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瑞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050-02
有人說,中國是詩的國度,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在中國古代文學中,以詩歌為主體的抒情文學特別發(fā)達,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傳世杰作,匯成了濤濤的民族文學之河奔涌至今。這成了我們今天高中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成了我們民族文學豐富的寶藏。然而,由于時代的久遠,文化背景的陌生,我們今天的中學生對古代詩歌已經(jīng)有了厚厚的隔膜,因而,指導學生鑒賞古代詩詞,傳承民族文學的精髓成為我們教學迫切的任務。在這條河流中,我們看到了古代詩人們走進生活,親近自然,以生活中的萬事萬物為素材,以神奇之筆飽蘸激情,或勾畫、或點染,于是,詩中就有了真實的生活場景,鮮活的自然景物。我們不妨看看杜甫的詩《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詩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字,寫到了盛開的百花,留連的戲蝶,自在的嬌鶯。但簡單的幾樣事物就組成了一幅風光無限的春景圖:春天了,花園里百花競放,繁花沉甸甸的壓彎了枝條,,花枝上彩蝶翩躚,因戀花而留連不去。“留連”二字暗示了花的鮮艷芬芳,也寫出了蝶的舞姿可愛,而黃鶯動人的歌聲,將沉醉花叢的詩人喚醒。“嬌”字寫出了鶯聲的輕軟,“自在”又寫出了環(huán)境的清幽。這是一個多么美的畫面,色彩絢麗的花是靜的,流連的戲蝶是動的,黃鶯的嬌啼又為畫面配上了音樂。讀著這首詩,仿佛自己也走在了千年前成都郊外的那條通往黃四娘家的小路上,和詩人一起享受著春光給予的視覺和聽覺的無窮美感。這樣的景,除了讓我們感到美之外,還有什么感受呢?我們的感受和詩人應該是一樣的,那就是胸中油然而起的對春天的熱愛之情。從詩人來說,還有飽經(jīng)離亂之后的對平靜生活的欣慰和熱愛,這就是由景而抒情了。
從寫作上看,這首詩景中有情、情由景生,正是符合了中國傳統(tǒng)詩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點。那么,我們如何理解這一特點呢?所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就是作者將感情融合在特定的自然景物中,借對此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fā)情感,這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在這類作品中,抒情是寫景的目的,任何景物的描寫都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景又是情的載體,沒有景的承載,情就沒有著落,即使勉強抒情,情也會顯得空洞無力。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類的詩歌中,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是景,而它抒發(fā)的情感是含蓄的,比較難把握的,能夠由景把握作者的情,是鑒賞的關鍵,針對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角度把握作者的情感:
一、抓色彩詞。中國古代詩人很講究詩畫合一。運用色彩來渲染情感,這在古代詩歌中是普遍現(xiàn)象。一般來說,暖色能表現(xiàn)積極的情感,像興奮、喜愛、充滿激情等,而冷色則相反,常用來表現(xiàn)消極的情感,像頹廢、消沉、傷感等。因此,把握了詩歌中的色彩詞,也就把握了作者的情感。例如,白居易的《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盛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詩人為我們勾畫出這樣的畫面:春江水綠,江面上開滿了火一樣燃燒的江花,紅艷艷的陽光又灑滿了江面,整個畫面以紅色為主,以綠色為陪襯。暖色成了畫面的主要色調,這樣就使整個畫面顯得生機勃勃,這不正好和作者對春天的熱愛之情和諧一致嗎?所以,在閱讀詩歌的時候,我們要善于讓作者描繪的詩中之景形成一幅具體的畫面,在作者為畫面著色時抓住作者內心的情感變化,找到契入作者思想情感的突破口,進而緣景明情。
二、抓情感形容詞。在古代詩歌意境創(chuàng)造中,詩人在寫景的同時往往會在景中加上一些直接表達自己情感的形容詞,使景和情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時,我們抓住了這些形容詞就可以有效地把握作者的情感。例如,李白的《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樓上有人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這里就有不少情感形容詞。這首詩是羈旅行役者之辭。在秋天的黃昏,廣漠的平林上暮靄如織,深秋的山,綠中泛著寒意,在視線的盡頭,山象一條碧玉帶,這時的天色已晚,夜色悄悄降臨,高樓之上,此時正有人發(fā)愁呢。 愁什么呢?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長亭連著短亭延伸向遠方。一個“愁字是本詞抒情的中心,它奠定了全詩的抒情基調。而“寒山”“傷心碧”又進一步渲染了抒情主人公心中之愁。山本無所謂寒暖,碧色也未必只能讓人傷心,但此時卻是主人公內心真實的表現(xiàn)。在思鄉(xiāng)的人看來,秋山帶有寒氣,碧色引起傷感,,但是又不直接鋪陳,而是把主觀之情寓于客觀之景,景中含情,真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同樣的表達,在柳詠的《雨霖鈴》中也有相似的詩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這寒蟬又何嘗不是作者主觀情感的表現(xiàn)?在意境創(chuàng)造過程中,景與情相聯(lián)系的紐帶就是這些直接表現(xiàn)情感的形容詞,我們在鑒賞時要善于抓住這些形容詞來把握作者的情感。
三、抓積淀著民族情感的特定意象。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一些特定的事物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固定著一定的情感,像屈原筆下的芳草美人往往指那些品行高潔之人,出現(xiàn)長亭折柳一類意象就一定和離別有關,宿鳥歸巢又是寄托游子思歸之情。因而詩歌中出現(xiàn)了這些事物,情感必定是有所指的。分析景中之情,這也應該是個切入點。例如《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只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進了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天地之間是如此的純凈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獨釣的漁翁成了天地之間放大了的意象,他是為饑寒所迫么?顯然不是,讀懂此詩關鍵是“獨釣”二字,從姜子牙垂釣渭水后,這種詩意化的行為便成為士大夫抒情的工具,寄托了他們的理想與愿望。此時,詩人被貶柳州,政治上受到了巨大的打擊,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和壓抑,這種寒江獨釣的行為除了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外,恐怕還有點渴望一展宏圖的期待吧?所以,,鑒賞古代詩歌,我們要在大量的閱讀中積累常用的意象,運用積淀在這些意象上的象征意義或者附著在其上的具體情感來理解作者的情感,這也應該是個積極有效的手段。
四、善用聯(lián)想和想像。意境是情景交融虛實難明的藝術化境,實的是景,虛的是情,而情和景的有機結合的有效手段就是聯(lián)想和想像。在閱讀鑒賞活動中,聯(lián)想和想像是讀懂詩歌理解作者情感的重要方法,可以說不會聯(lián)想和想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鑒賞活動。創(chuàng)造意境主要是通過意象的選擇和組合,內涵豐富的意境往往要選擇典型的意象,詩歌是高度凝練的語言藝術,中國古代的詩歌限于篇幅,他們所選用的意象又具有很大的跳躍性,因而作品含有更多的言外之意,在閱讀作品的時候我們首先要運用聯(lián)想和想像把作品還原為生動具體的生活場景。例如李白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詩人在這里寫了不少物象:玉階、白露、羅襪、水晶簾、秋月。我們正是運用聯(lián)想和想像把這些物象還原成這樣的人生圖景,一個秋天的月夜,一位年輕的女子久久的站在庭院的臺階上,讓露水打濕了羅襪,于是進屋放下了簾子,依然不曾離去,在那兒隔著簾子望月。從幾個意象到具體的生活場景,沒有聯(lián)想和想像恐怕無法將這樣的場景描繪出來,這應該是鑒賞詩歌的第一步。其次,聯(lián)想和想像幫助我們理解具體生活場景背后作者要表現(xiàn)的情感。中國詩歌往往把含蓄作為上品,所以在表現(xiàn)情感上往往有更多的空白,我們稱之為藝術空白。所謂空白 ,從整體結構看正是部分與部分之間的一種獨特的聯(lián)系方式,比如景與景之間,情與情之間。這種空白中容納著活躍的想像的浮動性,所以有了這種空白就擴大了詩歌的容量,拓展了詩歌的深度,使具體的生活場景成為意味無窮的美境。在上一首詩中,詩人對玉階、白露、羅襪、水晶簾、秋月這些意象沒有直接說出欣羨的話,但是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對景對人的贊美愛憐之情,而月光透過晶簾,映照出一位絕色的女子,無言默默,久久佇立,對空望月,沒有說一個怨字,而幽怨之情溢于言表。正是聯(lián)想和想像讓我們感受到情在景中。最后,聯(lián)想和想像可以讓讀者跳出作品,超越具體的意象而飛躍到幻妙的藝術空間去馳騁想象,潛心領悟韻外之致的藝術勝境,在自己的人生體驗里產(chǎn)生獨特的藝術感受,感悟活躍的生命。我們可以展開想像的體驗,一個心地如那晶瑩的世界一樣潔凈美好的女子,在這樣空靈曠遠超脫的理想境地里久久佇立,忘我忘物,還是超脫不了。當我們越過一個思婦的幽怨,用審美的眼光去諦視那宇宙的寧謐,夜色的明澈,生命的飛動,去反思普遍的人生機緣時,我們心中領略到的不是許多人生的真意么?
五、知人論世方法的妙用。詩歌作品和詩人都是時代的產(chǎn)物,因而作品中難免會打上特定時代的烙印。寫景抒情的詩作也是這樣,作者往往在含蓄的景物描寫中抒發(fā)幽微的內心感受,從讀者的角度來看往往難以理解,我們在解讀的時候要回到作者的時代,在作者的時代背景里感受其寫作的主旨和情感,在作者的具體的生活里感受其賦予景的主觀情感。例如,初唐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全詩雖然沒有具體的景物描寫,但是景卻歷歷在目。如果你從知人論事的角度了解陳子昂寫作時候的險惡處境和痛苦心情之后,你的眼前會出現(xiàn)以幅閃耀著血淚之光的圖畫:一幅浩渺無際的天宇,一座兀然聳立的高臺,一位獨立蒼茫的詩人。在詩人的悲愴中,你仿佛會看到昔日燕昭王在此招賢納士的歷史畫面;會推想到唐王朝武氏專權的可怕世態(tài);更會體味到詩人報國無門的悲憤和天才末路的痛苦。而且這些歷史的和現(xiàn)實、宇宙的和人生,都會隨著詩人情感的噴發(fā)變成感人的色彩和旋律,彌漫了真?zhèn)€空間。這也就是詩人為我們開創(chuàng)的審美空間,情中見景,情景交融。其深刻的思想內涵不是要從詩人的當時處境出發(fā)來理解么?
以上所述俱為鑒賞活動中的具體技巧,不成系統(tǒng),當然詩歌的鑒賞是復雜的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活動,要求讀者調動自己全部的文化積累和個人的人生體驗,這種審美活動要求讀者與作者的心靈交流,要求讀者從自然和人生獲得個體生命的感受與思考。因而,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鑒賞的時候僅僅就具體的技巧進行指導還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詩詞的興趣,還要做一些虛的對學生影響深遠的工作,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一、提高學生多方面的知識修養(yǎng),尤其是要引導學生熱愛自然,觀察自然,在自然中感悟人生。一個閉目塞聽毫無生活經(jīng)驗的人是不可能欣賞和接受以審美為特征的文學作品的。中國古代的詩人都把自然當成自己的老師,都把自然當成是一部讀不完當巨著,從自然中汲取創(chuàng)造的靈感和營養(yǎng),成就自己的作品。在鑒賞情景交融的詩歌作品的時候尤其要有對自然的感悟能力,回歸自然就是回歸了寫景抒情詩歌的源頭。
二、多讀優(yōu)秀的作品培養(yǎng)藝術感受能力。馬克思說:“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因為任何一個對象對我的意義都是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庇幸魳犯械亩涫呛筇炫囵B(yǎng)起來的,對藝術的感受能力也是后天培養(yǎng)起來的。沒有后天的培養(yǎng),再好的天資稟賦也無法讓人成為藝術鑒賞的人才,所以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在教學中也應該指導學生在閱讀優(yōu)秀的作品中積累閱讀經(jīng)驗,掌握閱讀技巧,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中享受審美的快樂,讓詩歌鑒賞成為尋找藝術美的快樂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