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倩
鍋貼,是一道稀松平常的漢族小吃,從大陸到寶島臺灣再遠到日本,鍋貼都不缺少熱情的擁護者。記得小時候我家門口也有一家鍋貼小鋪,師傅在配鍋貼餡兒時,會根據(jù)食客的喜好和當下的季節(jié)配以時令的新鮮蔬菜,讓食客們在一口鍋貼里就能吃出四季、節(jié)氣的更替。食在當季,這四個字放在過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在如今的工業(yè)化社會似乎變成了一種奢侈的生活方式,倡導“食在當季”“無添加”的有機蔬菜品牌也并不是大眾能消費得起的。
鍋貼并不難吃到,滿大街的連鎖小吃店都在賣鍋貼,但真正的好鍋貼卻難以尋覓。與連鎖店清一色采用工業(yè)化食品配料不同,這家鍋貼小店依然保持著傳統(tǒng)的做法與味道,顯得有些格格不入。門框鍋貼位于歷史街區(qū)廊坊二條,這里曾是南城文化最繁榮的地方、胡同味兒最濃的地方,但聽說過不了多久這里將面臨拆除、重修。好在鍋貼店主涂桂生說,即便重修,他還是會在重修結(jié)束后搬回來,“既然大家都認這口兒,鍋貼這個味兒就不能斷”。
店內(nèi)僅有四張桌子,已經(jīng)坐得滿滿當當,門口還站著等位的食客。鍋貼雖談不上是正宗北京小吃,不過也算是在這條小胡同里生根發(fā)芽,這么多年下來也集聚了不少粉絲,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鍋貼秘籍。門框鍋貼的十二種葷素餡中,屬西葫蘆豬肉餡的最受食客歡迎。來的客人多是些老主顧,有的就住在附近經(jīng)常來吃,有的已經(jīng)搬走了,但這鍋貼倒成了心里的念想兒,周末有時間就特意回來嘗嘗。涂桂生是店里的鍋貼師傅,他并非北京本地人,但是他的鍋貼卻有著地道的北京味兒。從16歲開始,涂師傅就開始跟著永定門附近的一位大媽學做鍋貼。后來他到門框鍋貼店里打工,老板年紀大了,就把店交給他和曾阿姨夫妻倆來幫忙打理,這一做就是十多年。到如今,他也算是鍋貼師傅里面的“老人兒”了。
談話間,鍋貼就端上來了,煎得雙面焦黃的鍋貼整齊地碼放在米白色瓷盤里,金黃油亮的色澤挑逗著我的味蕾,夾起一個咬上一口,面皮兼具了酥脆與軟韌,餡料不干不膩鮮嫩多汁,香氣瞬間蔓延口中,令人回味無窮。佐著小米粥,喝上一口,再就著爽口的小涼菜,幸福也就大抵如此了。
做鍋貼是簡單的事,也是復雜的事。
鍋貼的餡料多以應季蔬菜配上豬肉等肉餡。涂師傅做餡用的是肉泥,肥瘦比例六四開,加上用五香粉、姜粉等二十多種調(diào)料制成的秘制粉料,再邊攪拌邊在餡料中打入用豬棒骨吊出的高湯??季康淖龇ㄊ桂W料吃起來不柴不膩,也絲毫不覺得腥。餡料做得精心,面皮的制作同樣不能馬虎。門框鍋貼的面皮使用的是傳統(tǒng)燙面,普通的小麥面粉澆上溫度適宜的熱水,成就了不凡的口感。隨著不同季節(jié)的溫度變化,面團制的時間也是一到三個小時不等,涂師傅根據(jù)多年的經(jīng)驗,總能把制的時間控制得恰到好處,使面皮韌勁適中。大小均勻的面劑子在師傅的搟面杖下快速旋轉(zhuǎn)著,搟好的面皮放在手掌中,撥上餡料,中間一握,兩頭兒一抻,眨眼的工夫兒,包好的鍋貼便被整齊地碼在了案板上。再將鍋貼碼入平底大鍋中,沿著鍋邊倒入熱水,熱鍋碰上熱水嗞嗞作響,蒸汽騰騰。水燒干后加入些油繼續(xù)煎制,等到鍋貼底面金黃,成排盛出,扣放在盤中,這精心制作的美味也就大功告成。
涂師傅說:“門框鍋貼是老招牌了,很多老顧客、老北京聽我口音不是北京人,但吃了我做的鍋貼之后,都夸我的手藝正宗?!边@夫妻倆一個專管廚房,一個算賬兼上菜,兩個人用自己的努力認真地過著小日子。
雖然此處非鄉(xiāng)矣,但多年的生活卻已讓他們對北京這個曾經(jīng)陌生的名字產(chǎn)生了感情,北京的“吃貨”們也離不開他們了。
摘自《中外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