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
摘要:邊遠山區(qū)歷史教學由于受外部因素內部因素的影響,使山區(qū)歷史教學成績看似理想但出現(xiàn)的問題卻很多。解決這一現(xiàn)象需要教師勤抓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學生人文關懷與關注,同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知識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歷史;邊遠山區(qū);教學現(xiàn)狀;培養(yǎng)習慣;現(xiàn)代教具;注重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6-0206-01
筆者從事教育工作的時間不長,是在邊遠的少數(shù)民族聚集的地方。這里交通閉塞,生活條件極為艱苦。這就給教師的教育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要搞好邊遠山區(qū)的教育工作,對每一位在這里從事教育的教師來說,責任是重大的,任務是艱巨的。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數(shù)民族歷史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寶之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須繼承和發(fā)揚。初中歷史課就承擔著這一功能,初中歷史課不僅是傳授學生歷史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還要求學會用歷史知識解決歷史問題,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健康的人格。但邊遠農村初中的歷史課,由于師資力量溥弱、教學資源較少、教學方法落后,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體現(xiàn),遠遠達不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也無法很好的實現(xiàn)。為此筆者對邊遠農村初中歷史教學進行了一些總結和設想,以饗讀者。
1.邊遠農村初中歷史教學的現(xiàn)狀
由于自然和歷史的原因,邊遠地區(qū)的文化教育水平總體上落后,尤其是歷史學科。歷史課教學作為基礎學科教育,歷來不受學校、家長、學生的重視。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這種現(xiàn)象雖有所改變,但在具體的歷史課堂教學中,一系列困擾歷史課堂的主客觀因素仍然存在,尤其是在教育相對落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歷史教學仍然面臨著不容忽視的困境。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歷史課程不受重視。歷史課雖被列為中考科目,由于是開卷考試并且是劃等級,所以學校不重視,學生也不重視,歷史課被學生和家長視為"副科",學生學習歷史課的熱情不高,也不積極。歷史課師資力量薄弱。邊遠農村專業(yè)教師比較少,很多學校歷史教師為兼職教師,沒有接受系統(tǒng)的歷史教育和教學訓練,而且也不注重對歷史教師的專門培養(yǎng),教學方法落后。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只重視讓學生死記硬背,忽視了學生的理解能力,他們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xiàn)。教師只停留在書、黑板、粉筆和講述上。少數(shù)民族學生由于條件有限,小學時沒有接觸過歷史,基礎不好。許多老師雖然了解這一點,上課前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是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就會脫離學生實際,導致學生上課感覺"坐飛機"。當然,邊遠農村初中歷史教學的現(xiàn)狀除了上述幾點之外,還有更多的因素。
2.打開邊遠農村初中歷史教學困境的"金鑰匙"
2.1 培養(yǎng)興趣,勤學多練。常言道:眼明手快、心靈手巧,這說明技能與感知、觀察、記憶、思維等關系的密切。要想讓初中學生積極學習歷史,就需調動他們對學習歷史、練習歷史的主觀能動性,而學習的積極性在于興趣的驅使,興趣濃厚了必然會勤學勤練,表現(xiàn)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又帶動興趣遞增,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當然培養(yǎng)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不能操之過急,應依據(jù)學生年齡心理特點施教。所以以往傳統(tǒng)歷史教育所采取填鴨式方法來督促他們,只會忽略當年所應具備的經驗常識,只得到表面的、膚淺的知識,事后再想彌補不足,就再也來不及了。
2.2 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能力,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手段不斷地刺激,以加深學生對各種歷史知識的認知和記憶。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是一種綜合運用聲音、文字、圖像、動畫、視頻影像等多種媒體的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于學生,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能在在他們的大腦中留下了很多較深刻的歷史現(xiàn)象痕跡,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的印象,便于學生記憶歷史知識和形成良好的品德,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3 利用各種節(jié)假日,讓學生在生活中增加歷史知識。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每個節(jié)日都有著其來源。歷史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節(jié)日資源,輕松學習歷史。傳統(tǒng)節(jié)日有端午節(jié)、清明節(jié),春節(jié)等,如端午節(jié)與我國古代的詩人屈原有關,這是中學生要掌握的歷史知識;近代的節(jié)日如:五一勞動節(jié)、五四青年節(jié)、七一建黨節(jié)、八一建軍節(jié)、十一國慶節(jié)等,與這些節(jié)日有關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歷史知識。每到這些節(jié)日期間,電視、廣播等宣傳媒體都要進行廣泛的宣傳紀念活動,只要留心學生可從中學到許多歷史知識,并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2.4 注重教學反思--教師成長的有效途徑。因為教學反思并不是簡單在課后回憶一下教學過程,而是要深入的思考自己所上這堂課有哪些優(yōu)缺點,哪些需要改進,是否進行精講,是否在教學中與學生產生共鳴等等。通過這樣深入思考,找出存在的問題,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及時糾正并作好記錄以便下次不犯同樣的錯誤。象這樣進行教學、反思,再教學、再反思的過程。將會使得自己在課前的準備把握教材方面會得心應手,從而達到有效教學。其實教學反思不僅有利于達到有效教學的效果,而且還是年青教師快速成長的必經之路。有經驗的教育家曾說:"當了三十年的教師不一定成為名師,但只要認真進行三年的教學反思,就可以成為一名名師",足以說明了教學反思的必要,作為偏遠山區(qū),要進行有效教學,更有進行教學反思的必要。因此,即便在偏遠山區(qū),教學資源匱乏的條件下進行教學,只要認真進行教學反思,同樣可以進行有效教學,同樣可以加快將新課改的步伐,更能使歷史教師盡快成長。
總之,農村初中歷史教學還比較落后,需要農村歷史教師不斷的探索適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和素質,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只要大家不斷地改革、創(chuàng)新、實踐、探索,就可以達到預取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