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婕
摘要: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具有顯著的差異,是跨文化交際中被熱議的話題。東西方文化差異更是在非言語行為的體觸語當中有所強烈展示。本文通過分析非言語行為中的體觸語在東西方文化中的表現(xiàn),探討其背后的非言語信息及跨文化內涵,從而幫助跨文化交際者正確運用非言語交際,提高跨文化交際水平。
關鍵詞:非言語行為;體觸語;東西方;跨文化交際;文化內涵
一、體觸語的定義
體觸,即身體接觸,是指交際雙方通過身體間接觸來傳達交流信息的交際行為,這種交際行為又稱“觸覺交際”或“觸覺溝通”。常見的體觸語有握手、擁抱、親吻,此外還有輕拍、撫摸、踢、勾手等。體觸語更注重正面的接觸,其傳達的非言語信息也更為直觀迅速,展現(xiàn)出的社交功能、友誼功能、親密功能也更加突出、直接。
二、東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體觸語表現(xiàn)及其內涵探究
東方文化強調含蓄內斂、西方文化注重個性開放,這些特征表現(xiàn)在跨文化交際的方方面面,更是體現(xiàn)在非言語行為的體觸語當中。在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習得的體觸語亦有所不同。當這種體觸語具有群體性時,自然而然便成為一種社會習慣,在各自的文化圈中長期生存。
(1)東方文化背景下
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qū),由于歷史、民族、宗教等方面的交流與融合,其文化也展現(xiàn)出了共同的特征,尤其處于中國周邊的國家如越南、韓國、日本等,明顯帶有中國儒家文化特征。故其文化背景下的體觸語也具有相似的表現(xiàn)方式和特點。
1.在進行社會交際時不經常使用體觸語
在中國,最傳統(tǒng)的打招呼方式就是抱拳作揖,盡管這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逐漸被握手禮替代。中國的社會交際大多講究“禮”,講究一定的距離,避免不必要的身體接觸。這種“禮”特別體現(xiàn)上下級之間、長幼輩之間、師生之間、賓客之間。此外,韓國、日本也特別重視禮儀,人們的日常見面都會互致問候,行鞠躬禮。
泰國人的見面社交方式具有濃重的佛教色彩,同樣不經常使用體觸語。泰國人見面時一般行源于佛教的雙手合十禮。此外,泰國還有嚴格的體觸禁區(qū)。由于宗教信仰,在泰國,頭部是神圣的,千萬不可以亂摸。另外,泰國僧侶特別忌諱被女性觸及,認為這樣他的苦修就會前功盡棄。
2.家庭成員間的體觸頻繁
亞洲人的家庭觀念很強,其家庭關系也更為緊密。在中國和韓國,有很多家庭是三、四代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在以前中國的農村,父母和孩子會共同睡在一張大炕上。韓國人一家人睡在地上的情況也很常見。中國人在家庭聚餐時,常常一大家子人緊挨著圍坐在一張桌子旁,營造熱鬧、團圓的氣氛。共同緊密的生活自然導致了體觸語的頻繁發(fā)生。
3.公共場合中同性間有較多的體觸語
由于亞洲國家人口多,所以公共場合陌生人之間的體觸不可避免,如在擁擠的公車上、地鐵上、購票口,人們也習慣了這種由于環(huán)境因素、非自愿產生的體觸語。
中國的大街上,經常能看到兩位女性親密地手牽手,或者一個挽著另一個并行著,男性會并肩走或是會有搭肩的動作。在韓國這種情況也很常見。然而在歐美國家,若是同性之間有類似這樣的、過多的體觸語,會被認為是同性戀的舉動。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崇尚儒家文化,講究人倫、道德,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受儒文化影響的東方文化圈中,人們的家國觀念也就更重。儒文化的核心是“禮”,禮的根本即為“異”,即貴賤、尊卑、長幼有序且成規(guī)矩。人們生活在這樣的文化當中,自然受其影響,故在各種文化交際場合表現(xiàn)出內斂、含蓄、謹慎的特征。這些文化內涵很好地解釋了東方文化背景下的體觸語共性。
(2)西方文化背景下
西方國家地理位置臨近,各個國家之間交流密切,文明之間相互影響,故其體觸語也往往帶有相同的表現(xiàn)形式和特征。
1.在進行社會交際時經常使用體觸語
歐美國家最常用的問候方式就是握手,此外還有親吻和擁抱。英國人初次見面時會握手。意大利人一般見面用握手禮,熟人之間行擁抱禮,有時也行吻面禮,關系親近的女性之間互親臉頰,男女之間貼面頰。俄羅斯也一般通行握手禮,女性好友間見面經常是擁抱,有時也行親吻禮,男士對女士則是親吻手背。
2.公共場合中同性間體觸語使用較少,陌生人之間的體觸語更少
在美國,同性不能一起跳舞,這是公認的社交禮儀之一。在歐美國家,同性之間的勾肩搭背、手拉手、摟腰等體觸行為,會被認為是同性戀,但在異性之間這樣的體觸語是被允許的。
其次,歐美國家的人比較反感陌生人之間有過多的體觸。中國人看到喜愛的小朋友喜歡用手摸摸臉蛋或拉拉小手,表示喜愛,但美國人認為這是非常不禮貌的。即使是他們家的寵物也不喜歡陌生人隨便摸或喂吃的東西,這些有可能會引起他們的不滿。
3.家庭觀念較之東方國家來說相對淡薄
在歐美國家,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yǎng)他/她的獨立性,不過多插手孩子的學習生活。而中國的父母大多則認為孩子的成長是一件頭等大事,他們需要照顧得面面俱到。此外,外國一個三代之家基本的家庭模式是:有工作能力的孩子自己住,父母兩個人住,老人一起居住。這與中國人幾代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傳統(tǒng)相當不同。事實上,國外的社會保障制度較好,老人生活基本無憂,他們追求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不愿意過多依賴別人,故也沒有兒女“反哺”的過多需要。
其次,外國人的家庭聚餐并不喜歡“擠”在同一張桌子周圍,他們更愿意選擇分兩桌坐或者輪流就餐。他們不喜歡就餐時有過多的體觸語發(fā)生,也避免高聲地談論。
西方文化崇尚“以人為本”,強調個體,強調人生而為人的權利。其次,西方人信仰的宗教——基督教提倡友愛,在社交問候時的握手、擁抱、吻面等體觸方式則是表示友愛的最佳選擇。通過分析可知,西方人的體觸語共性有其深厚的文化淵源和宗教淵源。
三、小結
體觸是一種普遍的、重要的非言語行為,而非言語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發(fā)揮著極大的作用。恰當?shù)捏w觸行為不僅能夠準確傳遞信息,更能讓人迅速融入到不同的文化中,增進與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因此,我們在進行非言語的跨文化交際的同時,應全方位了解對方文化內涵,入鄉(xiāng)隨俗,樹立文化歸屬意識,不斷學習體觸語交際行為,這樣才能避免交際失誤,提高跨文化交際水平。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2]Communication[M].USA:Prentice-Hall Inc,1982.
[3]Spiro,M.E.文化與人性[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4]Argyle.M.Body Communication[M].London:Methuen,19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