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宇+劉鈺
【摘 要】 本文從心理學的視野,分析了大學生群體中拖延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進而闡明克服拖延行為的具體策略:改變不合理的信念,增強自信與自尊;學習時間管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學會合作,適當融入群體的壓力,幫助減少拖延行為;試圖形成有意義的“拖延行為”;接受自己,悅納自己。
【關(guān)鍵詞】 心理學視野;當代大學生;拖延行為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社會生活的壓力不斷增加,拖延行為的問題日漸突出;而在大學生中拖延行為尤為普遍。例如:在考試前夕才K書,要交的作業(yè)不到最后一秒絕不動手;再躺五分鐘就去上課等……國外相關(guān)研究顯示,約有70%的大學生具有經(jīng)常性的拖延行為。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道出了當下大學生拖延的現(xiàn)狀。拖延行為不僅妨礙人們?nèi)粘I詈蛯W習,長期的拖延行為更嚴重影響其幸福感和身心健康,需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拖延的定義
拖延(procrastination)是一個復合名詞,起源于拉丁語Pro意思為“以后”+crastinus意思為“明天”,故此procrastination可意譯為耽誤。迄今為止,尚未形成對拖延統(tǒng)一的界定。本文沿用Lay的觀點:是一種非理性的觀念,在完成某項任務(wù)活動時而進行的沒有必要的推遲性行為。
二、拖延行為的具體心理分析
很多人認為,拖延行為是由于時間管理能力欠缺或是自制力缺乏而導致的。然而,拖延行為并不是一個單純由于自身惰性和自制力的原因;暢銷書《拖延心理學》的作者簡·博克表示:拖延并不僅僅只是時間管理的問題,亦或是道德的問題,而是一種復雜的心理行為問題。
1、力求完美,懼怕失敗的懷柔戰(zhàn)略
完美主義者往往對自己的要求和期待較高。自己的表現(xiàn)是其能力的直接體現(xiàn),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們認為自己實現(xiàn)任何目標都沒有問題。研究表明,大多數(shù)具有拖延行為的人往往擔心自己所做會受到他人的評議、評判或是自我的評判與審視,害怕自己的缺點被別人發(fā)現(xiàn),懼怕自己雖然盡了最大的努力,但還是做得不好,達不到要求。而拖延行為正是為了處理這樣的害怕和恐懼而產(chǎn)生的心理策略。拖延者認為他的表現(xiàn)不再等于能力,因為這是不完整的能力。拖延,使其不用面對自己能力的限制。
2、恐懼成功的附屬條件
一部分人認為,要達到成功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心血和努力,這樣的條件讓人望而卻步。有人認為自己達不到那樣的標準,因此寧愿站在原地比較好。通過拖延的行為表示自己勝利不感興趣。他們害怕做出承諾會讓他們卷入殘酷而激烈的戰(zhàn)爭之中,因此,通過拖延行為是他們選擇逃避較好的方式。
3、拖延行為是保持心理平衡的調(diào)和劑
個體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會進行評估,為了維護自身的自尊或是出于害怕失敗,不愿承擔責任、承諾,拖延行為成了其自我保護最好的鎧甲。拖延行為使其免受來自別人的批判,免于陷入與他人的糾紛,調(diào)節(jié)與他人的關(guān)系,進而在心理上營造了一種安全與舒適感。
三、針對當下大學生拖延行為的相關(guān)建議
大學是人生燦爛美好的時光,也是人生路口啟承轉(zhuǎn)折的十字路口,它決定了個體未來的走向。然而韶華易逝,大多數(shù)大學生不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拖延行為形成習慣,誘發(fā)拖延行為的集體式爆發(fā),嚴重影響其學習、生活和社會的發(fā)展。因此應(yīng)高度重視當下大學生拖延行為的克服:
1、改變不合理的信念,增強自信與自尊
根據(jù)美國心理學家艾麗斯的ABC理論,對拖延行為因首先改變其不合理的信念。具有拖延行為的人往往具有不合理的信念,上文分析了其實拖延行為源自于懼怕失敗而誕生的保護層,而完美主義者往往對自己的要求較高,事事要求盡善盡美。這樣的較高期待遭遇到失敗時會形成強烈的反差,進而導致低自我效能感,挫折感。因此,適度降低其過高的期待,對自己進行準確的評估和合理定位,進而對現(xiàn)狀較易滿足,自信心故此得以提升,打破了拖延行為——后悔——拖延行為的循環(huán)。
2、學習時間管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對時間的不合理安排與規(guī)劃,是造成拖延行為的原因之一。因此要避免拖延行為的重蹈覆轍,應(yīng)加強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學會計劃、安排,做事有條不紊。依據(jù)事件的優(yōu)先等級進行具體事物的安排,學會合理設(shè)置目標,制定計劃,科學分配時間。
3、學會合作,適當融入群體的壓力,幫助減少拖延行為
研究表明,拖延行為在群體的壓力之中,個體的拖延行為會有所減少;而單獨完成某一項任務(wù)時,容易導致拖延現(xiàn)象。大學生可以根據(jù)這一特點,當遇到自己獨立做某一件事情之時,自己在有拖延傾向之時,攜手邀請其他人與自己共同做事情。與他人合作,攜手從事某項工作,團隊的力量幫助瓦解了拖延行為的可能性。
4、試圖形成有意義的“拖延行為”
在遭遇拖延的情景時,并不是去直接糾正,而是把拖延引導進有意義的事件層面。把幾件有意義的事情共同提供給自己去選擇,當其拖延某一個具體事件時,個體也就不得不從事另一件事進行替代。今天的大學生,其拖延行為大多占據(jù)在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上,例如:手機刷屏,聊微信,逛貼吧,玩游戲等,把青春浪費在諸如此類上。John Perry教授認為,在拖延行為產(chǎn)生時,與其把時間全部浪費掉,不如給予幾件有意義的事件供給自己選擇,當拖延占據(jù)其中一項時,還有其他幾件,這樣拖延行為也就產(chǎn)生積極意義。
5、接受自己,悅納自己
拖延行為的產(chǎn)生是由于想要守護自己的自尊,或是保護真正的自我不要暴露在其他人面前,進而可以不用正視“不完美”的自己。因此,學會真正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發(fā)現(xiàn)那個隱藏于大庭廣眾下的我。只有真正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并最終悅納自己,按照自己本來模樣生活,才能實現(xiàn)真正卸掉拖延行為的外殼。
【參考文獻】
[1] 簡.博客,萊諾拉.袁.拖延心理學——向與生俱來的行為頑疾宣戰(zhàn).蔣永強,陸正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02-110.
[2] 徐田子.大學生拖延癥與教育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J].高教學刊,2015.21.
[3] 郝靜,龍霄,王麗曉.當代大學生“拖延癥”現(xiàn)象分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28.2.
[4] 何靜,趙雷麗.拖延癥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8.
【作者簡介】
鄧 宇(1988-)女,云南昭通人,助教,應(yīng)用心理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與咨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