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璐 張文玲
[摘要]對初中生進行法制教育,已成為新課改背景下的重要內(nèi)容。有效組建法律興趣小組,讓學生在課上懂得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識,可以使學生知法、懂法、守法,適時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quán)益 。
[關(guān)鍵詞]初中法律興趣小組;法制教育;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22006401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睘榱思ぐl(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吉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組建了很多興趣小組,其中就有法律興趣小組。對初一學生開展法制教育,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無論是對于學生自身的發(fā)展還是國家的法治建設(sh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既然是“興趣小組”,就要突出課程的“趣味性”。因此,筆者對課堂教學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設(shè)計。
1.引入時事新聞,引導(dǎo)學生對新聞進行評價。學生在對新聞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政治思維,拓展了思維的寬度,能更加全面客觀地考慮問題。如筆者在2017年3月17日興趣小組那節(jié)課上,由于恰逢剛過國際消費者權(quán)益日,于是筆者將那節(jié)課的主題定為“打‘假還需動‘真格”,結(jié)合“3·15晚會”曝光的日本核輻射區(qū)食品大批量進入中國市場、飼料行業(yè)非法添加喹乙醇、耐克zoom air氣墊鞋沒有氣墊等事例講解消費者的權(quán)利,同時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思考身邊侵犯消費者權(quán)益的事例,使學生增強消費者維權(quán)意識。再如在講解有關(guān)民法的內(nèi)容時,恰逢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此法將于2017年10月1日起實施。學生得知此消息后非常興奮,筆者隨即讓學生回去查閱了民法總則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并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幻燈片進行展示和分享。接著,筆者向?qū)W生介紹從民法通則到民法總則,有哪些新的亮點,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使學生明白,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國的法律也與時俱進,進行了一些修正和調(diào)整。隨著資源的日益枯竭、環(huán)境的日益污染,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越來越成為人類發(fā)展的重要議題。因此,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的“綠色”原則成為民法總則的基本原則。通過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設(shè)置,學生由被動地學,變?yōu)橹鲃拥厝ヌ骄?,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設(shè)置道德兩難問題,開展辯論會。通過道德兩難問題的設(shè)置,使學生在問題中思考,在思考中批判,在批判中增強法治觀念。如筆者在上課時給學生舉了“海茲因竊錢救妻”的事例,讓學生對海茲因的行為進行評價,隨后展開“德治和法治哪個更有效”的主題辯論賽。在講解時,筆者給學生設(shè)置了這樣的道德兩難情境來進行小組討論:“某人偷了一輛自行車想要低價出售,而你正好需要一輛自行車,你會不會購買這輛車?”隨后筆者再對學生說:“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guī)定,對明知是贓物而購買的,處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警告?!睂χ伟补芾硖幜P條例進行講解,就會使學生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有好奇心。筆者還列舉了生活中的海茲因,即山東聊城的于歡:在11名討債人長時間對自己及母親極端凌辱的情況下,于歡拿起水果刀亂刺,致一人因失血過多而死亡。2017年2月,山東聊城中院一審以故意傷害罪判處于歡無期徒刑。讓學生討論:如果你是于歡,在當時的情況下,你會怎么做?在討論中,學生明確“法不可違”,不能違法,更不能犯罪。
3.開展模擬法庭,使學生了解我國的審判制度。在開展模擬法庭前,筆者購買了模擬法庭用的法槌、服裝等道具,以增強學生參與模擬法庭的積極性。參考吉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模擬法庭的流程和形式,筆者開展了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的模擬法庭,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考慮到興趣小組的課僅有45分鐘,所以筆者把課堂的環(huán)節(jié)精簡了些,通過法庭調(diào)查、法庭辯論、被告人最后陳述、評議和審判等幾個環(huán)節(jié)來對學生進行法制宣傳教育。通過體驗式教學,學生深知“法不可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強了學生對法的敬畏。
4.表演情景劇,使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感受法律無時無刻不在保障著我們的生活。如在講“拒絕校園欺凌”時,筆者讓一位學生扮演被欺凌者,另一位學生扮演欺凌者,同時,注意此項課堂活動的安全性。通過角色表演和小組討論,學生深刻了解了校園欺凌給學生、家人、學校及社會等帶來的多方面危害。
早在先秦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孔子就曾指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狈膳d趣小組的組建,應(yīng)將法制教育與品德教育結(jié)合起來,雙重感化,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此過程雖任重道遠,但筆者愿不斷探索,不斷鉆研。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
(責任編輯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