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要新玩具的孩子
很多父母反映,孩子老想要新玩具,不給買,他們就不開心。日常生活中,只要事情有點難度,做起來有點卡殼,孩子要么立馬尋求幫助,要么干脆放棄。又比如,興趣愛好挺多,什么都愿意學學,可一旦遇到要吃點苦頭的瓶頸期,就絕不愿意花力氣扛一扛。
關鍵是,現(xiàn)有的好多玩具都沒認真玩過,好像很難專注地玩某一個玩具,不管多新鮮多有趣,總是擺弄幾次就丟在一旁不再碰。
我想到我的小時候,壓根就沒有玩具。我媽丟給我一本當年的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么》,那本書就是我擁有過的唯一玩具。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書里的內容我竟然都還記得。原因很簡單,在別無選擇的情形下,我只好翻來覆去把這本書看了幾百遍,于是爛熟于心。
我人生第一次不由自主、莫名其妙地建立起了專注力,竟是在一個資源極度匱乏的環(huán)境里。
我得承認,資源豐富讓他們這一代具有了很多我們沒有的優(yōu)點:更自信更有安全感,不像我們活得那么沉重。開拓能力更強,沒有了資源貧乏導致的畏手畏腳。還有多元化也做得更好,眼界比我們寬廣。但同時缺點也很明顯,就是越來越不能吃苦了。
我說的吃苦,不是要逆轉時代,讓孩子吃些莫須有的苦頭,是指精神上的兩個方面:專注力和意志力。
苦是一個相對概念
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孩子越來越不能吃苦?
不是他們的錯,吃苦不是人的天性,相反,人的天性是趨利避害,能不吃苦就不吃苦。
但孩子是注重當下的生物,不論是自我意識還是認知能力,都沒發(fā)育到可以看十步甚至百步之后。讓一個孩子主動自愿的吃苦,就是天方夜譚!
我們小時候能吃苦,是現(xiàn)在看來是吃苦的事,當時我們并沒覺得苦。拿我自己來說吧,當時我真沒覺得反復看《十萬個為什么》是吃苦。要知道,跟一個人發(fā)呆比起來,有書看就不錯了。
但換成我的孩子,她會覺得,跟看動畫片比,反復看一本書,枯燥又乏味,不就是苦嗎?
所以,苦是相對的。
我們覺得現(xiàn)在的孩子越來越不能吃苦,只是因為,對他們而言,代表“吃苦”的事物越來越多了。
當他們擁有了新奇有趣的玩具,看書成了“吃苦”;有了色彩繽紛情節(jié)切換迅速的動畫片,玩玩具也成了“吃苦”;再和刺激度超大的迪士尼樂園一比,就連看動畫片也變成了“吃苦”!
有更好玩,更有趣,更輕松的,那些“吃苦”的事兒,就注定要被孩子拋棄了。
是我們拔高了孩子的閾值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就是“閾值效應”。刺激度不斷增高,讓原本不算苦的事都變苦了。
閾值又叫臨界值,指釋放一個行為反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強度。人的閾值會隨著擁有的資源多少發(fā)生變化。比如,沒肉吃的時候你會覺得哪天要能吃上一頓肉就特別美好,但當你嘗盡山珍海味后,普通的肉就食之無味了。
由自身能力增加獲得的閾值升高,沒什么問題。但對孩子來說,在他個人能力無法獲得那么多資源時,提供給他太多資源,就是過早拔高了他的閾值。
兒童心理學說,過早拔高孩子的閾值,會導致低閾值水平才能引起的內在驅動力過早喪失。
一個簡單的鏈條讓大家明白孩子專注力和意志力的產生過程:內在驅動力→探索→短暫興趣(注意力)→持久興趣(專注力)→發(fā)現(xiàn)的喜悅→繼續(xù)探索(意志力)。
很明顯,專注力和意志力就源自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而過早拔高孩子閾值,破壞的正是這種寶貴的內驅力。
搞了半天,孩子不能吃苦的背后還有我們的功勞。
適時給孩子創(chuàng)造低閾值環(huán)境
這并不是說要讓孩子回到一個資源匱乏的環(huán)境中,資源豐富有積極的作用,我們要做的只是閾值管理。
閾值管理,就是給孩子資源,但要有限度的給。不禁止孩子見識新鮮有趣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低閾值環(huán)境,用以激發(fā)孩子的內在動力,讓他習得孤獨沉靜帶來的力量,學會向內尋求快樂。
到現(xiàn)在為止,我做了四個月閾值管理,效果很好,孩子的專注力和意志力得到了很大提升。這四個月里我們沒添置一個新玩具,終于能耐心研究舊玩具。在一些精細動作的游戲中,她能堅持得更久了。甚至,可以自己認真看半小時繪本。這些都是孩子主動自愿的行為,對四歲左右的她來說,算是不錯的成長。
我總結了一下,可以做這幾件事來創(chuàng)建低閾值環(huán)境:
1. 提供物質適量,避免孩子過度選擇
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做過一個實驗:將孩子隨機分成兩組畫畫,第一組孩子從三只筆中選出一支,第二組則從24支中選一支。實驗結果是:第二組孩子的畫比第一組糟糕得多。實驗證明,過度選擇分散了孩子注意力,反而不能享受專注帶來的快樂。
于是,我將孩子所有玩具進行了一次整理收納,只留五個在外面,每周輪換一次。同樣,孩子的衣服和鞋也遵循“多則惑,少則明”的原則。整潔簡單,能讓孩子更專注的投入探索,相反,閾值不斷提高,只會讓孩子暴躁易怒,缺乏耐性。
2. 合理安排玩耍模式
現(xiàn)在室內兒童樂園很多,生意特別好。色彩鮮艷的海洋球,驚險刺激的高空滑梯,現(xiàn)代化的游樂設施,非常迎合孩子的需求,孩子喜歡,家長也輕松。但我會選擇有限度的給孩子這種玩法,盡量讓戶外自然活動占2/3,兒童樂園只占1/3。自然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低閾值環(huán)境,沒有華麗的色彩,音效,特技。正因為排除了強刺激因素,孩子反而能沉靜下來,觀察到活靈活現(xiàn)的動植物,釋放出自身的探索欲。
3. 對電子產品的控制
不得不承認,如今的電子產品做得越來越好,很多游戲又好玩又能鍛煉孩子各種思維能力,還能讓孩子感受前沿科技。很多學習類的app做得也不錯,學識字學英語都很方便。當電子產品與學習結合起來時,家長的管控會放寬很多。
可你知道嗎,iPad的始祖喬布斯在接受采訪時,說對自己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是有限制的。 而Blogger、Twitter 和 Medium 的創(chuàng)始人伊萬·威廉姆斯則說,家里為了替代 iPad,給兩個兒子買了幾百本紙質書,他們可以在任何時間挑一本來讀。
其實這些科技大佬們很清楚,電子產品是輸出知識,閱讀是需要主動尋找知識,一個被動型,一個主動型。閱讀對兒童精神系統(tǒng)的刺激強度遠低于電子產品,相對單調艱苦,但由閱讀創(chuàng)造出的低閾值環(huán)境,卻對培養(yǎng)孩子主動學習能力很有幫助。所以,我會堅持孩子的閱讀時間大于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最后我想用一個詞來形容低閾值環(huán)境的內涵,那就是“饑餓感”。這個詞源自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yè)演講中說過的一句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這里的"hungry",就是對低閾值環(huán)境很形象的一個說法,如果用它來表達一種教育方式,則是永遠都要讓孩子保持追求知識、探索世界、享受生活的“饑餓感”。
“饑餓感”是讓孩子保持內驅力的良藥,它能幫助我們實現(xiàn)一種平衡:讓孩子既保有資源豐富帶來的優(yōu)點,又有吃苦的能力。隨著孩子的成長,再配合一些需要意志力的體育鍛煉和其他方式,這種平衡還會更加穩(wěn)定。
也許,恨不得把一切美好都放到孩子面前是做父母的天性。但每當這時候,我們不得不提醒自己:對孩子來說,除了講究,還得學會將就。畢竟,這漫長的一生,有時陽光明媚,有時風雨交加。請讓孩子保持追求知識、探索世界、享受生活的“饑餓感”。
(摘自《東西兒童教育》)(編輯/紫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