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武升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是為了不需要教”。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這兩句話,強調了語文教材的例子的作用,同時強調了語文教材所要實現(xiàn)的最終目的和功能——不需要教。那么怎樣才能使語文教材的這些例子為實現(xiàn)“不需要教”的目的服務呢?關鍵是如何使用教材例子的問題。其中舉一反三和舉三反一是巧用教材為例子的好方法。
舉一反三,對于教師來說,就是指教師通過教材中一個例子的教學,能使學生聞一知十,觸類旁通;對于學生來說,以一個例子或一個知識點作為基點,通過這一基點尋找出更多的思路或解題方案,從而求得更多的結果或答案,獲得更多的知識。在語文教學上,舉一反三的教法常采用圍繞某個問題,探索多種不同思路或答案。例如在教學《琵琶行》一文時,琵琶女彈完一曲,接著是“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一句,對其理解就可以通過多層次的引導,從而尋求答案:照應上,與開頭的“夜”“船”“月”相呼應,結構上完整無缺;行文上,在寫彈琵琶與琵琶女自述之間蕩開一筆寫環(huán)境,層次分明;描寫上,烘托出悲涼的氛圍,從而襯托出琵琶女技藝高超。
舉三反一,對于教師來說,即教師教學了一個單元、幾篇同體裁的文章或是一些相似例子等,從中為學生概括出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對于學生來說,通過對多個例子的學習理解后,異中求同,并探索出帶有普遍性和規(guī)律性的東西,從中得到整體性的統(tǒng)一認識,并發(fā)現(xiàn)新的真諦。
在語文教學中,舉一反三和舉三反一都能發(fā)揮其啟發(fā)式作用,都能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但是,它們在思維上又有各自的特點。在研究對象上,舉一反三立足于單個掌握,舉三反一則著眼于整體認識;在思維方法上,舉一反三主要采用發(fā)散思維、聯(lián)想思維、求異思維等,舉三反一主要采用集中思維、求同思維、歸納思維等;在推演過程中,舉一反三是由個別到個別,由特殊到特殊,舉三反一是由個別到普遍,由特殊到一般;在思維方向上,舉一反三是輻射性,由一個“點”推及多方,舉三反一是聚斂性,由眾多的“路”歸向一點。由此可見,舉一反三雖妙,但也有其不足之處;舉三反一雖好,也有其不足之處。單獨使用其中一種總比不上綜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我常對其進行綜合的運用。
譬如,在三步比較教學法中,就可以綜合運用舉一反三和舉三反一。三步比較教學法是一種把比較教學法細分為導異比較、求同比較、歸納比較三個步驟的系統(tǒng)教學法。首先是導異比較,教師引導學生將看來沒有多大差別的知識或課文,從其特殊方面進行比較,從而導出它們的不同之處,這是屬于舉一反三。如在教張養(yǎng)浩《山坡羊·潼關懷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復習杜甫《春望》,體現(xiàn)二者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相同主題中分析二文在語言、結構等方面的不同。其次是求同比較,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尋異比較之后,又引導學生從其共同性方面進行比較,從而求出它們的相同之處,這是屬于舉三反一。在教學《孔乙己》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文章主題內容的理解,我列舉了《范進中舉》一文,并引導學生:范進在三餐都成問題的情況下為什么要參加鄉(xiāng)試呢?多數(shù)學生能立即想到這是因為范進熱衷科舉,是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于是在比較中學生也明白,造成孔乙己悲慘命運的主要原因也在于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但其中一個原因也正如《范進中舉》一文所體現(xiàn)的一樣,是科舉制度對孔乙己的殘害,兩文都表達了作者對科舉制度的批評。最后是歸納比較,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比較,概括出它們的相同之處,這是對尋異比較和求同比較的綜合利用,是舉一反三和舉三反一的有機結合,在比較過程中思維形式是雙向的,思維的結果帶有整體性和概括性。這種教法,讓學生的分散思維和集中思維得到鍛煉,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較大的培養(yǎng)作用。
可見,舉一反三和舉三反一綜合使用的好處和特點。在綜合運用時,往往是先舉一反三,多向考慮,然后再舉三反一,歸納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這樣能讓學生的認識迅速上升,有利于消除語文教學中的“滿堂灌”,消除教學的盲目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有利于科學地以課本為例,實現(xiàn)“不需要教”的最終目的。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