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從數學解題的幾個策略著手,提出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希望為相關教師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數學解題 小學數學 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8-0137-01
引言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教學有效性,這其實可以從數學解題方面著手,因為在數學解題過程中,教師教導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問題的靈活性及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yǎng)。
1.引導學生思考,突破思維障礙
小學數學中,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概念、公式及探究解決數學問題主要依賴學生的思維。因此突破小學生固有的思維障礙就成為數學教學中重點研究的課題[1]。為了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應在教學交給學生分析、歸納以及遷移的思維方法,這些思維方法對學生的解題水平提升有巨大幫助,進而幫助學生提升數學綜合能力。
要幫助學生總結典型的應用題及歸納總結應用題的類型,達到舉一反三的較效果,教師就可以通過精講一道題推廣至一類題。如小學數學中的“相遇”問題作為重點知識,教師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內容,可以通過精講“已知兩相對物體的速度與相遇時間求距離”這一題目,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的對“已知速度與距離,求相遇的時間”及“已知距離及相遇的時間,求兩物體速度”這兩種類型的數學問題也能掌握,突破學生傳統(tǒng)意義上的局限思維。
2.引導學生猜想,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
數學理論與概念很多來源于數學家的猜想,并且猜想還可以讓人在已知領域有所創(chuàng)新,在未知領域有所突破。小學生這一年齡段會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生理及心理素質會不斷提升,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就應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2]。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需要讓學生在不同類型的數學問題中找出問題的共性,然后從不同的角度去猜想、延伸與拓展,鍛煉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
例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就可以采取一題多問的方式來啟發(fā)學生進行聯(lián)想,提出一些激發(fā)學生靈活思維的問題。比如教學小學數學“分數”這一知識點后,教師就可以提出相應的聯(lián)想探究問題。如:一本故事書總共有180頁,小紅在第一天看了全書的1/5,第二天又看了全書的3/8,______?此時可以讓學生根據前面給出的條件,將應用題補充。這個訓練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并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進而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升。
3.引導學生嘗試,培養(yǎng)探索意識
嘗試指的是在遇到一個之前沒有遇到的問題時,可以通過猜一猜、估一估等方法,尋找問題的突破口,其中猜想與估算主要是將新問題同以往的解題方式相聯(lián)系,以獲得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嘗試新問題的解決往往是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策略,同時也是讓學生向更高層次進步的需求,學生在嘗試聯(lián)系過程中,通過不斷的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及探索意識得到培養(yǎng)。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加減乘除知識內容時,教學完簡單的除法運算,可以讓學生嘗試解決:192÷32×5+(127-14)=?這一組合數學問題,學生初次學習完加減乘除運算后,可能只能夠解決兩個不同符號的運算,而對組合式的運算則感覺比較吃力,然而教師如果指導學生嘗試進行該問題的解答,這對幫助學生掌握加減乘除的深刻內涵以及探索意識的提升有重要意義。
4.引導學生分析,培養(yǎng)解答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問題分析并且培養(yǎng)學生的解答能力,教師就應讓學生嘗試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并且主動進行知識探索。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調動全體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合作討論過程逐漸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教學小學數學“角度度量”這一內容,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下問題:(1)什么是角?(2)角由什么構成?(3)怎樣感知角的大???這樣在學生小組討論中,就能夠逐漸將思維引導至角的度量內容上,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解答能力。
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從解題入手進行小學數學教學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重要意義,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激發(fā)學生數學意識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積極尋求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進而達到提升小學生數學綜合素養(yǎng)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方艷霞.例談小學數學“具體化”解題策略的指導[J].基礎教育研究,2015(10):57-58.
[2]劉英.試論小學數學高段應用題的解題步驟指導[J].中國校外教育,2013,8(32):196.
作者簡介:
羅鳳蓮(1985年-),女,四川儀隴人,本科,小學數學一級,從事小學數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