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歡歡
遇到一名“特殊生”,對于一個班主任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拿到班級名單,很快引起我注意的是班級的第二名——慕雨寒(化名)。見到本人,他給我的印象是身材高大,目光中透露著些許驕傲。軍訓期間,他堅持做著每一個動作的認真態(tài)度讓我覺得我撿到了一個“寶貝”。
確實,他真的是個寶貝。一個讓我仿佛用盡功力都無法引導好的寶貝。
開學伊始,我對慕雨寒充滿希望。但是,在班干部競選過程中,他沒有報名,似乎并不熱心班級事務。班干部反映他個人紀律衛(wèi)生很差,當時我很淡定。心想,他應該是大行不顧細謹,一心撲在學習上的學生。課后的一次偶然機會,我笑著問他,“慕雨寒,中段考能沖進前50嗎?”他肯定地點點頭。
中段考,卻來了一個晴天霹靂。慕雨寒的成績斷崖式下跌,理化生嚴重偏科。
事不宜遲,我馬上著手他的思想引導工作。在和他溝通的過程中,當聊到成績問題時,他的反應很快,連連道歉,表示自己會努力學習;當聊到偏科問題時,他立馬表示自己不擅長理化生,并很快用家長也知道并支持,高二分班不選理科之類的話來解釋;聊到紀律衛(wèi)生問題時,他馬上表示自己已認識到錯誤,保證一定改正。
看似順利的談話,讓我明顯感到這個學生“反偵察能力”很強,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應對教師談話的套路。其心理活動為:我承認錯誤并表示改正,老師你能拿我怎么樣?再進行更深一層的剖析,在他的心里,班主任和學生的關系是敵對的。
針對這種情況,我決定首先嘗試和他建立情感聯(lián)結,“贏得”信任。如何“贏得”?我嘗試了“共情”策略。以下是我們的一次聊天記錄:
老師:老師知道你現(xiàn)在很苦惱,成績不理想。(同理心)那你有沒有想到辦法提高成績?(啟發(fā)式問題)
慕雨寒:老師,我是很苦惱,提高成績的辦法無非是提高理化生的成績。但是這對于我來講根本不可能。這是一個死結。
老師:哦,這樣?。。ǚ瓷涫絻A聽,停頓幾秒)
慕雨寒:是,所以……(慕雨寒聳肩表示無奈)
老師:我能理解,我上高中的時候,歷史也是學不好,仿佛也是一個死結。不過我還是堅持學著,這也是對我意志力的考驗。你可不可以嘗試把學這幾門課程當做對自己意志力的挑戰(zhàn)呢?來挑戰(zhàn)一下不可能?(進一步同理心,并提出建議)
……
之后我們相談甚歡。仿佛我“贏得”了慕雨寒。然而事實是這樣的:慕雨寒每每表示自己已經(jīng)很努力了,科任老師卻每每露出無奈的表情,班委也每每表示慕雨寒依然我行我素。
這一切證明:我的“共情”策略失敗了!仔細分析,我發(fā)現(xiàn),慕雨寒已經(jīng)對這種“共情”策略“免疫”。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思想已經(jīng)相當成熟,是“場獨立性”人格。這種人格的學生,引導難度很大,我決定采用“影響”策略進行二輪引導。
慕雨寒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文學的狂熱。作為語文老師,我把這個作為突破點,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師生同讀一本書,共同交流探討。這個很對慕雨寒的脾氣。我們一起讀了余華的《活著》、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等。當慕雨寒在糾結“福貴”為什么那么慘?余華怎么能把死寫得那么云淡風輕時,我告訴他這就是余華的偉大之處,他給我們展示了我們這個民族特殊的生存智慧;當慕雨寒在欣賞基督山伯爵的那份快意恩仇時,我給了他另一個思路:可否比較閱讀一下網(wǎng)絡小說《瑯琊榜》;當慕雨寒在大談外表丑陋、內心崇高的卡西莫多時,我建議他看看電影《美女與野獸》……在這過程中,我還帶著他參加了我區(qū)的作文大賽、經(jīng)典名著閱讀大賽、辯論賽等。在整個培訓和參賽的過程中,慕雨寒表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直到現(xiàn)在我還清楚地記得為了準備自己并不擅長的辯論賽時,慕雨寒在早讀期間自問自答地訓練的認真模樣。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他獲得了南沙區(qū)經(jīng)典名著閱讀大賽的一等獎、廣州市經(jīng)典名著閱讀大賽的二等獎;由他作為辯手的辯論隊獲得了南沙區(qū)辯論賽一等獎、廣州市辯論賽三等獎。
高一很快過去了,由于他的偏科嚴重,最終成績也不是很理想。但讓我覺得安慰的是,他獲得了自信。高一假期,在網(wǎng)上聊天,他講,高二分班,他會努力學習,不負恩師。并寫了下面一段文字給我:
原以白話文全篇,然實羞于啟齒,只好賣弄粗淺文墨,師莫怪。
可嘆,白衣蒼狗。但綠樹蒼翠,已忘遇期。憶當年,入學時,不自信,嘗自卑,以放妄之姿,掩蓋年輕而又敏感的自尊心。所幸為師所查,得知遇,于是循遵指引,恒力而微露鋒芒,磨礪心志,終使得自尊自愛自信,可堪再造。
然當年如父如友之教誨,潛心厚力之引導,于后來喚我自強之心力有不可缺之造化。怎說好?難嘆難嘆!不再謝,只祈愿力,祝恩師乘水御風路無坎,青杏紅桃福似春。
歲月如梭,高二很快過去了。事實證明,他做到了。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他考了年級第12名,給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雖然,高二我已不是他的班主任。
2016年7月的一天,網(wǎng)上碰到,相談甚歡。幾天后,收到慕雨寒的一封感謝信:
叩首三拜三謝師。不才豎儒在此過。
一謝師悉心厚栽。某不才,卻得相識所用,遂得盡能,有所為,不至于光陰荒度。
二謝師誨以為人知道,非如此,難能自我自信,難能有所敬仰,難能循道行事。
三謝師不忍棄。當日自甘墮落,難再重拾,但師終不棄且孜孜不倦,厚德栽人,悔愚鈍無性。
雖時過境遷白云蒼狗,但余終不能忘懷當日之師恩。謝師予余以至真,誨余以善德、明信,縱有青天之志,無此二者,真如鵬鳥折翼。
謝師,謝栽培,謝昔日贈我雙屐,得以一攀青云梯。
青云蔽山山仍在,茶涼客遠待還來。
祝:工作順利,身體健康,家庭美滿。
時七月十八日夜
典雅而有才氣的句子,讓我又回到了“師生共讀”的那段日子,而字里行間的感恩與真誠,也讓我獲得了一種教育意義上的自豪感。其實有時候,教育的時機無處不在,目光敏銳的教師能夠捕捉到教育的契機,對學生進行及時而恰當?shù)慕逃?;而缺乏教育智慧的教師,面對這些“特殊”的學生,不是感慨學生不可救藥,就是束手無策,望洋興嘆。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辈徽撌菗u動、推動,還是喚醒,都不是簡單的動作,而是包含著教育意識與教育智慧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