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云珍
〔摘要〕近年來校園危機事件頻發(fā),如何有效應對校園危機事件的發(fā)生,不僅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同時也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門高度關注的問題。我就校園危機的概念界定、產生原因、具體表現和特點等方面解釋校園危機現象,進而從加強危機干預意識,建立危機干預預防系統(tǒng),成立危機干預教師隊伍和重視危機干預效果評估等四個方面提出校園危機干預措施的幾點看法,以便改進中小學生心理危機識別與干預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校園心理危機;原因;干預措施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0-0062-03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因心理問題導致的自殺事件時有發(fā)生,在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斷上升。因此,如何有效識別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預防中小學生自殺行為的發(fā)生,不僅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同時也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門高度關注的問題。
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于2014年8月下發(fā)《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危機識別與干預工作的通知》(浙教辦教科[2014]66號),2015年3月,又下發(fā)《關于全面建立中小學生心理危機識別與干預制度的通知》(浙教辦教科[2015]24號),要求全省中小學全面建立校園心理危機的識別與干預體系,根據識別結果建立校園心理危機預警庫,并對不同程度心理危機的學生分別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最大限度地預防校園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1]。
我作為校園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的一分子,根據自己以往積累的一些經驗和實踐,針對校園危機事件的干預措施與方法,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心理危機的界定
正常情況下,個體和環(huán)境總是處在一種動態(tài)平衡中,當個體面臨沉重打擊或突如其來的變故,卻又無法逃避,也無法應用個人的心理資源和以往的應對策略進行調節(jié)時,個體就會陷入緊張、焦慮、煩躁、抑郁甚至不能自控的心理失衡狀態(tài)。如果這種失衡狀態(tài)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緩解,個體的認知、情緒和行為就會出現功能性失調,達到十分嚴重的程度時就會產生心理危機,即出現自我失控、精神失常、行為錯亂,隨時可能發(fā)生危險、產生危難的心理狀態(tài)[2]。青少年時期是個體生理和心理發(fā)生急劇變化的特殊時期,他們的身體發(fā)育進入一生中發(fā)展最快的階段,伴隨生理的急劇變化,心理方面也發(fā)生著顯著的改變。這個時期的青少年不斷打破自身的心理平衡,并尋找新的行為標準以滿足自己真正成為成人的需要。但是由于他們的心理水平有限,加上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讓他們很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危機,從而導致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的功能嚴重失調,影響他們的學習與生活,更為甚者會出現自殺、他殺以及侵害他人的暴力行為,從而給家庭和社會帶來難以磨滅的傷痛。
二、校園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
校園產生心理危機的原因是很復雜的,既有遺傳和先天因素的影響,也有家庭、學校教育環(huán)境和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同時也包括個體的人格特征等許多內在因素的影響。校園心理危機可能是由突發(fā)事件引起,也可能是由一系列事件的日積月累所造成。其中引起校園心理危機的主要事件或直接原因有:突然失去親人或朋友;與朋友關系破裂;戀愛關系破裂或者求愛遭拒;失去愛物;重要考試失??;成績、 獎勵等重要需要的疏遠、喪失;家庭經濟條件差造成的較大心理壓力;不能及時疏泄心理壓力而造成的極度惶恐與壓抑;現實與理想的沖突而產生的巨大落差;對教學、 管理的極度不滿;急性傷殘或嚴重疾??;升學受阻或進重點班不成,或遭遇其他失敗;嚴重的自然災害,如火災、洪水、地震等等。
三、校園心理危機的特點
校園中的主要人群是青少年,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心理危機也表現出獨特性,具體特點表現如下。
(一)危機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危機的普遍性是指每一位青少年都有可能遭遇到心理危機,絕對幸免心理危機的人是極少的。危機的特殊性是指面對同樣的情境,有些人能夠自我戰(zhàn)勝危機,而另有一些人則不能自我戰(zhàn)勝,需要通過他人的救助或干預方能戰(zhàn)勝危機。
(二)危機的累加性
很多時候青少年的心理危機不是突然就出現的,都不是“一朝突變” 的結果,而是往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在“漸進” 的基礎上有層次地逐步劣變的,都有一個由“簡單” 起因經“頻繁”而累積,由不斷量變而引致質變的“趨進” 過程。
(三)危機的復雜性
青少年的心理危機是復雜的心態(tài)表現,它就像一張網,往往是個體微觀生活小環(huán)境與社會生活大環(huán)境相互交錯的產物。青少年極容易形成困擾性或逆反性心理沖突,一旦受到外來不良刺激的重創(chuàng),埋藏在他們靈魂深處 的迷惘、誤解、困惑等就會突顯出來,演化成為危機。一旦危機出現,對于心智還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又會滋生出更多相關復雜的心理問題。
(四)危機解決的困難性
當青少年處于危機狀態(tài)時,其可供利用的心理能量和社會資源會降到最低點,有些深陷危機的青少年往往會拒絕幫助,甚至拒絕生存與成長[3]。危機干預者要幫助處于危機中的個體迅速建立起新的平衡,恢復常態(tài)而免于精神崩潰、行為失常,難度很大。盡管可用的心理學方法很多,但無論哪種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很難在短期內產生顯效。
(五)危機與轉機的并存性
危機可能導致青少年嚴重的病態(tài)或過激行為,同時危機中又潛伏著一個人發(fā)展的機會。正所謂: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心理危機帶來的痛苦和焦慮,如妙于開竅,引導得法往往能迫使青少年積極尋求幫助、 努力應對并戰(zhàn)勝危機,這個過程就增強了他們應對危機和處理危機的能力,從而危機就轉化成為了個體成長的契機。
四、校園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幾點思考
學校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是一項重要的課題,依賴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認真落實以及每位教師的積極參與。校園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不僅僅是危機事件發(fā)生后,對于學校領導層靈活應變的考驗,更是對于學校心理干預機制是否完善,是否在平時的工作中將危機干預工作落到實處的檢驗。具體說來,學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和完善學校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
第一,加強危機干預意識,建立健全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工作體系。
校園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地方,心理危機無處不在,校園危機干預工作者以及學校廣大教育工作者,要警鐘長鳴,時刻確立起明確的危機干預意識。所謂危機干預就是時刻為處于困境、遭遇挫折而自身又無力解決,或者已出現過激行為的個體提供支持和幫助,使他們恢復到危機前的心理平衡狀態(tài)。阿德勒瑞等人認為危機干預的最低目標是在心理上幫助當事人解決危機,使其功能恢復到危機前水平;最高目標是提高當事人的心理平衡水平,使其高于危機前的水平。
只有比較完備的預案干預系統(tǒng),才能做到有備無患,才能有條不紊地處理危機。一個完整的預案干預系統(tǒng),不僅包括危機的一般預案,而且還應當有危機的預防教育。通過學校的培訓和普及可以使教師、學生,甚至家長深化對心理危機的認識;樹立危機干預的意識;增強危機干預的鑒別能力;提高學生的危機應對技巧、危機耐受力和危機免疫力等,這對于避免危機的發(fā)生作用重大。建立心理危機預案干預系統(tǒng),需要預先關注的人群主要有:家庭經濟特困的學生;長期患有嚴重生理或者心理疾病的學生;家族中有自殺史或有自殺傾向的學生;性格內向孤僻,缺乏社會支持的學生;經常出現情緒困擾,行為異常的學生;長期學習壓力過大,學習困難很多的學生;失戀后長期不能擺脫失落情緒的學生;人際關系失調后出現心理與行為異常的學生等,并注意在平時多給予他們心理支持和必要的物質性幫助[4]。
第二,以預防為主,加強教師、家長的培訓和學生的學習,并重視對學生的生命教育。
(1)健全心理檔案建設和心理委員制度——搭建有效的朋輩支持系統(tǒng)
在與中小學生自殺相關的三大要素中,最難識別的就是中小學生的重大事件。因為同一事件對于不同的個體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意義,這與個體的支持系統(tǒng)以及個體特質都是密切相關的。因此,要識別個體的重大事件需要進一步了解其背后的支持系統(tǒng)與個體特質,建立動靜態(tài)相結合的識別體系。在靜態(tài)識別體系方面,各學校應全面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將心理檔案納入學生的入學檔案,及時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以及家庭關系(支持系統(tǒng)),以及曾患有的身體與心理疾?。▊€體特質)。
完善心理委員制度。班級心理委員相比于班主任,可以與學生保持更多的接觸。相關調查發(fā)現,中小學生在遇到心理困擾時更愿意向學生同伴求助。因此,學校要建立心理委員制度,并通過培訓幫助心理委員掌握一定的溝通與助人技巧,同時建議心理委員與心理高危學生保持密切接觸,特別是在春季、新學期開學、重要考試前后等重點時段應密切關注心理高危學生的情緒和行為,及時向班主任匯報。班主任在接到匯報后應及時會同專兼職心理教師及學校領導對心理高危學生及時進行評估,盡早開展心理危機干預,最大限度地預防極端事件的發(fā)生。
(2)大力推進班主任隊伍的培養(yǎng)——搭建有效的學校支持系統(tǒng)
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對學生各方面情況是最了解的,應成為心理危機預防工作的第一道防線。但就目前來看,我國尚有許多中小學班主任并未對心理危機的識別與預防工作給予足夠的關注,仍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別是心理危機的識別與預防工作視為學校專兼職心理教師的工作,而未意識到,對于學校心理危機的識別與預防工作而言,班主任實際上是第一道防線,也是最有力的一道防線。
(3)大力推進中小學親子輔導工作——搭建有效的家庭支持系統(tǒng)
從目前來看,不良的親子關系是中小學自殺事件的主要誘因[5]。浙江省教育廳校安處2015年全省中小學、幼兒園安全隱患排查分析報告也發(fā)現,中小學生的自殺事件多數發(fā)生在單親家庭、重組家庭以及對學生特別溺愛或特別放縱的家庭。因此,為有效預防中小學生的心理危機事件,學校應高度重視親子關系的輔導,通過家長學校等方式,引導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為學生提供強有力的家庭心理支持。
第三,建設一支心理危機干預的專業(yè)隊伍。
個體在遭遇重大事件后是否會最終采取自殺等極端行為,除了與個體的心理支持系統(tǒng)有關,還與個體的心理與性格相關。而識別個體的心理與性格異常顯然是一項非常專業(yè)的工作,需要由專業(yè)隊伍來承擔,或獲得專業(yè)隊伍的支持。因此,在中小學生的心理危機識別與干預中還需要特別關注對中小學生心理與性格異常的識別與干預能力的提升。
第四,建立危機干預效果評估系統(tǒng)。
干預效果的事后評估,是指在對心理危機當事人的短期危機干預完成后,在隨后的一段時間內對當事人進行必要的監(jiān)護和追蹤觀察,確保心理危機當事人能夠完全地走出困境,重新獲得面對現實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心理危機處理后要有適當的撫慰和成長教育,使青少年能化危機為轉機,化轉機為成長的契機,并使他們從危機中學到有效的自我調節(jié)和心理保健方法。
總之,校園心理危機干預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的運作需要全社會、 各方面支持系統(tǒng)的共同努力。學校是心理危機干預最直接和最關鍵的支持系統(tǒng),但家庭和社會也是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要使得青少年真正走出心理危機的困境,必須依靠學校、家庭以及全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共生效應”。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全面建立中小學生心理危機識別與干預制度的通知[EB/OL].(2015). http://www.zjedusri.com.cn/.
[2]方潤領,呂路線,張玉娟,張建宏.伴有自殺行為抑郁癥患者心理社會因素的對照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13(4):255-256.
[3]劉連忠,肖水源.自殺未遂者的隨訪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2,16(04):253-256.
[4]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應用[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1994,4(2):98-100.
[5]高鴻云,吳增強,鄧偉等.上海市中小學生自殺行為及心理社會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07,2(1):32-37.
(作者單位:浙江省德清縣禹越鎮(zhèn)初級中學,湖州,313200。該學校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社理事單位)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