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卓文
【摘 要】草葉紋鏡是漢代主要流行的銅鏡種類之一,其銘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文通過出土實物和傳世拓本研究漢代草葉紋鏡的銘文內(nèi)容,將草葉紋鏡銘文分為相思類和“日有熹”類兩類。并通過銘文的書體由小篆到繆篆的變化,探討了中國漢字作為方塊字的演變。最后根據(jù)銘文內(nèi)容的變化,分析了西漢草葉紋鏡背后社會生活的變化、文化思想的變遷和漢代人們的精神追求。
【關鍵詞】西漢 草葉紋鏡 銘文 書體
銅鏡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載體。“以銅為鏡,可正衣冠”,銅鏡也是古人重要的生活用具。中國境內(nèi)最早的銅鏡發(fā)現(xiàn)于青海貴南尕馬臺墓葬,是一面七角紋鏡,屬于齊家文化時期。以后歷代皆有鑄造和使用,一直到清代晚期,西洋傳入的玻璃鏡取代了銅鏡,銅鏡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高峰,銅鏡的紋飾題材比前期更加豐富,草葉紋、銘文、車馬畫像、四神形象等被廣泛運用于銅鏡背面。同時鑄造工藝日趨成熟,銅、錫和鉛的比例更加合理,比之前更加精美。漢代銅鏡是戰(zhàn)國銅鏡的繼承和發(fā)展,有草葉紋鏡、星云紋鏡、蟠螭紋鏡、蟠虺紋鏡、云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guī)矩鏡、重列式神獸鏡、變形四葉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神獸鏡、龍虎紋鏡、日光連弧鏡、四乳神鏡、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銅鏡。
草葉紋鏡是西漢早中期主要流行的一個鏡種,在整個西漢銅鏡史上占有較高的研究地位。漢文帝時期為草葉紋鏡出現(xiàn)的大致時期,銅鏡自身大小有一定的規(guī)律,紋飾規(guī)整華美,形式也十分豐富,流行時間較長,直到西漢晚期,草葉紋鏡的數(shù)量才逐漸減少。
草葉紋鏡的形制紋飾有如下標準:圓形鈕、四葉紋鈕座較常見,也有弦鈕(如三弦鈕或者二弦鈕)或伏螭鈕,也有無鈕座者。一般大方格銘文帶會圍繞在銅鏡的鈕或鈕座外,有的只圍繞一圈方格,而沒有銘文。如出現(xiàn)銘文,多會按照字數(shù)的數(shù)目均勻地鑄刻在方格的四條邊上。方格外側(cè)鑄有草葉紋圖案。部分草葉紋鏡中連弧紋緣均為向內(nèi)伸展,最常見的連弧紋為十六連弧紋。
草葉紋鏡中多有銘文,內(nèi)容豐富,通過對銘文的研究,包括書體、內(nèi)容等方面,可以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思想。根據(jù)草葉紋鏡的銘文內(nèi)容,草葉紋鏡的銘文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相思語,所占比重較大,在相思類銘文中又有不同的思想類型;第二類為“日有熹”類。
相思類銘文是漢代早期就開始流行的銘文種類,也是漢代較為常見的銅鏡銘文。因為銅鏡多為女性使用,所以銘文內(nèi)容多與相思有關。具體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男女之情,另一種是以相思之情來反映當時的勞役之苦。常見的有兩類:第一類為“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這類銅鏡比較常見。第二類為:“君行卒,予志悲,久不見,侍前□?!鳖愃频倪€有:“秋風起,予志悲,久不見,侍前□?!薄熬貌灰?,侍前希,君行卒,予志悲?!薄暗缆愤h,侍前希,昔同起,予志悲。”用以表達行思念之情。也有不常見的,如“愁思悲,愿君忠,君不說相思愿勿絕”,這類銘文極為罕見。還有“道路遼遠,中有關梁,鑒不隱請,修毋相忘”,推測是西漢中晚期所鑄。此類銘文內(nèi)容所代表的詩歌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東漢時期的《古詩十九首》。
從出土實物和傳世拓本上看,西漢中期開始流行的“日有熹”類銘文,以三言為主體,銘文內(nèi)容包括“日有熹,宜酒食,長貴富,樂毋事”“日有熹,宜酒食,長貴富,愿相思,久毋見忘”“日有熹,幸耿閬,照仙鏡,貴富昌,宜君卿,樂未央,毋相忘,久而長”之類的語詞。隨著時代的變遷,“日有熹”銘文出現(xiàn)變體,變?yōu)榱恕靶夜㈤?,照仙鏡”之類的銘文,但依然是以三言為主體,內(nèi)容變成了表達宴飲、相思、長生等主題,表達內(nèi)容比較豐富。除“日有熹”類鏡銘之外,還有一些其他類吉語類銘文,同樣來傳達漢代人民生活中的吉祥祝福等。
結(jié)合漢代的文獻來看,這些鏡銘來自于西漢歌詩及雜賦,大部分都為群體創(chuàng)作,有些定型為一個范本,也有些分化為各種變體。同時這些鏡銘也作為通俗文學作品代表,與兩漢詩歌互相影響。
從書體上看,西漢草葉紋鏡中的銘文形式出現(xiàn)了很大的變化。它由銅鏡銘文書體演化成筆畫方折、更易于辨識的“繆篆”[1],鏡面紋飾主體更是首次由文字來作為主要因素,這是一個大的變化。徐無聞先生所著的《甲金篆隸大字典》序言曾說,“從戰(zhàn)國晚期到西漢中期的部分由篆變隸,是古代漢字演變到現(xiàn)代漢字的關鍵?!辈萑~紋鏡銘文的書體變化發(fā)生在西漢中期,正體現(xiàn)了這一文字上的變革。西漢時期與東漢時期相比,尚追求質(zhì)樸為主,不似東漢時期的浮夸華美。將東漢銅鏡與西漢銅鏡的圖案和銘文進行對比觀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西漢草葉銘文鏡規(guī)整古樸,精美而不失大方,無論鑄造、工藝、布局、紋飾均具大家風范,可謂是西漢質(zhì)樸求實之風的代表作品[2]。
同時,漢代銅鏡的銘文在用詞與文筆上也富有特點。在字體方面,小篆、漢篆、繆篆、隸書等多種字體形式并存。銅鏡雖發(fā)展歷史較為悠久,但帶有銘文的銅鏡卻主要集中在兩漢時期。這一時期的銅鏡銘文十分豐富,文字數(shù)量從一到幾百皆有出現(xiàn)。特別要注意的是部分漢代草葉紋鏡在鈕座之外有鏡銘方框,包括四字、八字、十二字、十六字四種。一般以八字居多,十二字較少,四字和十六字更為稀少。
這些鏡銘流行于當時的社會之中,也映射出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如吉祥語中許多關于祝愿高官厚祿的銘文,這大致是與當時的軍吏關系、爵位升遷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根據(jù)史書中記載,漢高祖時期先后頒布詔令,其內(nèi)容都提到有關于歸還舊地主的爵位與田宅、軍吏授爵制度。受這些詔令的影響以及朝廷需要更多的人進入官僚機構,大量的地主也試圖進入政權機構。這種現(xiàn)象反映在社會生活中,使得銅鏡上的銘文受到了相應的影響。
從表1中可以推出,多字銘文的草葉紋鏡,其銘文書體皆以繆篆為主,少量為小篆或是小篆向繆篆過渡的變體。由文字內(nèi)容所集中反映的歷史語言來看,大部分草葉紋鏡的銘文中除了一般的求福、祈禱平安祥和的內(nèi)容外,有幾個較多出現(xiàn)的詞義體現(xiàn)了兩千年前漢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叭沼徐?,宜酒食”,“酒食”一詞所用則表明,在西漢酒似乎比餐食排位在前。“長富貴”同樣也表達了漢代先民們對于生活依靠殷實的期盼與祈禱。“長相思,毋相忘”“長毋相忘”“久毋見忘”等銘文也蘊含了漢代人民情感的寄托。
西漢草葉紋鏡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銅鏡品種。從鏡背紋飾銘文來看,首先,草葉銘文鏡中將文字首次作為紋飾主體,是正規(guī)銘文鏡的源頭,在此之后,在鏡背上鑄刻正規(guī)銘文的銅鏡數(shù)量有所增多。從銘文書體來看,草葉銘文鏡中的書體開始從小篆隸變成繆篆,繆篆比小篆易于識讀,這是銅鏡歷史上的進步,對后世在銅鏡的書體也產(chǎn)生了影響。在甲骨文、大篆、小篆普遍因圓轉(zhuǎn)而不能被認為是“方塊字”的背景之下,草葉紋鏡中出現(xiàn)的繆篆是我國“方塊字”的最初體現(xiàn)。從銘文規(guī)格來看,草葉銘文鏡制作精致且文字正規(guī),典型器物少有通假、錯別、減筆、省偏旁和反寫,也更易于后世對其銘文的釋讀。西漢早中期的太平盛世為草葉紋鏡出現(xiàn)及興盛的時代背景,草葉紋鏡的出現(xiàn)與流行有其劃時代的必然性意義。因此可以說,草葉紋鏡具有強烈的思想表達意識。通過草葉紋鏡上的銘文我們可以看出漢代人們追求吉祥、表達祝福的思想及對愛情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唐書同.中國書法全集·第9卷·秦漢金文陶文[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5.
[2]王綱懷.止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