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倩 李曉梅 郭培 鄧芳
摘 要 《大學英語》是高等學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必修的通識教育基礎課之一,該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方面起著基礎性、綜合性和先導性的作用。但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學習動力不足、興趣不高、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和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效果不理想等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為例,探究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 “任務”的設計及其運用,為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提供新途徑。
關鍵詞 任務驅動 大學英語 任務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5-0009-02
在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以完成 “任務”為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合作學習處理完成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習掌握教學計劃內的教學內容。具體到大學英語課中,教師根據(jù)大學英語教材每個單元不同的內容,針對學生實際水平和學校教學條件,把學習重點設定成不同的任務,讓學生在一個個具體的“任務”驅動下,通過團隊協(xié)作,完成一系列“任務”的學習活動。由此可見,設計任務是“任務驅動”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成功實施的關鍵。Willis( 1996) 區(qū)分了 教 學 中 常 用 的 六 類 任 務: 列 舉 ( listing) 、排 序 與 分 類 ( ordering and sorting) 、比 較 ( comparing) 、解決問題( problem solving) 、交流個人經(jīng)驗( 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 和創(chuàng)造性任務( creative tasks) ,參考 Willis( 1996)對任務類型的分類, 本文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以下簡稱《讀寫教程》)為例,來說明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 “任務”的設計及其運用。
一、列舉型任務(listing)
這類任務要求學生根據(jù)要求說出與題目有關的事項并列成清單。列舉型任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理解、歸納能力, 也有利于教師增強對自己學生的了解。在學習新課時設計一個列舉型任務,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復習以前所學的有關內容,擴大詞匯量。例如《讀寫教程4》Unit 5的話題是東西方文化差異。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列舉出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例子,例如對顏色、飲食、日常用語、價值觀的差異。
二、排序和分類型任務(ordering and sorting)
這類任務也稱做整理型任務, 它比列舉型任務更有挑戰(zhàn)性。不是簡單的列舉,而是通過讓學生對一系列輸入材料進行分析歸納之后再將其分類或排列成一定的順序。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處理使用信息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比如《讀寫教程3》Unit 3的主要內容是關于好萊塢著名影星奧黛麗·赫本的生平。筆者讓學生組成6~8人的小組, 課前通過網(wǎng)絡查詢或圖書館查閱等形式了解奧黛麗·赫本的相關信息,如其主演的影片名、對社會公益事業(yè)的貢獻、對時尚的影響、家庭情況等,并按時間順序進行排列。上課時分小組用PPT演示的方式列舉其中一個方面的信息。這項任務節(jié)約了課堂時間,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量,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比較型任務( comparing)
通過讓學生對不同的輸入材料進行對比和比較,找出其中的異同,并用適當?shù)恼Z言表述出來,這樣,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歸納能力和批評性思維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比如《讀寫教程4》Unit 2的話題是美的秘密(Secrets to beauty)。筆者上課時先讓學生談談對自己容貌以及化妝品廣告的看法,然后將答案按男女生分類,引導學生對比男女生對于美的不同看法。本項任務在完成語言知識教學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四、解決問題型任務(problem solving)
這類任務集中于通過參與者的合作、溝通與磋商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它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是一種開放型的任務,有助于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及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同時又能使學生形成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培養(yǎng)團隊精神。比如《讀寫教程3》Unit 4的話題是旅行(The Surprising purpose of travel)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任務——設計最經(jīng)濟的旅行計劃。先讓學生自由發(fā)言回答已經(jīng)去過的地方和最想旅行的地方。然后讓學生分組設計最經(jīng)濟的旅行計劃,并要求在課后用報告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項任務活動圍繞學生的日常生活, 學生做起來有親切感, 樂于參與。
五、分享個人經(jīng)歷型任務(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
這類任務模仿我們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會遇到的互相交流信息、觀點和意見的情況。我們可以讓學生互相溝通分享各種信息,包括有關各自學習、愛好、生活經(jīng)驗等各方面的情況。比如《讀寫教程1》Unit 5的話題是體育。配合課文的內容,教師讓學生課前查閱和收集關于體育鍛煉的材料,課上在小組中討論最喜歡的體育項目,每天花在體育運動的時間,以及最喜歡的體育明星等。討論后,由小組推選或教師隨機選取各組1人向全班陳述。
六、創(chuàng)造性任務(creative tasks)
創(chuàng)造性任務指任務具有探索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結合大學生所學的專業(yè),對同一個話題可以設置不同的創(chuàng)造性任務。例如《讀寫教程4》Unit 4的話題是環(huán)境保護,對于工業(yè)設計等藝術專業(yè)學生,教師可要求他們發(fā)揮特長,設計環(huán)境保護的英文海報。對于經(jīng)管、傳媒等文科類學生要求他們圍繞這一主題, 通過查找資料、進行調查研究等方法獲得環(huán)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并通過回答教師問題、舉辦編輯報紙、撰寫研究報告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對于機械、化工等理工類學生可以要求他們假設一個環(huán)境保護產(chǎn)品,如空氣凈化器,并用英語介紹功能等。
“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體現(xiàn)了英語教學從關注教材轉變?yōu)殛P注學生,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從注重語言本身轉變?yōu)樽⒅卣Z言習得與運用的變革趨勢。實現(xiàn)“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難點在于任務設計。因此,大學英語教師要從英語的實際和功能出發(fā),聯(lián)系教學的實際,為大學生提供更加貼近真實生活的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最終全面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馬玲玲. 項目驅動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研究[J].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0, 15(2):54-55.
[2]宋.大學英語教學中項目驅動教學法的應用分析[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5,(10):62-63.
[3]劉雯. 大學英語教學中任務驅動型教學法的運用[J]. 廣西教育:高等教育, 2016,(8):128-129.
基金項目:荊楚理工學院教學研究項目;基于“任務驅動”模式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與實踐(JX-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