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博遠
那次生病,有點嚴重。
那是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的下嘴唇內側長了一顆小“痘痘”,白色,硬硬的,不痛不癢。剛開始沒注意,也就沒和母親說,可一個星期后,這顆“痘痘”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又長大了一些,我這才和母親道出實情,母親連忙放下手中的活,領著我到了醫(yī)院。
醫(yī)生檢查、詢問完畢,我便走到一旁默默地玩起了手機,實則是偷聽母親和醫(yī)生的對話。不聽不要緊,一聽嚇一跳!原來,這不是一般的“痘痘”,而是囊腫,它的醫(yī)學名稱我已記不清了,只記得是一種惡性囊腫,它出現(xiàn)的原因,是因為我經常不吃蔬菜、水果,且喜食肉類食品。而要消除它,僅依靠吃藥是不夠的,還需要做一個小手術。當聽到要做手術時,我的臉瞬間發(fā)涼,不過正在討論的母親和醫(yī)生并未察覺到我的變化,依然繼續(xù)著關于手術內容的探討。
從醫(yī)院出來后,我的心情就不太好。微風吹拂著道旁的柳樹,枝條在空中搖曳,天空中,一大片白云飄過,太陽時隱時現(xiàn)……可我全然沒了駐足欣賞的興致,心中一直念叨著做手術,恐懼在心里作祟。用母親的話說,就是魔怔了。
第二天,我又被領到了醫(yī)院里,不過,這次是直接上了手術臺。刺鼻的消毒水味,旁邊桌上還放著一副刀具,燈光打在刀具上,反射出一道寒光,讓我不寒而栗。躺在躺椅上,我看向天花板,余光瞟見醫(yī)生手拿一支消毒針管,向我走來,來到我身邊后,抽取了一管麻藥,揪開我的嘴唇,隨后,一根針就扎進我的肉里。我發(fā)出一聲痛吼,雙手重重地拍在躺椅上。隨后,開始注射第二針。不知道是不是第一劑麻藥發(fā)揮了作用,第二次感覺沒有第一次疼。于是,醫(yī)生開始在我的嘴里動刀,先是用鋒利的手術刀割開囊腫旁的肉,接著用鑷子把傷口挑開,然后夾出一些有害物質,雖然看不到嘴里的具體情況,但我從母親的皺眉中猜想那場面一定相當殘忍。不知道是不是麻藥勁兒太大了,我竟在手術過程中睡著了……
醒來后,手術已經結束了,我舔了舔下嘴唇,感受到一股血腥味,觸到一根根縫合傷口的線,嘴唇麻麻的,應該是麻藥的后遺癥,沒有多大的知覺。
這次生病做手術,讓我意識到,病之根,源于自己平時的放縱和不注意。如果連身體都管不好,談何成功?如果百病纏身,還如何保證能堅持到成功的到來?
點評
一顆不起眼的小“痘痘”,卻讓“我”經歷了一場揪心的手術,那份恐懼不言而喻。尤其是做手術的過程,小作者觀察仔細,感受深刻,醫(yī)生的一舉一動都描寫得逼真細致,一步步將自己當時的恐懼心理推向了高潮。作文最后,小作者由生病原因聯(lián)想到健康的身體與成功的關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今社會很多人都會忽視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