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夢
(江西省南昌外國語高新學校)
摘 要:新課程改革不斷落實,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已經(jīng)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有必要創(chuàng)新和完善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探索出符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手段,推動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探索
在小學教育中,語文教學是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徑,也是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關鍵所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重視教學方法的實踐和探索,切實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使學生喜歡學習語文,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語文學科的樂趣。
一、明確語文的教學思路
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在于指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通過“讀—悟—寫”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學習中“多讀、深悟、勤寫”,不斷獲取語文知識,豐富情感,提高技能。教學核心目標在于激發(fā)學生智慧,使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學習中喚醒自我,提升自我,釋放個性。具體的“讀—悟—寫”教學過程,可以分成下面三個步驟:第一,初步階段:讀,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實現(xiàn)整體感知;悟,要求學生在課文閱讀之后,相互之間溝通交流;寫,要求學生摘抄優(yōu)美語句,抄寫生詞和生字。第二,深入階段:讀,學生細細研讀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悟,學生之間互相表達自己的觀點,分享學習心得;寫,學生寫出自己的閱讀體會。第三,拓展階段:讀,教師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學生自主閱讀,拓展眼光;悟,學生在閱讀課外讀物之后,針對某主題進行討論;寫,學生認真寫出讀后感。
二、創(chuàng)設特色的教學情境
小學生具有頑皮、好動的特點,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可以巧妙利用這一特點,將教學內容通過游戲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出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置身于語文情境中,大大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所以,在備課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學習中達到最理想的學習狀態(tài)。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設計跟課堂相關的問題,通過提問的方式使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使學生對新事物產(chǎn)生興趣;另一方面,向學生推薦好書,通過閱讀書籍后相互討論使學生的語文知識范圍更加開闊。教師還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比如展示一些圖片、視頻、聲音,或者影視,使學生置身于生動的教學環(huán)境中。例如,在課文《猴王出世》講授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西游記》的視頻片段,通過視頻感受孫悟空的形象,這樣,原本靜態(tài)乏味的課本知識就變得更富有魅力,使學生對課本知識更有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
教學大綱中明確要求,語文教學需要注重朗讀,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朗讀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陶冶情操、提升語言能力方面的作用。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實現(xiàn)知識的感悟,以此實現(xiàn)自身思想與作者思想的碰撞。首先,初讀全文,感知文章大意。教師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對文章大意做到初步了解。比如在學習《金色的魚鉤》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僅僅抓住“金色”一詞進行閱讀,快速明確:課文描述了什么事情?魚鉤真是金色的嗎?等等,從而在頭腦中大概了解文章主題。其次,細讀精練,獲取情感體驗。比如在學習《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時,在閱讀到邱少云在火堆中半個多鐘頭沒有發(fā)出一聲呻吟,沒有挪動一寸地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以此感悟邱少云烈士的偉大壯舉和革命精神,深刻體會英雄的偉大形象。再次是精讀品味,抒發(fā)情感。優(yōu)秀的文章,或者重在抒情,或者重在描寫,或者重在修辭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心體會文章中富有特色的段落或語句,加深學生情感體會,以此深刻領悟作者的情感。最后是廣泛閱讀,拓展心靈空間。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向學生推薦一些與學生生活有關的課外讀物,比如《校園趣事》《金色童年》《十萬個為什么》等等。學生通過閱讀此類文章,有效地開闊了視野,豐富了語言知識。比如,在學習《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閱讀《西游記》,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技巧多種多樣,還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用心去體會和探究,明確自身教學職責。特別是面對純真好動的小學生來講,語文教師必須保持足夠的耐心,豐富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技巧,使課堂教學環(huán)境充滿活力,確保學生能夠放松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呂煥英.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探究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5(97):31.
[2]黃麗萍.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18):186-187.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