨朝陽搖擺,身影在余輝下延長。寧靜、平和、恬淡,卻行板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