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勝
摘要:任何一種語言的表達都不能脫離語境而獨立存在,語言的學習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上,而語言作為一種信息傳遞工具,是離不開生活的,我們生活的空間,就是我們熟知的環(huán)境,語言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發(fā)揮著它不可或缺的作用。小學語文的學習更加離不開生動的語言環(huán)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境創(chuàng)設;教學探索
現在小學語文教學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比如有一些小學生不能夠在現實語境中,很流暢地跟別人進行交流和溝通。究其原因就是現在小學教育忽視了對語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不能夠培養(yǎng)足夠的對語言的認知能力和對語言文化的理解能力,導致學生脫離語境學習,自然溝通能力不能夠滿足現實生活情境中與人流暢交流的要求。為改變這一現狀,本文就語境創(chuàng)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設身處地,感受語境
隨著學生語文學習的不斷深入,由文及圖的語境還原已經很難適應學習的需要。學生理解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表現在對言外之意、言之深意的感受與把握上。從詞義系統(tǒng)上看待這一問題即是不僅把握言語的靜態(tài)的原始表層義,而且把握言語的動態(tài)語用義、隱含深層義。學生在中年級會接觸許多寫人、記事的文章,這些文章中有不少對人物神態(tài)、動態(tài)、語言的描述,而在這些可觀察可感的描述性語言背后是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為了準確反映出人物的內心世界,作者在選擇描述性語言時精確、妥貼,具有“唯一性”。閱讀教學既要讓學生透過描述性語言,理解文章內容,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內心世界,又要反觀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準備描述的。在這里,設身處地感受語境的策略可以發(fā)揮其作用。
例如,中年級課文《灰雀》,它講述了列寧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文中大部分內容是列寧與小男孩的對話,及對話時神態(tài)、語氣的描述。如何讓學生體會列寧對小男孩的愛,以及小男孩心理上的變化?我設計了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談感受、提問題”的訓練,引導學生一邊讀人物的對話,一邊思考“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以及“人物心里正想著什么”等問題。做法是,學生讀一句人物的話語,就說一說要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和人物心理想著什么。在對話的前一段,作者對人物的神態(tài)、語氣描述不多,學生憑借問號、省略號進行思考、推想。一直到“‘一定會飛回來!男孩肯定地說”一句時,有學生提出疑問:“小男孩開始不敢講,現在怎么又會肯定地說呢?”我先讓學生說說“肯定”一詞的意思。學生結合上下文很快說出“肯定”的表層義即是“一定”的意思,也就是小男孩說灰雀一定會回來的。然后,我讓學生想想,如果你是那個小男孩,在和列寧進行交談后,你會想些什么。有前面對人物談話語氣和心理活動的思考,學生很快進入角色,設身處地體會小男孩此時的心境。學生說:“小男孩肯定地說,有兩點原因。第一,小男孩覺得列寧太喜歡灰雀了,他想安慰一下列寧,讓列寧不要難過。第二,小男孩知道列寧已經知道是自己捉走了麻雀,他不想再說謊了,決心做個誠實的孩子?!边@是學生設身處地地體會小男孩的心境,也是在感受運用“肯定”一詞的語境。接著,反觀“肯定”時,學生不僅理解了其深層義,而且感受到通過這個詞反映小男孩心境的準確性。
二、觸摸詞語背后的內蘊智慧,觸發(fā)語境
1、語境朗讀,清晰感知和深刻理解詞語意義。在詞語教學中加入語境朗讀,能讓學生對詞語的含義產生更深刻的理解與記憶。以語境場的方式朗讀時,學生透過表面的語言文字,腦中閃現其情境,進入特定的情感世界,繼而用有聲語言表達出來,在頭腦中再現它那難以言傳的美妙意境,能夠加深對詞語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體驗的升華中形成和發(fā)展語言。如教學《草原》一文中作者描寫小丘的幾個詞語:“渲染、勾勒、翠色欲流、流入云際”時,我借助多媒體,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賞讀課文,想象畫面,在反復涵泳中體會著那詞句描繪的優(yōu)美而深邃的意境,想象著草原迷人的景色,自然準確地發(fā)現和深切感受詞語所蘊涵的豐富內涵。
2、詞文融通,加深對詞語和文意的深刻理解。學生對詞語的詮釋、判別和鑒賞都離不開“文本”這一學習詞義的“語境”。因此,教學中尋找詞語與文本、詞語與詞語之間的聯系,以凝聚于文本的靈魂去激活詞語,讓學生感受到詞語和文本之間的融通關系,從而加深對詞語和文意的深刻理解,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中建構精神家園。
3、比較推敲,還原詞語豐富內涵和靈動精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詞語雖然含義并不深奧,卻用得準確、傳神。教學時,教師可指導抓住重點詞語,進行比較、辨析,讓學生在推敲與錘煉中還原詞語豐富內涵和靈動精神,從而增強語感,意會詞義,體會作者用詞之精妙,賦予了詞語教學強烈的、深刻的、高妙的生命活力。如“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一句,讓學生琢磨這里的“出”字能否換成“冒、爬、伸、攀”等字。在討論中,有些學生認為可以換,因為這樣比較直觀;有些學生認為不能換,因為“出”字表現了紅杏沖破圍墻,溢出園外的蓬蓬勃勃、關鎖不住的生命力,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寫出了一片春意盎然??這樣,學生在推敲與錘煉中領略了語義,真切體會了“出”字所賦予“紅杏”的生命力,與詩人熱愛大自然之情自然而然地融為了一體。
4、鏈接生活,沉入詞語鮮活生動的情感世界。生活是解讀語言內涵的鑰匙,是體驗語言情感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把對詞語的理解、體驗、感悟的過程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讓他們在生活的體驗中,在自然的生成中,悟出詞語的深刻內涵,從而進入詞語鮮活的情感世界,去觸摸作者情感的脈搏,感受作者情思的琴弦。
為提高小學生的能夠順利的進行語文交際溝通,要求學生要積極的參與到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體會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并強化語境教學方式的運用,教師要因材施教的針對小學生的接收認知能力,設定不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和語文水平,讓學生在與人交流中能準確的掌握語文語言知識。
參考文獻
[1] 梁榮佳.淺談基于語境理論的小學語文詞語教學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1,01(1):9-10.
[2] 胡冰林.語境創(chuàng)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2,1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