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紅蕾
摘 要:小學生在語言表達、寫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為快速有效地提高低年級學生語言溝通能力、寫作能力,結(jié)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興趣愛好,教師摸索出一種用語言描摹人物、場景、山水、花鳥和魚蟲等的教學方法,較好地解決了小學生交流、理解能力差,寫作生澀、空洞、沒內(nèi)容等問題。
關(guān)鍵詞:小學生;教學創(chuàng)新;語言描摹;快速提高;寫作水平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4-0124-0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78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發(fā)現(xiàn),由于字詞積累少,觀察力、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待培養(yǎng)等,很多小學生不會寫作文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為了解決學生寫作文這個難題,課題組曾采取傳統(tǒng)的語文作文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死記硬背、套用范文等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但耗時長,效果也不太理想。近年,教師采用語言描摹教學方法,較好地解決了低年級學生交流、理解能力差,寫作生澀、空洞、沒內(nèi)容等問題。有的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描摹訓練后,由于觀察力、理解力、分析力和邏輯力的全面提高,不僅提高了語文學習水平與作文水平,還提高了其他課程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成績。
一、語言能力差的表現(xiàn)及危害
以下是一個三年級女生在課堂上用了近3分鐘斷斷續(xù)續(xù)描述的一件事:
嗯嗯嗯……我說不出來……我能不能不說?嗯嗯……一定要我說……那我……說說:我一蹦就上去了……在我外婆家……還有蛋糕呢!我……吃了一塊,我舅舅……吃了兩塊……昨天我挺快樂的。
這段看不懂的文字、揣摩不出的意境,是這個學生描述的她外婆過生日的情景。在她日記里的內(nèi)容也是這么短短的三十多個字。后來經(jīng)過了解原來事情是這樣的:昨天她外婆過生日。媽媽去接她,她一蹦就跳上了媽媽的自行車,去了外婆家。外婆家有祝壽的生日蛋糕,大家一起吃,她吃了一塊,她舅舅吃了兩塊。一家人高高興興地給外婆過了生日。
在教學中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稍加留意還會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由于缺乏基本的語言能力,在日常溝通、課業(yè)學習、與人交往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礙。有的學生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不能將話講清楚或怕別人聽不懂自己說的話變得越發(fā)“安靜”,也因為不敢說、不敢表達,他們無法與其他學生打成一片,一起玩?;?qū)W習,性格孤僻;有的學生因為上課聽不懂、不敢發(fā)言,下課不敢問家長、教師和學生,這些問題日積月累,連數(shù)學、英語等課業(yè)成績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有的學生由于語言溝通能力有限,影響了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有的學生因為不知道如何準確表達,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選擇不主動與教師、學生溝通、交往,漸漸產(chǎn)生自卑封閉的心理,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危害到人格塑造、心理成長。因此,語言能力差的危害不僅表現(xiàn)在不會說、不能寫上,還會影響到一個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心理成長。
二、不擅長寫作的原因分析
那么,低年級學生為什么不敢說、不會寫呢?或者為什么他們寫的東西你要猜著看呢?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主要原因是這部分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量少、觀察力弱、不會選材。
(一)缺乏積累
剛進校門的小學生,語言應(yīng)用習慣、語言表達能力等多來自于家庭的培養(yǎng)。語言結(jié)構(gòu)、語言順序、言辭表達等基本上都是模仿著身邊的人學來的,來自于很不嚴謹?shù)目陬^表達。一接觸作文課,教師就讓學生以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對他們來說起碼面臨著不會寫字、不會遣詞造句、不會安排文章結(jié)構(gòu)等壓力。教師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一寫作文,字詞量積累多的學生就只顧著寫,思維活躍的學生就只顧著想,寫的有時不能準確地表達他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想的又落實不到字詞句上,加上缺乏相應(yīng)的條理性、邏輯性,不會安排文章的結(jié)構(gòu)等,寫出來的文章多數(shù)內(nèi)容混亂生澀,沒有集中的主題;而讓學生口頭表述,大多數(shù)學生能做到主題鮮明、表達流暢。他們之所以會說不會寫,主要是因為詞匯量少、文字積累不足。究其原因,寫作文時,學生原本要這樣寫的,后來因為不會寫某個字詞,要么生硬地換用其他字詞,要么偷工減料干脆不寫了,一篇原本應(yīng)該能寫好的文章就泡湯了。
(二)缺乏觀察
對周圍事物的觀察,是學生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也是寫好一篇作文的起點。由于低年級學生還沒有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觀察力,在觀察中往往沒有目標、順序和方向,不知道如何針對作文題目、要求等進行觀察,也不知道如何通過觀察收集作文素材。一般學生會憑自己的興趣愛好觀察事物;對色彩敏感的學生,會對色彩跳躍、艷麗的事物感興趣;喜歡自然風光的學生,就喜歡看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對人和事敏感的學生,就喜歡琢磨好玩的人和事。觀察時學生的眼睛大多會追逐跳躍的、動態(tài)的、色彩感強的事物,他們的感性思維多于理性思維,在觀察事物時,一般會跟著感覺走,一是沒有養(yǎng)成由近到遠、由里到外、由上到下等有方向順序的觀察習慣;二是沒有觀察目標,不能集中精力對描述對象展開深入的觀察和了解;三是觀察時缺乏必要的聯(lián)系,常常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地看,浮皮潦草地了解事物表象,不會了解目標與觀察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內(nèi)在聯(lián)系等。
(三)缺乏材料
小學生要寫出一篇內(nèi)容較為充實、生動的文章,關(guān)鍵在材料的組織。面對自己通過觀察收集了解到的作文素材,有的學生會以觀察的順序,不加選擇、雜亂無章地將作文素材堆砌在一起,形成作文。這樣的作文一般主題不突出,該表達的沒表達出來、不該寫的寫了一堆。有的學生會以時間的順序,以流水賬的方式將觀察到的、收集到的素材全部用于作文,不知道自己掌握的素材哪些可以寫進作文、哪些不用寫,缺少對作文素材的篩選、組織,這樣的作文重點不突出,主題也不鮮明。有的學生即便是做足了功課,也掌握了一定的觀察事物、收集素材的技巧,但是由于不知道該選用什么,往往將其中較為典型的、突出的、有代表性的素材扔掉了,白白浪費了好素材。
總之,低年級學生會寫的字詞少、會用的詞句也不多,加上不會觀察事物、收集素材,不會遴選素材、組織材料,讓他們一上來就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完成一篇好文章,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三、語言描摹=語刻物象
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讓學生較為輕松地完成作文呢?這是教師必須正視的問題。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著讓學生先從“說”開始,也就是用語言來描摹事物、語刻物象。
簡單地說語言描摹就是語刻物象,語言畫像,也就是用語言來闡述、形容、刻畫所要描述的人、物、景等,描述得越生動真實,越惟妙惟肖,就說明語刻物象的本領(lǐng)越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溝通能力越強。
語言描摹教學法,都是從眼前真實存在的內(nèi)容中取材,是學生能親眼看到的人、物、景等。一般來說,課前教師要根據(jù)近期所學的內(nèi)容做好準備。如,剛學過一篇寫人物的課文,教師就選取一個“說人”的話題,并在備課時模擬剛學的課文結(jié)構(gòu)、精彩詞句、描述方法等,在心里打好腹稿。課上,教師以課文為例,首先教給學生描述人物的方法和技巧,如寫作前先要做什么樣的觀察和了解,觀察的順序是怎樣的,了解的渠道有哪些,需要了解什么,課文是怎樣描述人物的,另外還可以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描述,然后選定班上一個比較有特點的學生來作為描述對象,讓學生當堂進行描摹。
進行語言描摹時,為了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增加教學的趣味性、靈活性,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將一個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開展競賽。每個小組要指定一個代言人,由他(她)代表本組的學生“主說”。在小組代言人描述的過程中,本組學生可以隨時打斷站起來“輔說”?!拜o說”可以是一段描述,也可以是一兩個好詞句等,一般以補充、增彩為目的。當某個小組說得精彩或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輔說”時,無論說得對與不對、好與不好,教師都要帶領(lǐng)學生一起為他(她)鼓掌,給予加分,以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
描述完畢教師要進行講評。重復說得生動的、形象的內(nèi)容,指出在說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告訴學生如何講得更好,并當堂表揚講得好、“輔說”得好的學生。也可以讓學生選出一個描摹得最好的組,教師進行點評。下課前教師要將事先打好的腹稿說與學生分享,并要求學生課下將課堂上描述的內(nèi)容寫在作文本上,完成作文。
當堂描摹“寫作文”,對學生來說,可以全員參與,漫無邊際地想、肆無忌憚地說,不僅避免了不會寫字、觀察不夠、不會選材、沒有邏輯等困擾,還伴有一定的競技樂趣,讓學生在自由放飛思緒的同時,愛上這種“說文”課。對教師來說,可以把一個人從頭到尾的單純性講課,變?yōu)檎n上主持、課上激勵、課上點評的靈活方式,既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力,又增加了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可謂事半功倍。
(一)語言描摹的四個特點
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方法有范文講解法、經(jīng)典段落分析法、優(yōu)秀作文借鑒法等。這些方法雖然經(jīng)過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是系統(tǒng)有效的,但是“語言描摹”與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方法相比有見效快、吸引力強、參與性強、靈活多變的特點。
1.見效快。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法,側(cè)重于如何寫。低年級學生正在學習生字詞階段,詞匯量積累少,對經(jīng)典段落、美文的記憶更少,加上不具備較強的觀察能力、選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讓他們以傳統(tǒng)方式作文,會出現(xiàn)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思路常常被打斷。運用有限的字詞、語句來寫作,在寫的時候常常碰見不會寫的生字詞,打斷了思路。
二是模擬寫作需要較長時間的積累。學習借鑒課文、課外讀物里的精美詞句、段落來寫作文,需要學習、理解、記憶、吸收,這些都需要長時間的錘煉、運用和練習。
三是觀察能力、組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需要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觀察能力、組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有限,要通過傳統(tǒng)教學一下子就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選擇和思考的習慣幾乎是不可能的。而語言描摹法側(cè)重于說,只要按照一定的套路觀察、選材,以一定的語言順序?qū)⑷恕⑽?、景說清楚,就能成就一篇較好的作文,費時少,見效快。采用語言描摹教學,教師會一直鼓勵和引導學生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聽學生說、觀察描述對象、陳述內(nèi)容、記憶精彩片段上,一整堂課下來,學生的注意力全都用在了看、聽、說和記上,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聽課、理解、吸收、記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基本能達到當堂學習、當堂吸收的效果。然后,課下的作文寫作再一次鞏固了課上所學的知識,確保了對所學內(nèi)容的掌握。
2.吸引力強。傳統(tǒng)作文課是“一言堂”,一般以教師一個人“講”為主。即便教師遴選的文章、摘取的段落、引用的詞句都非常精美,可是由于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完全形成,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等,不能長時間將主要精力用于聽講、理解、消化和記憶,造成教師講得投入,學生聽著聽著就不耐煩了,有的思想開了小差,有的將關(guān)注點放到了寫和記上,整堂課下來學生真正學到的知識有限。加上有的學生原本理解能力就差,當教師分析文章哪兒寫得好、哪兒寫得精彩時,他不加理會、不能領(lǐng)會,也就談不上學習、吸收和借鑒了。而語言描摹法是“眾言堂”,將大部分“說”的時間和自由都給了學生。暫且不說學生你一句我一句說得好玩熱鬧,僅僅因為契合愛表現(xiàn)的兒童天性,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鎖定在課堂上。一上作文課學生就充滿好奇和期待:今天課上老師要讓我們說什么呢?會讓誰說呢?描述對象有什么特點呢?大家會怎么描述呢?為了表現(xiàn)得好,也為了給自己的團隊獲得加分,整堂課學生都會主動地圍繞著觀察目標,聽教師、學生的描述,自己主動參與來說,記精彩段落,注意力完全被課程吸引,絲毫不敢分散,不敢懈怠。有時一個學生在“說文”時不得要領(lǐng)、語序混亂,說得大家聽不懂或者鬧出笑話時,引得學生哄堂大笑。這時學生們往往有七嘴八舌糾正的,也有添油加醋搞笑的,只要不是惡意打擊和挖苦,教師可任由學生玩笑一會兒,放松一下課堂上緊張的氣氛,讓作文課不那么拘謹、刻板,變得更加輕松和愉快。這也是語言描摹吸引學生的又一個原因。
3.參與性強。傳統(tǒng)作文課是教師一個人的講壇。學生的注意力著重在聽的方面,參與沒參與課程,參與到什么程度,全憑學生自己。有一位二十幾年教齡的語文教師曾說過:“千萬別給低年級學生上作文課,那簡直就是對牛彈琴,做無用之功?!毕炔环治鲞@位教師的話有什么過火的地方,僅這種感覺確實是很多語文教師都有的。為了讓學生能聽得懂作文課上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喜歡上作文課,教師課前做足了功課,精心選擇講課材料、準備課上要講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跟上教學思路,學到寫文章的技巧,結(jié)果常常是事與愿違。上課時,有的學生雖然在認真聽,但是不知道這些和自己寫作文有什么關(guān)系,不能很好地汲取教師所講的知識,表現(xiàn)得不熱衷、不興奮;有的學生根本沒聽懂教師講的課,上課時表情呆滯,目光里沒有渴望、興奮;課上提問,學生們踴躍的不多,參與的少,能夠準確回答的更少。整堂課下來,往往是學生不感興趣,教師講得沒勁。
而“語言描摹”課是學生的論壇和講堂,是“眾言堂”。只要你敢講、會講、講得好,每一個學生都可能成為這堂課上的焦點人物。好勝心、好奇心激發(fā)著每個學生參與課程的信心和勇氣,要為自己的小組爭得榮譽,要讓教師和其他學生為自己鼓掌,這些想法激發(fā)著每一個學生的參與熱情,即使從來不敢主動發(fā)言的學生也會受課堂氣氛的感染,在大家的鼓勵下,從人群中站起來描述事物。前面教師所舉的例子中的那個三年級女生,經(jīng)過半個學期的學習,從剛開始上課從來不舉手不發(fā)言,到后來敢于舉手發(fā)言,再到勇于在眾人面前從容淡定地站起來“說”,這完全得益于“語言描摹”課上教師對學生的引導、激勵和鼓舞。
4.靈活多變。傳統(tǒng)的作文課和其他課程一樣,一般是在教室里,由教師先備課,然后給學生講課,多少有一些照本宣科的味道,多少有些套路化和程式化的感覺。而“語言描摹”在教學方式、教學話題、教學空間、教學形式上都是靈活多變的。在組織教學時,選擇說的主體,可以是教師,可以是一名學生,可以是一組學生,也可以是全班學生;選擇描述的對象,可以是學生們眼中的大千世界,大家熟悉的人、事、物、景,也可以是當時能看到的任何一個人、一盆花、一張課桌、一個靜物和一幅畫。在教學空間的選擇上,可以在教室內(nèi)、校園里,可以在大自然、山水間,可以在花鳥魚蟲市場、動物園、植物園。
在教學中可以采取教師先講,說明注意事項,然后學生說,教師再點評的基本方式;也可以采取教師確定描述對象后,讓學生先說,學生之間相互點評,教師總結(jié)的方式。
為營造氣氛,提高教學的趣味性,“語言描摹”課還可以采取分組比賽說、“七嘴八舌”說、“打擂臺”說等方式。分組比賽的方式,就是每組一名學生主說,其他學生“輔說”,以分組的方式開展競賽;“七嘴八舌”說,就是全班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安排下,一個接著一個地圍繞集中的主題用語言描述、說文;“打擂臺”說可以通過連續(xù)的幾節(jié)課,圍繞某個集中的話題,開始說文。每節(jié)課選說得最好的當擂主,下節(jié)課其他學生打擂,打擂成功的學生成為下一節(jié)課的擂主??傊?,語言描摹在教學的方式方法、話題選擇、取材形式等方面都可以靈活多樣、不斷變化,非常適合學生們求新、求奇、求變的心理特點。
(二)語言描摹的效果
在近年的教學實踐中,為檢視語言描摹教學法在低年級學生中提高語言能力、寫作能力的效果,教師采取對比實驗的方式進行了教學實驗。首先,在三年級中選取了有相似語文學習水平(班級語文總分基本相同)、相同學生人數(shù)(都是45人)的兩個班。甲班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法教學,乙班采用語言描摹法教學。其次,在連續(xù)兩年的教學中,甲班采用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法教學,乙班采用語言描摹教學法教學。最后,在這批學生升到小學五年級時,就語文成績、作文成績進行比較。結(jié)果表明:乙班學生綜合語文成績明顯高于甲班學生。尤其在表達的邏輯性、流暢性方面,在事物觀察方面,在選材組織文章方面,在字詞應(yīng)用方面,在引用經(jīng)典段落、詩詞名句等方面也明顯強于甲班的學生。
1.語言表達能力。在對比實驗中,甲班的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呈現(xiàn)出三級分化狀態(tài):有27.8%的學生,語文基礎(chǔ)牢固,通過傳統(tǒng)的教學,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日常溝通能力、寫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表現(xiàn)為能夠很好地與教師、學生進行日常溝通和交流,能獨立完成語文作業(yè),準確率高;能夠獨立寫作文,寫得流暢生動,語文總成績在95分以上。有45.6%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日常溝通能力較強,但是寫作能力提升不明顯。表現(xiàn)為能夠很好地與人溝通和交流,能獨立完成語文作業(yè),但是寫作文不積極主動,獨立寫成一篇好文章的概率不高,語文綜合成績在85分以上。有26.6%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提升不明顯。表現(xiàn)為不能很好地與人溝通和交流,其中有6個學生存在一定的語言障礙,寫出來的作文語序混亂、內(nèi)容空洞,語文總成績在85分以下。而乙班的學生,有46.3%的學生,通過語言描摹訓練,口頭表達能力、日常溝通能力、寫作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表現(xiàn)為能夠很好地與人溝通,能獨立完成語文作業(yè),寫作能力強,能寫出精彩的文章,語文總成績在95分以上。有41.6%的學生,通過語言描摹訓練,表達能力、寫作能力都得到了較好的提升。表現(xiàn)為有的能夠很好地與人溝通,較好地完成語文作業(yè),能準確表達,有一定的寫作能力,語文總成績在85分以上。有12.1%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提升不明顯。表現(xiàn)為能夠開展正常的口頭表達活動,但是寫出來的作文語序混亂、內(nèi)容刻板,語文總成績也不理想。通過教學實踐,表達能力提高的有效率,乙班為87.9%,甲班為73.4%,乙班高于甲班。
2.觀察事物能力。為了驗證這兩個班學生在事物觀察方面的差異,教師在兩班升到五年級后,從兩個班中各選取了語文成績前15名的學生做了三次觀察實驗。一次,取兩只編號為1號、2號的燒杯,分別放入用白糖、白醋兌好的等量涼白開水。教師帶領(lǐng)兩個班共30名學生先將雙手洗凈,按班級分成兩組,先觀察教師的動作,然后一一上臺模仿教師的動作。教師先將右手食指伸入1號杯中,然后吮吸手指,做嘗試后甜美的面部表情;然后迅速換成中指,將中指伸入醋水的2號杯中,接著迅速換成食指吸允,并做嘗試后甜美的面部表情??纯磳W生們能不能觀察出教師其實兩次吸吮的都是食指。實驗結(jié)果表明,甲班中有9個學生由于沒有仔細觀察教師的動作,錯誤地吸吮了蘸有醋水的中指;而乙班的學生中只有3人沒有能通過觀察找到細微的變化,錯誤地模仿了教師的動作。
另一次,教師召集兩個班具有相似學習能力的10個學生來到湖邊,按班級分成兩組,每組5人。在進行了十分鐘的觀察后,讓10個學生同時閉上眼睛,開始對景物進行描述。從描述的情況看,甲班學生由于從來沒有進行過類似的測試,除2名學生較好地完成了景致的描述外,其他的學生由于觀察注意力分散、零亂等,不能將觀察后的景致描述出來;而乙班的5個學生都進行了相對寫實的、完整的描述。可見,乙班學生對事物觀察角度的定位、特點的尋找要遠遠地好于甲班學生。
3.選材能力。通過對甲乙兩班成績同為中等線上的各10名學生的作文情況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用語言描摹教學法的乙班,在作文過程中有幾個較為明顯和突出的特點:一是作文寫得較為生動有趣;二是作文重點突出;三是作文中心大意明確。乙班的10個學生中有8人在寫人物時一般都能夠敏感地捕捉到目標人物在肖像、性格、行為等方面的典型特點;在刻畫景物、山水時能夠通過觀察抓住有代表性的景色,描寫時能根據(jù)材料的不同該輕描的淡寫,該濃墨的重彩,重點突出;在描述事物時知道圍繞一個主題,選出該寫的內(nèi)容、能突出主題的內(nèi)容來寫。每次總有那么幾個學生寫出的人物、刻畫的景物逼真、傳神。甲班的10個學生中有4人能夠達到以上水平。其中有3個學生,無論是寫人物,還是寫景物、山水基本上都用了以觀察的順序為描述的脈絡(luò),一股腦兒地以流水賬的方式將所有看到的、記得的內(nèi)容都寫上,陳述的事物雜亂無章,既沒有主題,也沒有事物之間的任何聯(lián)系,就像是在寫一句句不連貫的話。寫出的作文達不到教學大綱要求的水平。而乙班中即便是寫作能力較弱的學生,一般也能捕捉到一到兩個事物的特點,有圍繞主題展開描述的意識,能達到五年級學生基本寫作的要求。
4.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教師發(fā)現(xiàn),邏輯能力強的學生一般寫作能力也比較強。甲乙兩個班在三年級時,甲班有24.4%的學生,乙班有31.11%的學生,存在由于邏輯思維混亂而造成的不能進行正常的語言溝通,寫出的作文邏輯關(guān)系混亂,別人看不懂等問題。通過兩年循序漸進的傳統(tǒng)教學,甲班邏輯能力強的學生不僅能夠較好地掌握語文課所學的內(nèi)容,而且能夠較為靈活地引用學過的詩詞、段落、詞句,能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多種描述方式進行寫作,主題明確。而對于邏輯能力較差的學生,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法雖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見效不快、成效不很明顯。表現(xiàn)為有12.3%的學生寫作文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自相矛盾、沒有思維順序、缺少因果關(guān)系等邏輯問題,作文寫得生澀雜亂,沒有實際內(nèi)容,沒有觀點,讓人看不懂。語言描摹教學法則對所有的學生都適用。經(jīng)過兩年的教學實驗,采用語言描摹教學法的乙班有90.74%的學生,通過日復一日“說”的強化訓練,克服了語言口語化、經(jīng)常出現(xiàn)邏輯錯誤等問題,不僅理解能力、溝通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還可以在寫作文時靈活自如地運用觀察力、邏輯思維能力、組材選材能力,合理安排文章結(jié)構(gòu),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多種描述方式進行寫作,寫出來的文章生動,觀點明確、主題鮮明。只有9.26%的學生寫作文時邏輯思維混亂,作文寫得沒有思維順序,沒有實際內(nèi)容,沒有表達觀點,讓人看不懂。僅僅兩年,乙班學生存在邏輯思維問題的人數(shù)從14人降為4人,而甲班由11人降到5人。采用語言描摹法對邏輯思維的調(diào)理效果也好于傳統(tǒng)教學法。
“語言描摹”在教學手法、話題選擇、描述方式等方面的靈活出新,非常符合學生們求新、求奇、求變的心理特點。在學生的心里,它更像一堂被點亮、活化的作文課,極大地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參與性,讓他們在一個個靈活多變的空間里,愉快地觀察,開心地說笑,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語言溝通能力,寫作能力,見效快、效果好。這也是教師這次決定要梳理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 王玉亭.初中生語文寫作思維訓練——鍛煉邏輯思維,強化語言組織能力[J].課外語文(下),2016(4):120-121.
[2] 張月紅.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教育,2017(2).
[3] 袁亞利.加強語言訓練,提高小學生作文能力[J].考試周刊,
2014(50):56.
[4] 施向軍.作文語言的描摹之美[J]. 中學生(作文版), 2005(1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