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
摘要:在世界范圍內全球化、多元化浪潮日益發(fā)展的今天,教育理論本土化問題已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的重視。如何在這種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建構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發(fā)展既融匯多元又兼具本土化的音樂教育,是我國音樂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必須直面的重大問題。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本土化教學模式;影響因素
“奧爾夫”是20世紀最著名、影響最廣泛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從1980年廖乃雄教授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介紹到我國已經有20多年的時間了。在此期間,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對中國的音樂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可以說,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中國的傳播發(fā)展過程,就是其在中國的本土化過程?!皧W爾夫”在中國的本土化過程既是對我們民族音樂教育文化的一種改造和重構過程,也是我們不斷賦予“奧爾夫”新的生命力的過程。以期對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中國的本土化進程作一個初步的探索與總結,使我國的音樂教育工作者能夠正確認識“奧爾夫”,并將其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有機地結合起來,早日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色、具有自己民族文化特點的音樂教育體系來。
一、教育理念的本土化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語言、音樂、舞蹈以及相應的教育、表演行為方式的相結合的教育體系,任何一個教育體系的背后如果沒有一個理論前提,那么就不會有合乎其教育思想的教學法及與此相對應的教學實踐活動?!霸拘浴鳛閵W爾夫音樂教育理念的核心,這也是人本主義思想在奧爾夫原本性音樂教育中的直接反映,這使得他并非是從一個音樂的形態(tài)或技術層面的簡單、初始的角度來看待原本性,而是最終將它確立在自身發(fā)展的基礎上來完整地認識其原本性?!痹拘缘氖挛锸菦]有時間性和地域性的,正是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立足于人類的發(fā)展,而不是局限在某一具體地方的文化價值觀念,尊重全世界的民族音樂,才使其在全世界各處都可以得到廣泛的理解、認同和發(fā)展。
二、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本土化的制約因素
1.忽視學生音樂興趣的關注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強調的,是對學生自身的音樂潛能的關注,是利用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欲望,用音樂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將自己對音樂的興趣表現出來。這種教學模式的前提,是學生對音樂節(jié)奏感的熟悉。這一點需要大量的聽音樂練習來完成。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很多音樂教師并不注重讓學生熟悉音樂節(jié)奏的聽音樂練習活動,常常只是在教學課開始前幾分鐘簡單播放幾遍音樂旋律后就直接切入教學內容,沒有真正啟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2.即興演奏流于形式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強調的即興演奏,是真正隨性的演奏,是讓音樂隨心而走,從而讓學生用心去感受音樂,用心去表達音樂。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真正讓學生擁有即興演奏的自由,她們常常先人為主地認為學生演奏的音樂一定是要聽上去很美妙的,是簡單成曲的,進而對那些真正隨心所欲演奏音樂的學生的音樂演奏失去耐心,或者只是讓其演奏卻并未啟發(fā)引導學生的音樂想象力,讓即興演奏失去意義。
3.理念認識膚淺
受傳統音樂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響,我國的音樂教學還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往往只是在被動的接受知識的灌輸。課堂普遍試行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座位上聽的模式。教師不注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重視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二者之間缺乏應有的溝通和交流。而奧爾夫音樂理念就在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親身實踐,因而嚴重制約了本土化工作的實現。
三、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實踐操作的本土化
實踐活動貫穿于奧爾夫音樂教學的始終,通過學生們親自參與來獲得認知、審美和人性的升華。而這種音樂教學法雖然誕生于德國,并沒有因為是德國的教育觀念,而不為世人所流傳,正是因為其獨特的實踐性、開放性使得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成為世界的、民族的音樂教育思想,并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得以本土化的發(fā)展。
透析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理念,他的音樂教育不在于教會學生什么,而在于啟發(fā)學生自身的音樂感,通過學生的自身活動,把音樂與身體感受融為一體進行實踐與即興創(chuàng)作。他反對以教師“教”為主的授課方式,否定“強制性”的教學,主張讓學生在音樂進行中走、跑、跳、拍手、跺腳、游戲、表演、演奏樂器。因此這種教學具有實踐哲學的基礎。正如埃里奧特所提出的,“音樂是人類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實踐概念遠非言語能表達?!弊陨鲜兰o八十年代初奧爾夫傳入中國,在其本土化的教學實踐方面,國內音樂教育工作者們作過很多嘗試,尤其是在節(jié)奏教學、樂器教學、身勢教學等方面,不斷地用所我們熟悉的童謠、寓言、古詩等創(chuàng)編出新的課例,進行奧爾夫教學本土化的實踐探索。如中國音協奧爾夫委員會會長李妲娜在本土化的教學中,運用中國本土的樂器,如大鼓、木魚等代替西洋樂器,創(chuàng)造了富有中國本土化特色的經典課例,如《春江花月夜》《春節(jié)序曲》《阿西跳月》等。對我國奧爾夫本土化教學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我國的音樂教育體制源于西方,因此,20世紀我國的音樂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深受西方工具理性和文化知識觀的影響,在相當程度上存在著“專業(yè)化”“技能化”的傾向,實際上,冷靜分析中西方音樂由于文化上的差異,音樂教育也應該有所區(qū)別?!叭缰袊魳纷非箢D悟見性,以感性來把握內部世界,喜歡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豐富的內容,以最少的筆墨來制造最動人的韻味,西方文化重實證、邏輯,強調理性教育;中國文化注重整體性,而西方文化強調主客分離。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決定了我們的音樂教育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因為音樂也是一種文化,我們應該認識到中西方音樂文化和教育的互補性?!?/p>
從目前開放的世界經濟體系以及全球文化的發(fā)展來看,我們在吸收他國文化養(yǎng)料的同時,也應當繼承發(fā)展本土文化的遺產。二者相互融合,才能夠產生獨立的、具有生命力的成果。我們的基礎音樂教育在借鑒外來優(yōu)秀教育體系、學習他人優(yōu)秀成果的同時,還必須清楚認識到自己的長處,真正做到取長補短、洋為中用,這就是我們要建立真正屬于我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最終目標和任務。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全球化、多元化浪潮日益發(fā)展的今天,教育理論本土化問題已越來越為世界各國所重視。如何在這種背景下建構既融匯多元又兼具本土化的音樂教育,是我國音樂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必須直面的重大問題。
(作者單位:駐馬店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