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紅
摘 要:漢語文化負載詞有著豐富的中華名族的文化信息和內(nèi)涵,其英譯有助于傳播我國的文化。本文旨在從翻譯特性的角度來探析漢語文化詞語英譯,以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翻譯特性 漢語文化詞語 漢英翻譯
一、引言
語言是人類發(fā)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文化載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語言文化的交流越來越頻繁,這就對我們的英漢翻譯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將從翻譯特性視域下的五個方面入手,探討漢語文化詞語的英譯。掌握社會性、文化學、符號轉(zhuǎn)換性、創(chuàng)造性和歷史性這五大特性,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原文所表達的意思。
二、翻譯之文化特性
一般而言,我們認為翻譯不只是單純的語言上的活動,文化實踐活動是其更好的詮釋。許淵沖先生對翻譯有著明確的認識,他認為“翻譯是兩種語言的競賽,文學翻譯更是兩種文化的競賽?!闭Z言與文化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翻譯出來的語言也不一樣。翻譯不是字面層次的語言轉(zhuǎn)換,而應是思想的過渡,是文化的移植。
(一)社會性
傳統(tǒng)的翻譯觀認為翻譯往往是一種簡單的符碼轉(zhuǎn)換,甚至是機械性的操作。實際上,翻譯活動時刻受社會因素的影響,如社會語境、民族因素、地域因素等。翻譯時應從其社會性角度充分考慮文化詞語,這樣才能將原著更精確地表現(xiàn)出來。
如俗語“壞事傳千里”,張培基先生將其譯成 “Ill news runs apace”,譯得非常之妙。這里的“傳千里”并不是真正的“千里”,而是表達傳的速度非???,張先生如此翻譯很明確地表達了該俗語的意義。
(二)文化性
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社會生活影響著語言的形成和發(fā)展,如此形成的語言必然有其文化特性。因此,翻譯在很大程度上會受文化的影響。弗美爾曾說過“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轉(zhuǎn)換。”。在英譯漢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注意文化的重要性。
如對聯(lián)要求對仗工整,因此翻譯是應做到詞類的對應,下面這一對聯(lián):紹興美酒名揚四海,古越烹調(diào)香飄九州,趙彥春教授是這樣翻譯的:Herise spirit spreads neath the sun, old leap cuisine lures all the land.
(三)符號轉(zhuǎn)換性
語言其實是由一系列符號構成?;旧厦總€詞語都有其相應的符號,但是這些符號如果不在一個系統(tǒng)內(nèi)則沒有其意義或價值。翻譯其實就是對符號進行轉(zhuǎn)換的一項活動。
比如歌曲菊花臺中有這幾句歌詞:“你的淚光,柔弱中帶傷,慘白的月彎彎勾出過往”,趙彥春教授是這樣英譯的“your tears shine on, sorrow there among. Pale pale, the moon hooks the goings and the gone”.
(四)創(chuàng)造性
翻譯不僅是對原文的再現(xiàn),更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活動。 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與譯者的思維方式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譯者的主要任務是依據(jù)譯文化詞語所在的語境和文化背景,準確傳達文化詞語的含義。
如之前流行的的網(wǎng)絡惡搞詞匯“磚家”和“叫獸”。這兩個詞是從“專家”“教授”變來的,其實是符合我們的構詞規(guī)律,體現(xiàn)了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當然這類詞通常在開玩笑或調(diào)侃的時候用的較多。有人將“磚家”譯成“bricklayer”,趙彥春教授將其譯為 “eggspurt”,這就可以讓我們與 “expert”產(chǎn)生聯(lián)想,也達到了戲謔的效果。
(五)歷史性
由于翻譯活動的形式與內(nèi)涵是在不斷的豐富發(fā)展的,在不同的階段,翻譯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同一詞語在不同的時期也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解讀,每個文化詞語會有其所處時代的歷史制約性。所以對某個翻譯文本的研究,必須將其放入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盡量使譯文不與時代脫軌。
如《聊齋志異》中“姑父沒,狐猶時來;后求天師符貼壁上……”其中有人將其譯成“The gost for kept coming after uncle died. Then we procured a heavenly preceptor charm, which we pasted to the wall...”。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外國讀者不知道“heavenly preceptor”的歷史背景,于是譯者在后面做了注解“Title given to a Taoist dignitary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這樣,讀者一看便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三、文化負載詞英譯
漢語文化詞語是中國文化不可取少的一部分。翻譯文化詞語時,應該從翻譯的五大特性著手,不可局限于其表層含義。為了使意義在譯文中再生,許鈞教授基于對意義的理解及前人總結(jié)的經(jīng)驗提出了三大原則:去字梏,重組句和建空間。
(一)去字梏
文本的意義不是每個詞的意義簡單相加。譯者在翻譯的時候,必須要正確把握每個詞的意義,全面把握上下文的關系,在動態(tài)的語境中正確理解領悟字詞的含義。破除字的桎梏,譯者首先要破除逐字對譯的習慣。
如中國的三字經(jīng),“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如何能將其意思表達出來又不失去其詩歌的韻律呢。下面我將給出趙彥春教授翻譯的版本。
譯例: What′s a father?A good teacher.
What′s a teacher? A strict preacher.
An unschooled child,will grow wild.
A young loafer,A nold loser!
趙彥春教授的翻譯已經(jīng)去掉了字的桎梏,不僅將原文要表達的意思清楚明白的呈現(xiàn)給大家,且還保留了詩的韻律,如“teacher” “preacher” “child” “wild” “l(fā)oafer” “l(fā)oser”這些詞。譯文基本上也是三個單詞為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就像讀原文一樣。且這樣的翻譯較之第一種翻譯給了讀者更大的想象空間,基本上做到了“音”“形”“意”三美。
(二)重組句
字與句是分不開的,去了字梏后,必然會涉及原文的句子層面。楊絳(1996:95)認為“翻譯包括三件事:一選字;二造句;三成章。選字需經(jīng)過不斷地改換,得造成了句子,才能確定選用的文字……”。通過重組句,原文的字詞意義能夠復活,使得字與字之間的意義構成一個基本的整體,凸顯出其精神。
如《詩經(jīng).關雎》中的第一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許淵沖先生是這樣翻譯的“By river 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 doves; A young man is wooing, A maiden fair he loves”。許先生并沒有一字一字對應原文翻譯,他把鳥的叫聲“關關”譯成了 “cooing”, 做到了去字梏,他翻譯時又將譯文的順序做了調(diào)整重新組建了句子,本來”在河之洲”是在后面的,先生在譯的時候?qū)⑵渲们傲?,“雎鳩”鳥在原文中是在前的,譯后被許先生置后了,同樣“淑女”和“君子”也換了位置, 這樣翻譯更符合英文的習慣,使譯文更加清晰易懂。同時 “cooing” 和 “wooing” “doves” 和 “l(fā)oves”又構成了很好的韻律。
(三)建空間
所謂建空間,是對文本的整體意義而言的,是一種意義的“再創(chuàng)造”。譯者要依據(jù)原作者的創(chuàng)造原理和創(chuàng)作意圖,在譯文中重建空間,創(chuàng)造出相似關系,在譯文中同意創(chuàng)造出即有字面意義又有隱含深意的語境。
如唐婉的《釵頭鳳》中這樣寫道: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
譯文一:The world callous, and people mean, rain at twilight hastens flowers fall.
Morning wind dry, smeared tears stains. Letter about headaches,
Soliloquies by the balustrade. Hard! Hard !Hard!
譯文二: The world vain, Brings you pain. Flowers fall in the dusk rain.
The wind spry, Blows tears dry. I′d tell you that;
I can but sigh. Why! Why! Why! (趙彥春譯)
譯文一完全是根據(jù)原詞字對字翻譯的,且譯文較原文更為復雜,失去了原有的美感和韻律。而趙彥春教授的譯文與原文非常相似,看似簡單,實則包含了作者的惆悵之情。且詞中 “vain” “pain” “spry” “dry”即押韻,又將原文中的意境清清楚楚的呈現(xiàn)給讀者。趙彥春教授依據(jù)原作者的創(chuàng)造原理和創(chuàng)作意圖,在譯文中重建空間,最后將“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譯為 “Id tell you that;I can but sigh. Why! Why! Why!”更加形象生動的體現(xiàn)了唐婉獨自一人憑欄而立在傷心絕望的問自己的情景,給讀者以一種更大的想象空間。
四、結(jié)語
漢語文化詞的英譯是翻譯的一大難點。譯文不僅要傳達漢語的文化內(nèi)涵,還要符合譯入語的表達。本文從翻譯的五大特性入手,通過舉例子來探討漢語文化詞的英譯。啟示我們具體實踐中要去字梏、重組句,建空間,使得原文的意義得到再生,意境得到更好的再現(xiàn),從而使中國文化更容易被接受,達到更好的傳遞效果。
參考文獻
[1] 連波.《聊齋志異》中的詩詞[J].安陽師專學報,1982(1).
[2] 許鈞.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99-103.
[3] 許淵沖.文學翻譯與翻譯文學[J].世界文學,1990(1).
[4] 許淵,沖序.汪榕培,任秀華,譯.英譯詩經(jīng)[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5] 楊絳.失敗的經(jīng)驗—試談翻譯[M].上海.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6:95.
[6] 趙彥春.音韻三字經(jīng)[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