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芳芳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第二實驗幼兒園)
摘 要:在音樂欣賞活動中通過激發(fā)幼兒視覺、聽覺、運動覺等多種感官的協(xié)同活動,為幼兒在原有經驗和音樂作品之間搭設學習的支架,增強幼兒對音樂的感受。
關鍵詞:幼兒;音樂欣賞;幼兒教育
音樂是一個奇妙的魔力盒,對人所產生的影響是強大的,仿若其中藏著一個個美麗的童話。音樂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對發(fā)展孩子的直覺、想象與表達能力有獨特的作用。音樂欣賞活動是幼兒園實施音樂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在這種音樂活動中,由于幼兒不能像成人那樣抽象地理解音樂作品,他們需要依賴教師精彩語言的引導、形象動作的啟迪以及生動圖譜的解析來感知、欣賞音樂,因此,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怎樣通過幼兒視覺、聽覺、運動覺等多種感官的協(xié)同活動,為幼兒在原有經驗和音樂作品之間搭設學習的支架,增進幼兒對音樂的感受,是非常值得探索的。
一、精彩的語言舞動著孩子活躍思緒在音樂欣賞中的軌跡
興趣是參加一切活動的動力。要想讓幼兒主動傾聽音樂,為音樂所動,就要使他們對所要欣賞的音樂產生興趣。怎樣才能吸引幼兒注意力,引起興趣呢?
我在組織音樂欣賞活動時,首先采取的是談話導入,這種談話導入,不是簡單地介紹“小朋友們,今天我們要來欣賞……”,而是運用自己講故事的特長,用生動的表情、擬人的語氣引導幼兒主動傾聽。例如,在小班的時候,我引導孩子們欣賞樂曲《小雞》(劉詩昆曲)。作品中展現(xiàn)了一群活潑可愛的小雞的藝術形象,表現(xiàn)小雞們嘰嘰的叫聲、小雞吃米、小雞玩耍這一系列簡單而又有趣的音樂場景。在帶領孩子們欣賞這首樂曲時,我把自己打扮成小雞的模樣,用小雞的身份與孩子們打招呼,把孩子們引入小雞的擬人世界,和孩子們談論小雞的外觀特征(毛茸茸的身體,尖尖的嘴……)、小雞的生活習性(愛吃小蟲、小米、小石子……)、小雞的叫聲(嘰嘰)等。然后,告訴孩子們:“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一首小雞們自己的歌曲——《小雞》,請你們一起來聽聽這些小雞在做什么。是不是和我這只小雞剛才給你們講的一樣呢?”有了前面的談話,幼兒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去聽音樂,力爭在樂曲中發(fā)現(xiàn)談話的內容,欣賞活動也就自然而然地在這種愉快的氣氛中進行開來。
其次,提出問題,激勵幼兒主動傾聽。例如,樂曲《蕩秋千》(陳靜齋曲)描述了幼兒蕩秋千的舒適愉快情緒,有很強的搖蕩感,同時旋律音調在第二段的提高,好像秋千越蕩越高。在升入中班的時候,我引導孩子們欣賞這首樂曲時,首先不說出樂曲的名稱,只說是一種大型玩具,請幼兒來猜猜看。這樣的問題提出后,孩子們情緒中積極的分子都被激發(fā)出來,因為大型玩具是他們的最愛,竟然在美妙的音樂中也能和他們的“好朋友”相遇,這是怎樣的一種快樂!因此借助這么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就很成功地完成了讓孩子們主動去傾聽音樂的激勵,同時在聽的過程中確實也感受到孩子們對音樂用心感受、用心體驗,并充分開動腦筋去結合自身的知識和經驗,尋找問題的答案。
最后,故事貫穿,帶動幼兒主動傾聽。樂曲《彼得和狼》)是一首通過多種管弦樂表現(xiàn)男孩彼得、小鳥、小貓、獵人一起戰(zhàn)勝大灰狼之間的故事的一首樂曲。小提琴的聲音代表的是彼得,笛子的聲音代表的是小鳥,小號的聲音代表的是小貓,黑管的聲音代表的是獵人,低音鼓的聲音代表的則是大灰狼。里面有彼得和小動物們快樂游戲的輕快,有面臨大灰狼來襲一起商量對策的緊張,有獵人出場一起幫忙捕獲大灰狼的激烈,有最后成功的歡呼……中班下學期在班級以此音樂素材開展管弦樂曲的欣賞活動,引導幼兒根據自己對樂曲中各種管弦樂音色和音高的感受來為樂曲編故事,根據自己所聽所感后在心里設計故事的情節(jié)。這個過程中,我將樂曲分段播放,引導孩子們創(chuàng)編故事,聽一段編一段,編一段再聽一段,用故事情節(jié)來帶動幼兒主動傾聽。
二、形象的肢體動作訴說著孩子對音樂欣賞的熱忱
音樂教育的實踐和科學實驗的結果告訴我們:肌肉活動、身體動作在感受音樂(特別是在感受音樂節(jié)奏)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我們應當鼓勵孩子們通過毫無拘束的身體動作來對音樂的體驗做出反應。孩子們在聽音樂時往往會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出現(xiàn)動動腳、動動手、擺擺身體等動作的反應,有時也會隨著樂曲哼唱,或與同伴討論,也會有聚精會神的內心反應等。能夠做出反應,是孩子對所聽的音樂作品有了感受的具體表現(xiàn),是可喜的現(xiàn)象,教師應當予以肯定、鼓勵,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同時,對于有的幼兒發(fā)出的一些聲響的反應,教師要根據音樂作品的不同或欣賞的不同階段,適時提示幼兒哪次聽時允許這樣做,哪次聽時不允許這樣做,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聽覺的注意力,有效地促進他們欣賞能力的提高。
通過肢體動作表達對音樂作品的體驗,這是幼兒音樂欣賞中教師經常運用的方式,也是幼兒非常喜愛、樂于參與的形式。如在欣賞圣桑的《動物狂歡節(jié)》時,我先提出要求,讓孩子們只用動作,不許出聲,聽一至三遍音樂,并觀察孩子們的反應。結果,有的孩子很快用動作表現(xiàn)出了樂曲中個別動物的動作。我抓住時機,鼓勵幼兒隨著樂曲中動物角色的變換,發(fā)揮想象,大膽地自編動作,使幼兒在邊聽邊想邊做的過程中感知音樂,表現(xiàn)音樂。管弦樂曲《彼得和狼》的欣賞,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傾聽這些悠揚的管弦樂器所制造的意境聲音中,孩子的面部表情十分投入,肢體動作更是豐富——聽到小提琴拉起的時候,有人手舞足蹈;當笛子響起時,好多小手上下扇動著,像展翅欲飛的小鳥;當小號的聲音在耳邊吹動的時候,一只只歡快的小貓都跳出來了;黑管響起時,孩子們端著一把無形的獵槍,似乎在等待獵獲;而當沉重的低音鼓的聲音響起時,膽小的孩子們都害怕得縮成了一團,而那些膽子大的孩子張牙舞爪,儼然一只兇狠的大灰狼出現(xiàn)了……看著這些被音樂分子激發(fā)起的肢體動作,形象地訴說著一首樂曲的動人之處,感覺音樂欣賞的魅力真是無窮??!
三、生動的圖畫勾勒著孩子在鮮活音樂中的靈魂
音樂的聲音是通過人的思維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非自然的聲音。音樂語言所描述的音樂形象常帶有模糊性,正是這種模糊性給幼兒提供了自由而廣闊的想象空間,想象是創(chuàng)造的先導,是從模仿到創(chuàng)造的階梯。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眲?chuàng)造需要想象,想象又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如果在音樂欣賞中巧妙結合畫筆,不僅能激起幼兒學習的興趣,還能幫助幼兒理解、感受音樂,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新能力。
以《大海和小溪》為例,因為這首樂曲是用鋼琴和豎琴演奏,整首樂曲旋律親切、優(yōu)美、富有歌唱性,像潺潺流水在流動,很有詩意。目的是通過欣賞使孩子能感受并區(qū)別兩種不同的音樂情緒,但對孩子們來說,理解大海的“洶涌澎湃”和小溪的“柔和舒展”兩種音樂情緒有一定的難度。這時,我就引導孩子們運用聽音樂畫旋律圖譜的方法來理解。通過聽和畫,幼兒把“洶涌澎湃”畫成一群大魚,把“柔和舒展”畫成飄動的水草,每一個音符,每一個旋律,每一句歌詞在孩子們的手中變成看得見、有內容的畫面,簡筆畫可以幫助幼兒更充分地理解音樂的內涵。在音樂欣賞中,通過簡筆畫的加入,不僅提高了幼兒的音樂感受力,而且能讓幼兒借助簡筆畫的翅膀飛翔,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的繪畫作品越來越具有個性。黑格爾在《美學》一書中言簡意賅地說出了音樂和繪畫的關系:“音樂和繪畫有較密切的親族關系,兩門藝術里內心生活的表現(xiàn)都占較大比重,繪畫可以越過邊境進入音樂的領域。”這充分說明了繪畫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繪畫的能力。而我們借助繪畫的手段,讓幼兒將自己對音樂的欣賞感受直白地表現(xiàn)于紙上,在他們這些充滿童貞稚氣的圖畫形象中,勾勒出的正是孩子們在音樂世界里那一顆最具鮮活朝氣的靈魂之心。
最后,我想借用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對于幼兒音樂欣賞說的一句話“欣賞指導是兒童由聽覺所感到音樂的節(jié)奏、和聲、旋律等,而引起兒童對歌曲有特發(fā)的要求的一個教學過程;再由歌曲來表現(xiàn)兒童的情感,并使兒童的情感通過音樂的洗練,而得到至精至純的陶冶,以至于引導兒童以快活的精神來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來為本篇文章畫下句點。或許,在音樂欣賞這條五彩繽紛的路上,我的這些所獲微薄如稀,但我相信用心地繼續(xù)努力,一定能在這片海洋之中拾取那最珍貴的一貝。
參考文獻:
[1]唐立英.幼兒音樂欣賞活動初探[J].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4):102-103.
[2]李冬.透視幼兒園的音樂欣賞教學[J].教育導刊,2000(5):16-17.
[3]黃山花.幼兒音樂欣賞活動指導淺談[J].課程與教學,2006(7):72-73.
[4]周素珍.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的組織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4(12):60-6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