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赟
摘 要:本文就欣賞教學中常出現(xiàn)的教學方法單一、枯燥,學生音樂欣賞的興趣缺乏等問題,試圖用體驗式欣賞教學的學習“四部曲”對音樂欣賞教學進行思考和嘗試。
關鍵詞:音樂欣賞教學 體驗性學習 欣賞效能 四部曲
音樂欣賞教學是一種動態(tài)的、雙向的、開放的教學過程,它注重學生的自主體驗和感悟,從中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體驗中創(chuàng)造,在體驗中潛移默化地提高音樂素養(yǎng)。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體驗“四部曲”能改變音樂欣賞方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欣賞實踐,促使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高,讓學生體會到參與和創(chuàng)造帶來的成功與快樂。[1]
一、情境入聽曲——誘發(fā)體驗
情境入聽曲重在欣賞前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所有的感知覺,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理解音樂作品,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
電教手段能使畫面隨著音樂的起伏變化而流動,生動形象地創(chuàng)設樂曲的情境,使師生的教學活動充滿愉悅感和直觀感,實現(xiàn)視覺和聽覺的完美結合。這種創(chuàng)設情境的體驗式欣賞適合于低段學生。
欣賞民樂合奏《三個和尚》,給學生播放音樂動畫,隨著畫面,學生充分感受了小和尚、瘦和尚、胖和尚的形象,寺院的鐘聲、吟誦聲和二胡吟腔的手法惟妙惟肖地描繪小和尚念經(jīng)時的生動形象,這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一年級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形象。
2.講述故事吸引
學生接觸音樂前,詩意的朗誦、帶感情的故事講述都是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條件。
欣賞《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師把二小的故事繪聲繪色地將給學生聽,使學生對二小有一定的了解,也使課堂有了一個莊嚴肅穆的氣氛。通過對歌曲的聆聽,學生的情感不斷升華,對英雄王二小的懷念之情不斷加深,從而受到感染。[2]
二、聆聽入情曲——深化體驗
聆聽入情曲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音響和“通感”作用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聽辨能力和聽覺記憶能力,使他們全身心地融于音樂作品之中,盡情地體驗與感受音樂,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1.對比欣賞
在欣賞課中,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音樂的特點和異同。教師可以選擇播放不同風格、不同情緒的音樂作品或音樂片段,在對比欣賞中指出在音樂表現(xiàn)手法上的異同;也可以在同一首歌樂曲中進行對比欣賞,重點引導學生感受音樂表現(xiàn)要素的變化,如力度、速度的變化以及演奏樂器的變化等等,從中發(fā)現(xiàn)不同音樂的特點及魅力。
(1)同一作品進行變化反復的對比欣賞
音樂主題的變化再現(xiàn)是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手法之一,作曲家往往會改變音樂主題的節(jié)拍、節(jié)奏、速度、演奏樂器等方式進行反復出現(xiàn),這對塑造音樂的不同形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欣賞時,通過對比音樂主題和它的變化再現(xiàn),從中感受音樂的不同形象。
《小星星變奏曲》把簡單的曲調經(jīng)過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動、三連音的分解和弦、不同裝飾音的修飾以及不同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的變化,生動地表現(xiàn)了各種形態(tài)的小星星形象。欣賞時,引導學生感受不同的小星星形象,并用不同的動作來表現(xiàn),學生獲得了直觀的音樂體驗。
通過“對比聆聽”引發(fā)了學生聽辨感受對同一個音樂主題的變化反復,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2)同一音樂主題不同演奏樂器的對比欣賞
每一種樂器都有自己的音樂特點和獨特的感染力,不同的音色對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音樂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會引起欣賞者的不同感受。
七年級欣賞內容《辛德勒的名單》中,主題音樂分別用小提琴、圓號、鋼琴演奏。課堂中,執(zhí)教教師通過聽辨音樂的旋律走向、劃旋律線、視唱旋律的方式引導學生熟悉主題音樂,然后請學生聆聽三種不同樂器演奏的主題音樂,并按出現(xiàn)的順序及音樂情緒,為它們連線。
學生通過對比欣賞,充分感受了并了解相同的旋律用不同的樂器演奏,帶給欣賞者的感受完全不同,在對比欣賞中,激發(fā)了學生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
(3)同一作品不同版本的對比欣賞
主題相同版本不同的曲調也會引起欣賞者的不同感受。
樂曲《野蜂飛舞》,除了教材中的管弦樂版本外,還有小提琴版、鋼琴版、合唱版等,表演形式不同、風格不同,藝術感染力也不同。在教學拓展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欣賞不同的版本,獲得不同的音樂體驗。
2.自主欣賞
體驗性欣賞教學中,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聆聽音樂,并將自己的感受、內心體驗通過語言、肢體動作隨音樂表達出來,鼓勵學生說出對音樂獨立的感受和見解。
欣賞《搖籃曲》,引導學生閉眼欣賞、想象,在音樂中,學生隨著音樂輕輕擺動身體,感受搖籃曲帶來的安寧、溫存感。
在體驗交流中,學生輕松地與同學、老師交流,自信地說出自己的感受。[3]
3.運用繪本欣賞
利用音樂與故事繪本的密切聯(lián)系來進行欣賞教學,既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欣賞興趣,又能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
欣賞《彼得與狼》時,適時運用繪本故事交代音樂的背景,讓學生初步了解音樂所要表現(xiàn)的內容。以此為鋪墊,聽辨彼得、小鳥、鴨子、老爺爺?shù)纫魳沸蜗?,同時利用繪本中直觀的圖象幫助學生感受主奏樂器的音色和表現(xiàn)力,為音樂形象埋下了伏筆。
三、參與入表曲——外化體驗
參與入表曲重在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音樂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活動,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自由地表達對音樂的體驗和感悟,增強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深化對音樂理解,喚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情感。
1.聽唱結合
在欣賞教學中,學生通過演唱進一步感受和記憶主題旋律,以唱感樂、聽唱結合,能夠感知音樂主題,把握音樂形象,區(qū)分音樂基本段落。
欣賞《夢幻曲》時,學生隨著音樂起伏輕輕搖擺身體,多次聆聽后學習用“Lu”哼唱主題旋律,感受音樂的旋律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起伏,最后用輕柔連貫的聲音演唱旋律,體會每一樂句最后一個音的旋律走向,進一步體驗樂曲優(yōu)美、飄逸、富有夢幻般的意境。
2.模仿體驗
音樂欣賞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觀察、比較和練習等方法進行模仿,積累感性經(jīng)驗,為音樂表現(xiàn)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基礎。
聆聽《四小天鵝舞曲》,感受樂曲帶來的輕松活潑的情緒。之后讓學生觀看芭蕾舞劇片段,體會舞臺上四只小天鵝的天真可愛。復聽時,教師引導學生用指尖來表現(xiàn)芭蕾舞步。這種表現(xiàn)形式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親身參與其中,體驗更為深刻。
3.任務創(chuàng)設
聆聽音樂前,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基礎創(chuàng)設問題或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聆聽,提高欣賞的有效性。
初聽《電閃雷鳴波爾卡》時,請學生邊聽旋律邊劃旋律線,根據(jù)旋律線思考樂曲的反復部分和曲式結構。分段聆聽時,哼唱音樂主題,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現(xiàn)每一段音樂:第一段在主題節(jié)奏型多次出現(xiàn)時拍手;第二段在音階下行時,用肢體動作表示;第三段聽出電閃雷鳴的演奏樂器,進行模擬演奏;第四段聽到倚音時用小圓圈表現(xiàn),感受倚音的獨特魅力。
4.以“圖”感“樂”
音樂圖譜可以形象地表現(xiàn)音樂旋律的特點,它可將復雜的旋律變成簡單的圖形,可使音樂旋律變得直觀、形象,易于理解。
《公雞、母雞》的音樂生動地刻畫出母雞形象的叫聲“咯咯 咯咯 | 咯咯 噠 |”和公雞仰著脖子神氣的一聲長啼,學生借助直觀的
5.主題探究
在欣賞時,學生要能夠聽辨旋律的高度、快慢、強弱,能夠感知音樂主題,區(qū)分音樂基本段落,并能夠運用體態(tài)、線條、色彩做出相應的反應。
欣賞《魔法師的弟子》時,讓學生分組根據(jù)音樂在小魔法師施展魔法的三個階段:嘗試——得意——恐懼,繪出三幅圖形譜,并指導學生在三幅圖形譜旁標注音樂節(jié)奏、力度、速度、演奏樂器,并引導學生按音樂來劃一劃,學生通過體驗來聽辨作品所表現(xiàn)的不同情緒和音樂形象,既簡單直觀,又生動有趣。
四、創(chuàng)造激情曲——強化體驗
創(chuàng)造激情曲重在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對音樂進行創(chuàng)作實踐,強化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從而激發(fā)內心的情感。[4]
1.創(chuàng)編律動
律動是欣賞者對聆聽到的音樂所作出的即時反應,這種動作反應強調的是音樂表現(xiàn)要素及其變化,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即興編創(chuàng)與音樂情緒一致的律動并參與表演呢。
表現(xiàn)《龜兔賽跑》前奏時,請學生即興編創(chuàng)律動參與欣賞,有的模仿太陽慢慢升起,有的模仿小鳥,有的模仿花草樹木隨風飄動,還有的模仿在小鳥的呼喚下逐漸蘇醒的小動物……在音樂聲中,整個“森林”漸漸變得熱鬧起來。
2.畫樂想象
美麗的圖畫是凝固的音樂,優(yōu)美的樂曲是流動的畫面,在體驗式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畫圖來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
(1)局部寫生
局部寫生法是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對樂曲中的某一內容感興趣,即興創(chuàng)作部分樂曲表現(xiàn)內容的描繪,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加強聆聽的體驗和感受。
欣賞《百鳥朝鳳》時,讓學生把聆聽音樂后想到的畫面畫出來,最后學生呈現(xiàn)出的畫面很豐富:有些學生畫出了飛翔在藍天的小燕子;有些學生畫出了在樹上梳理羽毛的小黃鸝;有些學生畫了一幅兩只小鳥對話的情景……雖然水平有限但卻能創(chuàng)造一個頗有氛圍的情境。
(2)簡筆助創(chuàng)
在欣賞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繪畫知識和技能,巧妙利用色彩和簡筆畫,展示音樂的形象。這樣不僅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理解、感受音樂,更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欣賞二胡齊奏曲《小青蛙》時,教師播放音樂,請學生在黑板上自由畫上自己最喜歡的小青蛙,初聽樂曲后師生共同交流,復聽樂曲后請學生邊聽音樂邊在群蛙圖上加畫。
a.小青蛙在綠色的田野上歡快地蹦跳。天漸漸暗下來了,下起了蒙蒙細雨。
b.雨越下越大。
c.閃電了、打雷了。
d.雨過天晴,一聲雞鳴天亮了
在《小青蛙》的背景音樂下,學生在黑板上畫小青蛙的同時,潛意識中對音樂留下印痕,對音樂主題有個初步的印象,在接下來的故事和簡筆畫吸引學生去注意傾聽音樂,這是很好的體驗音樂的方式,學生從心里樂于接受。
4.音響創(chuàng)作
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可以用打擊樂器即興演奏,還可以加入聲勢、身邊的音源材料進行音響創(chuàng)作,如拍擊身體的不同部位,恰當使用身邊的音源材料自制打擊樂器,如報紙、桌子、鉛筆盒……給學生以更多的音樂實踐體驗的機會。
欣賞《小青蛙》一課,教師在復聽樂曲后為音樂主題加上簡筆畫,組成一幅“音畫,學生在接下來的音響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就可以看圖創(chuàng)作《快樂的小青蛙》。
在樂曲聲中,學生一邊參考著演奏圖譜,一邊憑著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用身邊的音源材料進行創(chuàng)編。新的音樂創(chuàng)作出來了,雖然音樂作品稚嫩,但這都是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并演奏的樂曲,學生樂在其中,收獲在其中。
四、幾點體會
1.體驗式音樂欣賞教學四部曲的學習方法,突出聆聽音樂這一主體,注重對學生審美情感的激發(fā),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學生逐漸學會細膩入微地體驗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并能大膽聯(lián)想和想象。
2.體驗式音樂欣賞教學四部曲的學習方法,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讓他們得到鍛煉,盡情抒發(fā)對音樂的感受,表現(xiàn)能力逐漸增強。
3. 體驗式音樂欣賞教學四部曲的學習方法,符合學生思維帶有形象性的特點,能使抽象的音樂畫面具體化,發(fā)揮學生視覺的直觀作用,有利于學生對抽象的音樂形象理解。
4.體驗式音樂欣賞教學四部曲的學習方法,更大程度上給了學生一個參與音樂的機會,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有快樂、也有滿足,這就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記憶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音樂多種形式地反復精聽、分析,大大加強了學生對音樂的記憶,對音樂的再表現(xiàn),促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得以發(fā)揮,給音樂增添新的藝術再現(xiàn),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總之,體驗式欣賞教學是音樂欣賞的一種重要手段,它能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能力,讓學生能時時保持對音樂的積極心態(tài)和愉悅體驗,讓音樂真正走進學生的心中成為心靈最美好的東西。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付道春.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王安國,郭聲健,蔡夢.走進課堂——音樂新課程案例與評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高文麗.教育故事智慧說[M].方志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