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一大批自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成為人們信息獲取與價值判斷的重要渠道。與此相應,中央宣傳部、司法部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guī)劃(2016—2020年)》中提出:要開展新媒體普法益民服務,組織新聞網絡開展普法宣傳,更好地運用微信、微博、微電影、客戶端開展普法活動。本文擬以微信公眾號“法律讀庫”為例,通過對其發(fā)展概況、運營策略的分析梳理,進一步探索自媒體時代下的法律傳播路徑。
【關鍵詞】法律讀庫;法律傳播;自媒體
一、關于“法律讀庫”
2012年1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技術中心主任趙志剛開通微信公眾號“法律讀庫”,以“傳遞常識,啟迪法治”為口號,致力于成為法治新媒體的閱讀管家。“法律讀庫”以法律界人士為主要受眾,每日推送數篇文章,內容涵蓋專業(yè)知識、時政要聞、電影書評等多個領域。除此之外,“法律讀庫”還設置了公共服務板塊,用戶可以通過公眾號查詢相關法律、搜尋合同模板、開展互動問答等。截至目前,“法律讀庫”內容制作團隊超過100人,用戶數量突破50萬。2014年12月,檢察日報社與新榜聯(lián)合發(fā)布“中國法律微信影響力排行榜”,“法律讀庫”居于首位。
二、“法律讀庫”內容特色
從開通之日起,“法律讀庫”堅持每日推送文章,從不間斷。為保證研究的時效性,筆者選取了最近30天(2017年1月18日—2017年2月16日)的內容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定性分析。
1.精耕細作,堅持原創(chuàng)。為保證讀者閱讀質量,“法律讀庫”推送的內容必須符合“與法治相關,能傳遞常識、啟迪法治,引發(fā)大家思考”的基本標準。在此基礎上,優(yōu)選耐讀、好讀、不艱澀的原創(chuàng)文章。從1月18日到2月16日,“法律文庫”共發(fā)布文章144篇,其中原創(chuàng)95篇,原創(chuàng)率達65.97%。
2.題材多樣,貼近熱點?!胺勺x庫”的文章題材較為多樣,既有新聞評論、法理講解,也有影評書評、私人札記等。144篇文章中,“早餐”22篇,影評8篇,其余多為新聞評論、個人隨筆等。由于缺乏專職的創(chuàng)作人員,“法律讀庫”的文章在時效性上稍有欠缺,但其從未放松對社會熱點的把握與探討。以“金正男被刺事件”為例,2月16日,“法律讀庫”發(fā)表文章《金正男離奇身亡,法律人看破案線索》,此時距事發(fā)已有三天,但獨特的角度與專業(yè)的分析仍為其帶來了近10萬的閱讀量。
3.創(chuàng)新形式,吸引讀者。法律類公眾號的推送內容多以文字或圖片形式出現(xiàn),理性有余而生動不足。為了適應人們對視頻節(jié)目的追求,趙志剛于2016年1月推出了介紹“智慧檢務”的視頻短片《法律自媒體人眼中的2015檢察關鍵詞》,迅速火爆朋友圈,獲得了100000+的閱讀量,由此也開創(chuàng)了法律微信公眾號視頻產品之先河。限于制作力量,“法律讀庫”目前的視頻產品仍舊十分有限。
三、“法律讀庫”運營策略
1.以編輯為中心。為了保持連貫的運營風格,“法律讀庫”堅持以編輯為中心,所有稿件必須經過編輯的認可才能向公眾推送。對此,創(chuàng)始人趙志剛坦言:“法律讀庫”之所以聚集如此多用戶,是因為他們信賴“庫頭”長期堅持的選稿標準和閱讀品味,如果換了選稿人,也許會破壞既有風格并因此被大量用戶取消關注。此外,為了對抗互聯(lián)網時代的信息洪流,趙志剛提出:Less is more,用盡量少的優(yōu)質文章滿足用戶需要。
2.定位專業(yè)人士。在受眾定位上,“法律讀庫”將法律界人士作為主要目標讀者。統(tǒng)計數據顯示,“法律讀庫”的用戶中,法律領域約占40%,其余為社會各界關心法治的人士。創(chuàng)始人趙志剛將“法律讀庫”的文章分為法律專業(yè)、時事討論、通識、法治文化與輕娛樂五個類型。這種分類既滿足了專業(yè)人士的需求,同時也能夠有效地吸引普通讀者。
3.打造服務平臺。除文章推送外,“法律讀庫”還設置了專門的服務平臺,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法律事務中常用的工具,例如合同模板、法律查詢、費用計算等,以方便用戶使用;二是開發(fā)了“老到”網頁,用戶可以在上面尋找律師、提出問題,等待專業(yè)人士進行解答。
4.堅持公益?zhèn)鞑?。目前,“法律讀庫”堅持公益?zhèn)鞑?,并未發(fā)展相關的盈利業(yè)務。除了在分答APP上開設的“庫頭問答”外,創(chuàng)始人趙志剛并未從“法律讀庫”公眾號中獲取明顯收入,充分彰顯著其“關心時政,啟蒙法治,希望通過不懈的努力,讓理性之光朗照世間”的運營理念。
四、“法律讀庫”發(fā)展建議
作為法律類自媒體的先行者,“法律讀庫”自誕生之日起便將普法作為己任。四年的不懈努力讓其結下累累碩果的同時,也不斷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隨著微信用戶量的不斷增加,公眾號之間的競爭也進入了“紅海”時代。就閱讀量而言,“法律讀庫”最近30天中,只有2篇文章達到了100000+;就排名而言,“法律讀庫”早已失去了往日長期獨占鰲頭的風采。在此形勢下,改善運營管理、提高文章質量已成為必然之選。
1.創(chuàng)新業(yè)務模式,拓展收入來源。長期以來,“法律讀庫”堅持著公益?zhèn)鞑サ倪\營模式,贏得了眾多用戶的信任,但這也成為其未來發(fā)展的嚴重限制,尤其是在內容競爭愈發(fā)激烈的當下。筆者認為,在不改變創(chuàng)始人初衷的基礎上,“法律讀庫”可以開展部分商業(yè)活動,拓展收入來源。當然,所有商業(yè)活動的最終目的仍在于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務。
2.建立常規(guī)創(chuàng)作團隊。前文中提到,目前“法律讀庫”的創(chuàng)作隊伍多為兼職。由此衍生出三個問題:一、稿件來源不固定,質量參差不齊;二、稿件時效性不足,容易錯過社會熱點;三、缺乏選題策劃,不易引起用戶關注。因此,在充分利用原有資源的基礎上,建立一只常規(guī)創(chuàng)作隊伍,既有利于提高文章質量,鞏固粉絲活躍度,又能保持對熱點話題的跟蹤挖掘,及時高效地展開討論。
3.打造法治微社區(qū),打通線上線下渠道。與龐大用戶量相伴而生的則是用戶的管理與維護問題。如何提高用戶的活躍度?如何維持用戶的忠誠度?在此可以借鑒知名視頻脫口秀《羅輯思維》的發(fā)展經驗:將用戶按照地域進行劃分,通過QQ、微信等社交工具進行聯(lián)結,同時打通線上線下通道,舉辦相關活動,增強用戶的參與感,使得基于共同關注形成的線上群體逐漸轉化為熟識的線下群體。在此過程,各種各樣的交流與碰撞無疑將產生諸多不可預期的成果。
4.完善服務功能,強化平臺建設。從上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出,當前“法律文庫”的服務功能并未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1、技術力量不足,產品有待改進;2、缺乏營銷推廣,用戶關注度不高;3相關的法律資源較為匱乏。優(yōu)質的服務是吸引用戶的不二法門,基于此,筆者認為,“法律讀庫”應重點完善服務功能,強化平臺建設:首先,提升技術力量,搭建專屬于“法律讀庫”的APP平臺;2、通過商業(yè)合作等方式,積累豐富的司法資源,尤其是律師資源;3、設計專門的法律服務產品,例如法律咨詢、司法救助等;4、加大營銷推廣力量,提升產品的知名度。
五、結語
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依法治國”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法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法律類自媒體擔負著傳播法律知識、宣揚法治精神、提供法律服務等功能,是“法治中國”由頂層設計走向底層實踐的重要途徑。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法律人站出來,用理性的聲音與法治的思維,用專業(yè)的視角與通俗的語言,為整個社會的有序運行、為法治生活方式的建立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志剛.法治文化新媒體傳播趨勢漫談.法制日報.2016年11月21日
[2]趙志剛.《法律讀庫》微信“粉絲”破萬的奧秘.中國圖書商報.2013年5月3日
[3]趙志剛.《法律讀庫》的獨特傳媒實踐.法制日報.2015年1月21日
作者簡介:劉向陽(1990—),男,漢族,河南許昌人,就讀于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學歷,主要從事新聞實務與新媒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