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燕
內(nèi)容摘要:歷代詩文秉承優(yōu)良傳統(tǒng),推陳出新,妙吟佳句紛呈迭現(xiàn),名家絕筆浩如煙海?!爸骺鸵莆弧保лd余韻。我們在學會欣賞中,還要思考靈活運用。在欣賞中豐富自己,在學以致用中提升自己。
關(guān)鍵詞:詩詞鑒賞 主客移位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人與青山互觀互賞,互猜互解。既然生活中“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或者,青山能洞悉詩人的心事吧。
一直以為,在中國古代眾多詩家學者中,辛棄疾的一生最為轟轟烈烈。身形魁偉的他在戰(zhàn)場上驍勇披靡,卻受到了小人的排擠,不得重用。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劇,就像當年的放翁一樣,有志不能伸。幸而,辛棄疾不是個只曉沖鋒陷陣的武夫,上天剝奪了他成就功業(yè)的機會,卻開辟了另一個天地任他揮灑。手握巨筆的他照樣呼風喚雨,涂抹人生。
這不,秀口一吐,便讓對面的青山看過來?!傲锨嗌揭娢覒?yīng)如是”此言也切,其情也真,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還是藝術(shù)技巧上絕好的抒情?
朱光潛先生論詩藝說“藝術(shù)上的技巧都是由自然變成人為的”(《詩論》),可謂一語中的。這種“從對方落筆”的手法自然流露出“曲盡人情之極至”的魅力。
其實,《詩經(jīng)》中早有《豳風·東山》:
我徂東山,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鸛鳴于垤,婦嘆于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在栗薪;自我不見,于今三年!
這首詩抒寫一名遠征的士兵解甲歸途中渴望見到親人的思緒。這名士兵在歸途中漸漸進入幻覺,將思家之情集中傾注在他妻子身上:“天快下雨螞蟻出來壅土,鸛鳥見了長鳴大喜??墒俏业钠拮訁s在屋子里嘆氣,快把房子拾掇好,灑掃干凈,我很快就要到家哩。那圓敦敦的葫蘆瓢擱在柴堆上,我不見它到眼下已有三年?!泵髅魇撬谙肽钇拮樱瑓s幻想出妻子在想他時的情景,可見他想得何等出神了。從對方落筆將他對妻子的深摯的思念之情表達得委婉細膩,曲折生動,感人至深。
從對方落筆,用鑒賞詩詞的術(shù)語稱“主客移位”,也叫“對寫法”。多見于思鄉(xiāng)懷人,送友惜別詩歌中。思念惜別之情深切,自然就要推己度人,料想親友思我別我應(yīng)如是。
掀起“主客移位”的蓋頭來,且聽我舉例予以說明。
一、移情于人
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 :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yīng)說著遠行人。
三、四兩句,正面寫“思家”。其感人之處是:他在思家之時想象出來的那幅情景,卻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這個冬至佳節(jié),由于自己離家遠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過得很不愉快。當自己抱膝燈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時候,家里人大約同樣還沒有睡,坐在燈前,“說著遠行人”吧!“說”了些什么呢?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每一個享過天倫之樂的人,有過類似經(jīng)歷的人,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想得很多。宋人范希文《對床夜語》里說:“白樂天‘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yīng)說著遠行人,語頗直,不如王建‘家中見月望我歸,正是道上思家時有曲折之意?!边@議論并不確切。二者各有獨到之處,正不必抑此揚彼。此詩的佳處,正在于以直率質(zhì)樸的語言,道出一種人們常有的生活體驗,因而感情才更真摯動人。漂泊異地的游子,羈縻他鄉(xiāng)的旅人,讀至此,“何人不起故園情”?
又如高適的《除夜作》: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zhuǎn)凄然?
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詩歌第三句“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作者不直接寫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寫故鄉(xiāng)親人思念自己,借此襯托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把深摯的思鄉(xiāng)之情抒發(fā)得婉曲含蓄。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評價說:“作故鄉(xiāng)親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之所以“愈有意味”,就因如此。
同樣抒發(fā)這種情感的還有杜甫的《月夜》、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動人心者莫先乎情。然而要說最能打動人心者,我認為當推蘇軾懷念亡妻之作《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罚?/p>
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且不說作者從漫長的時間與廣闊的空間之中來馳騁自己的想象,也不看作者或喜或悲極盡曲折變化之能事,只讀那“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將一泊思念之情盡付亡妻思念自己時的肝腸寸斷,“化直而顯為婉而深,辭情凄婉蕩動,筆法曲折空靈”,真乃死者“凄涼”,生者心傷,怎不令你我心潮激蕩、痛徹心扉,一掬感動之淚?
這類詩歌,運實于虛,以人襯己,描摹出“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動人意境,婉曲生動,蘊藉幽深。借用評論家譚汝為先生的話說:“詩人在抒發(fā)對遠方親友深摯的思念之情時,別出心裁地變換了描寫的角度,避開了直而顯地寫自己之思,卻去描摹所思之人正在熱切地思念自己。這種表現(xiàn)想象中的對方對自己的思念,比那些單純寫自己本身的思念更翻進了一層?!保ā对姼栊揶o句法與鑒賞》)
二、移情于景
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唐詩鑒賞辭典》評說"主客移位"是這首詩的構(gòu)思巧妙之處。作者視花鳥為摯友,采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柳條藤蔓、黃鶯以人的情感,達到物我交融,彼此兩忘的地步,故能憂樂與共,靈犀相通。主客移位,發(fā)而為詩,才能語出如此天真,詩趣這般盎然。
再如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詩人對蜀中山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jīng)養(yǎng)育他的故鄉(xiāng),初次離別,怎能不無限眷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說故鄉(xiāng)山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這里,詩人把故鄉(xiāng)水擬人化,寫得情味十足,言有盡而情無窮,堪稱妙絕。
還如陸游《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yīng)待人來。
“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yīng)待人來”。作者用灞橋和曲江代表久盼的長安。因云開月出而想到灞橋柳色如煙,曲江池館樓臺。這些令人向往的美好事物,今夜如水的月光下,它們怎么樣了呢?——“應(yīng)待人來”!不僅明月“多情”,它們也正在等待我們的到來呵!這句更是神來之筆,無知的“煙柳”、“池館”都已經(jīng)展開歡迎的笑靨了!詩人特有的想象,雖無理,卻有情——表現(xiàn)出詩人對長安、對故國山河愛得那樣深,那樣癡。恰似“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既是情語,又是癡語,更是真正的詩的語言。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李逐水流”、“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這些詩句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鳥、柳絮、桃李、蠟燭,這些本無感情色彩的“物”在詩人的筆下,宛若與人的喜怒哀樂之情息息相通,別有一番審美情趣。
三、既移情于人,又移情于景
王昌齡的《送魏二》: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后兩句詩人以“憶”為行人虛構(gòu)了一個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場景:友人難以成眠,即使友人暫時入夢,兩岸猿啼也會一聲一聲闖入夢境。這兩句是虛擬,月夜泊舟已是幻景,夢中聽猿,更是幻中有幻。這樣整首詩虛實結(jié)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現(xiàn)空間,擴大了意境,使詩更具朦朧之美,深化了主題,更有助于表現(xiàn)惆悵別情。
再來欣賞歐陽修的《踏莎行》:
侯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詞的上闕通過描寫離家遠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表現(xiàn)出離人“迢迢不斷如春水”之離愁。但下闕卻轉(zhuǎn)筆于樓頭思婦?!按绱缛崮c,盈盈粉淚”,深情的主人公想象對方此刻正在憑高遠眺,思念旅途中的自己。于是,從“迢迢春水”到“寸寸柔腸”,再到“明月樓高休獨倚”,既是女子思緒的纏綿深切,更是主人公對樓頭女子體貼入微的關(guān)切懷想。正是行者的遙想,正是因為運用了主客移位的手法,使人感到詞中所展示的畫面有限,情境卻無限。
總之,“主客移位”的手法變換了描寫角度,曲筆寫之,可以彌補直抒胸臆那種一瀉無余之不足,別有風致,既明快有力,又含蓄委婉,耐人咀嚼,是一種富有余味富有意境的表現(xiàn)手法。
千百年來,作為我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種傳統(tǒng)手法,深刻地影響到了現(xiàn)代詩文創(chuàng)作。
如黃河浪的《故鄉(xiāng)的榕樹》結(jié)尾寫道:
故鄉(xiāng)的親切的榕樹啊,我是在你綠蔭的懷抱中長大的,如果你有知覺,會知道我在遙遠的異鄉(xiāng)懷念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會象慈母一樣,思念我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故鄉(xiāng)的榕樹啊……
歷代詩文秉承優(yōu)良傳統(tǒng),推陳出新,妙吟佳句紛呈迭現(xiàn),名家絕筆浩如煙海?!爸骺鸵莆弧保лd余韻。我們在學會欣賞中,還要思考靈活運用。在欣賞中豐富自己,在學以致用中提升自己。
(作者單位:山東濟陽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