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琪 (山西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 041004)
晚清碑帖學的中和論
張 琪 (山西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 041004)
為了傳承碑學和帖學的相容性研究,本文選取晚清時期包世臣和楊守敬兩位著名的書家對碑帖相容的觀點進行研究。體現(xiàn)碑為帖學,帖為碑用的中和藝術美。提倡其書學者在學習中沿著碑帖相容的大路實踐性的進行研究學習。
碑帖;中和;晚清
在中國美學史上存在著一種既有本質區(qū)別又有一定聯(lián)系的美,即作為普遍藝術和諧觀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經典美?!耙?guī)矩從心,中和為的”儒家以仁愛為核心,它要求天人合一,以忠、孝、友、悌為安身立命之本源。提倡中和思想,人與社會之和。劉熙載的《書概》中強調儒家中和思想,繼承項穆《書法雅言》里提倡的中和思想境界,被譽為中國美學史上最后一座藝術理論高峰。碑帖并究、以碑審帖、碑帖相容形成了晚清書法的新風貌。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結束了明朝統(tǒng)治。這一時期,碑學書法日趨繁榮,尊卑抑帖成為當時書壇的主流,碑學與帖學書法平分秋色?!皶ㄗ冞w,流派混淆,非淵其源,曷返于古?蓋由隸字變?yōu)檎龝⑿胁?,其轉移皆在漢末、魏晉間:而真書行草之分為南北、兩派者,則東晉、宋、齊梁、陳為南派,趙燕魏齊周隋為北派也?!蹦媳睍衫碚摰拇_立是碑帖相容中和之美的前提。
包世臣(1775—1855)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包世臣的書法思想主要是碑學思想。碑學思想成為一股不可抵擋的潮流涌入書壇,包世臣在中國書法史上最大的貢獻就是倡導碑帖相容,他努力的將碑學和帖學相容,提倡碑學和帖學的中和為用。他在碑學盛行的清代時期從未放棄對帖學的研習。從他遺留的大量臨作看,他對《書譜》的研習可謂癡迷。此外,他迷戀米芾并自號小倦游閣外史也表露出他對《閣帖》的迷戀之情,和以米芾相許的心靈世界。然后又“右稱自己為右軍后一人” 更是透露出他內心以于羲之為弓法最高目標。包世臣是鄧石如的得意弟子,中年時期書從顏、歐入手,轉及蘇、董,后肆力北魏,晚年書學二王,遂成卒業(yè)。從他的書法作品可看出“中和”的特點。他寫的筆畫中段飽滿挺立,在寫波挑時,兩端頓筆發(fā)力,中段運筆時微微提起,如“天”的捺。筆筆斷而后起,暗中取勢,中鋒行筆。既寫出唐代提倡的靈動變化,生氣勃勃,又彰顯出復古的碑刻的硬朗挺立,飽滿古拙??翱蔀楸Y合之佳作。包世臣曾作《十七帖疏證》和《〈書譜〉辨誤》“自余得版本《閣帖》,篤嗜大令草,乃悟吳郡‘不真而有點畫狼籍’一語為無上秘密。及見華亭覆《澄清堂帖》載右軍‘又頃水雨以復為災彼何似’兩行十一字,嘆其如蟲網絡壁,勁而復虛,真吳郡所謂‘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所能成’。”《藝舟雙楫》中,包世臣并不是要在南北書派之間加以明確劃分,而是試圖從六朝被版中找到可信的筆法源流,來診治“館閣體”流行所帶來的偏軟媚弱之弊病。為晚清的書法發(fā)展找到了新的突破點,繼而開創(chuàng)中國書法的新局面和新境界。
楊守敬是晚清著名的書法家、地學家,在書學和金石學方面有突出的學術成果。他是提倡碑帖相容的書學思想學者。對書法的學習有著歷史性的價值,為后世學習碑學和帖學做出啟示性指導。楊守敬生活在一個尊卑抑帖的時代,卻不是獨賞碑學,而是提倡碑帖相容。正如他在三十歲完成《激素飛清閣評帖記序》中提出:“夫碑碣者,古人之遺骸也;集帖者,影響也。精則為子孫,不精則芻靈耳。見芻靈不如見遺骸,見遺骸不如見子孫。去古已遠,求毫芒于剝蝕之余,其可必得耶?故集帖之于碑碣,合之兩美,離之兩傷?!彼蜗蟮陌驯扔鳛檫z骸,把帖比作聲音和影子。在學習臨寫書法方面,他提倡追古學碑的最初痕跡,可是很多碑經過風雨時間的歷練,有好多已經保存不完善,字跡不清晰。所以要想在碑帖中研習毫芒精華之筆,必須要借鑒帖,在帖中找尋碑的原痕跡,才能做到古法今用,惟妙惟肖。在精妙的帖學筆法中,要結合碑的古拙和刀刻的骨法用筆,骨頭好比碑刻字體,衣服好比帖學之美。兩只相結合才能完美,若一味求其一,便少之趣味。
楊守敬的書法追宗于歐陽詢,又學習顏真卿、蘇東坡;以碑學為基礎,以帖學為形體,加上他個人的“品高”、“學富”,集眾所善,專為一家。從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很好的將碑的筆法厚重和帖的形式美相結合,碑帖融合,體現(xiàn)的儒家的中和之美,相互彌補,相互滲透,合二為一。 書法講究中和之美,儒家提倡中庸之道。書法中和之美在碑帖相容方面受儒家的思想影響。
圖1-1 包世臣作品
圖1-2 楊守敬作品
碑帖融合的書學思想,是繼承傳統(tǒng)碑學和壟斷近800年二王帖學相互辯證的中和思想。法帖作為歷史上久傳下來的取法對象,在晚清時代仍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并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那些被認為碑派的書法家也不是唯碑是尊,帖派書家也不斷吸收帖學的影響。碑帖融合是中庸之美,超于碑派和帖派的境界,提倡不同風格之間的貫徹與相會。兩者相互取長補短,是南北會通的必然結果和具體化實踐。后學書者也應該本著碑帖相容的中和思想,使其書者在書學中將碑學和帖學相互融合,互相借鑒其優(yōu)點,沿著碑帖相容的大路實踐性的走下去。
[1]王鏞.《中國書法簡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6.
[2]包世臣.《藝舟雙楫》載《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641.
[3]任曉明.《中國書法》.《楊守敬首倡〈碑帖融合〉書學思想》[J],37頁.
[4]包世臣.《藝舟雙楫》載《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670.
[5]王鏞.《中國書法簡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8頁.
張琪,女,漢族,工作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地址:山西臨汾,學歷:研究生,職稱,學生,職務: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