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 要 威信是指教育者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譽。新媒體時代,對于教育者而言,良好的威信對其順利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為重要,不僅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而且有助于增強教育者的可信度。
關鍵詞 教育者威信 新媒體時代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1提高教育者的新媒體素養(yǎng)
教育者的新媒體素養(yǎng),是指為適應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教育者應當具備相應的新媒體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具體包括對新媒體技術及新媒體信息的認知能力、批判能力、使用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當前多數教育者雖然經常接觸新媒體技術,對新媒體的重要性也有充分認識,但是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意識不強,對新媒體信息的分析判斷解讀能力不強,缺乏對教育者開展相應的新媒體素養(yǎng)教育培訓等。因此,必須最大限度提高教育者的新媒體素養(yǎng),提升官兵的媒介素養(yǎng)和信息化水平,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提高教育者的新媒體素養(yǎng),一要加強新媒體素養(yǎng)教育。將新媒體素養(yǎng)教育統一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之中,作為日常學習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重點是普及新媒體相關基礎知識,使教育者了解新媒體技術平臺和新媒體信息的傳播特點,學習創(chuàng)造和傳播新媒體信息的技巧,提高對新媒體信息的認知、批判和利用能力。二要加強不同單位的交流合作,拓寬培養(yǎng)渠道。一方面利用高校和新聞傳播專業(yè)機構的教育資源,積極開展合作培訓,鍛造一支媒介素養(yǎng)過硬的專業(yè)人才隊伍。另一方面,可以邀請新聞傳播界的學者和資深媒體工作者開設講座,加強合作交流,優(yōu)化信息傳播氛圍。三要加強新媒體的實踐運用。教育者要主動學習信息網絡知識,熟練操作使用各種新媒體技術手段,善于將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提高自身的新媒體素養(yǎng)。如利用網絡開展思想調查,進行網上授課和網上討論,利用微信、微博平臺搞好正面宣傳教育等。
2增強教育者的人格魅力
所謂人格魅力是指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強大吸引力和感召力。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是一種非權力影響力,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通過輿論傳播,行為感染,使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產生敬佩、信服和親切感,從而使受教育者在心理和行為上受到影響、感染和效仿,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巨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教育者良好的人格魅力不僅有效彌補了政治理論的抽象性,為受教育者提供了鮮活的學習榜樣,而且增強了政治教育的信度和說服力,更加便于他們理解和接受。教育者的人格影響力越大,就越能得到官兵的信任和認可,從而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能調動官兵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官兵“親其師”而“信其道”。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啟功先生為北師大題寫的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有力詮釋了做人與做學問、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成為該校師生始終孜孜追求、不斷踐行的人生信條。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增強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一是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對教育者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水平。既要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理論知識,掌握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技能,又要廣泛涉獵其他相關知識,擴充知識范圍,尤其是要提高教育者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掌握強大的理論武器。同時要學會利用新媒體手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身的新媒體素養(yǎng)。二是要當好表率,不斷提高人格感召力。教育者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率先垂范,用自身對理論的好學、學深、學透達到對理論的真懂、真信、真用,以強大的人格感召受教育者,帶動他們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和踐行。三是要真誠互信,建立教育主體之間良好的信任關系。針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育主體之間信任關系缺失的實際,作為教育者就是要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受教育者,真正融入他們之中,真心關愛和真情關懷,充分欣賞他們的優(yōu)點長處,摒棄相互之間的隔閡和矛盾。作為受教育者要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和主動參與教育活動,經常換位思考,充分信任和理解教育者。
3掌握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作為新媒體平臺上交流使用的語言媒介,網絡話語以其幽默詼諧、形象生動、貼近現實、新鮮時髦的特點引起了受教育者的巨大興趣和熱烈追捧,很多廣為流傳使用的口頭語。而與此同時,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政治性、規(guī)范性和理論性與網絡話語的多樣化、娛樂性和隨意性之間的激烈碰撞,使得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交流溝通不暢,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說服力下降,教育者的話語權威和信息優(yōu)勢不復存在,嚴重影響著教育的實效性。因此,教育者必須掌握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
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者運用新媒體技術,以跨界思維為邏輯起點,通過多形式、多模態(tài)的信息傳播而展開的溝通活動,包括說話人、受話人、文本溝通語境等要素,以達到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言語符號系統。牢牢掌握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首先教育者應當樹立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的教育理念。要充分認清新媒體時代的特點,更新思想觀念,摒棄權威主導意識,尊重受教育者的話語權,與官兵平等真誠溝通。另外,要密切關注網絡世界的發(fā)展變化趨勢,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其次,教育者要主動適應網絡時代的要求,學習和借鑒積極向上、健康有益且符合青年思想行為特點的網絡話語,不斷健全和豐富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教育者要當好輿論引導員,引導受教育者正確看待網上負面信息。最后,教育者要在平時的教育中熟練運用網絡話語,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晦澀難懂的教育內容形象化、通俗化和生活化,消除教育主體之間的溝通障礙。
參考文獻
[1] 馮旭穎,馮紅.關于我國教育者人格魅力的思考[J].科協論壇,2012(2):135.
[2] 季海菊.話語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要求[J].學海,2013(6):207-211.
[3] 朱冬梅.試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的創(chuàng)新[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3(12):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