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張楚廷教授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遵循他所主張的一些先進教學思想有利于實現(xiàn)優(yōu)質(zhì)教學:將“培養(yǎng)大寫的人”作為教學的核心目的,達到“形而上”是大學教學應有的追求,利用“自反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發(fā)展自己,提倡“自以為是”有助于改善思維品質(zhì),多用“或然性命題”能夠拓展思維空間,為了獲得真正的學問就要“學會提問”,為了更好地走向創(chuàng)造必須“尊重直覺”,“會講故事”才能激發(fā)興趣,“站著講課”是為了盡情流淌思想,實踐“五I”是為了成全“I”(人、我)。張楚廷在教學等活動中充分實施了他的教學理論,從而在積極意義上影響了無數(shù)的學子與聽眾。
關鍵詞:優(yōu)質(zhì)教學;基本命題;張楚廷;張氏風格;人主義;教學理論;五I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7)04-0061-09
收稿日期:2017-06-10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7年度課題國家一般項目“地方高師與鄉(xiāng)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常用模式研究”;衡陽師范學院科研基金項目“基于立德樹人視角的教學理論借鑒與創(chuàng)新研究”(161212)
作者簡介:黎利云(1971-),男,湖南新化人,教育學博士,衡陽師范學院教育學系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教師教育研究、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教育哲學研究。
為了實現(xiàn)有效教學、高效教學,古往今來,很多專家、學者從理論或?qū)嵺`層面做了積極探索??鬃拥囊虿氖┙趟枷搿⑻K格拉底的產(chǎn)婆術依然閃爍著光輝。在當代中國學者型教師中,張楚廷教授是對優(yōu)質(zhì)教學、好的教學做過深入研究的一位。他曾任湖南師范大學校長或書記18年,在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民辦高校)任校長8年、名譽校長4年,共計30年[1]。業(yè)界學者對其頗多褒揚與贊譽。喻岳青教授稱張楚廷為“當代著名教育家”,眭依凡博士稱張楚廷為“學問家出身的校長教育家”,楊德廣教授稱張楚廷為“哲學家”,張應強教授稱其為“思想家”。韓延明教授在2016年召開的“張楚廷學術思想研討會”上稱張楚廷為仁人、哲人、達人、強人、詩人,王洪才教授稱張楚廷是“高等教育‘批判——行動研究的典范,中國實踐教育學派的重要代表人”[2]。
張楚廷早年從事數(shù)學教學,先后寫了《數(shù)學方法論》等7部與數(shù)學有關的著作。后來,他做課程與教學論、高等教育學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邊教邊寫中《課程與教學哲學》《高等教育哲學通論》等著作相繼問世。從教學理論角度,他出版了《教學原則今論》《教學細則一百講》《數(shù)學教育心理學》《教學論綱》《大學教學學》《“五I”教學細說》等多部著作。在1999年出版的《教學論綱》一書中,張楚廷將教學細則概括為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猜測與論證、直覺與邏輯等51對關系,對教學的復雜性做了精細闡述。在2002年出版的《大學教學學》一書中,張楚廷在批判繼承國外學者凱洛夫、布盧姆、布魯納以及國內(nèi)學者潘懋元、王偉廉、李定仁等人提出的教學原則基礎上,提出了“知識綜合構成、講述思路為主、增強學生參與、結合研究學習、指導自由選擇、心理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等六條大學教學原則。這個原則體系充分考慮了大學教學與中小學教學的區(qū)別,體現(xiàn)了大學教學的獨特性。張楚廷發(fā)表了1 340多篇論文。截止2017年3月2日,中國知網(wǎng)收錄了他直接研究教學的論文32篇。其中,《教學方法與教育觀念》《再論教學與科研關系》《發(fā)現(xiàn)學習與發(fā)現(xiàn)教學》《元學習概念及其教學論意義》等文章,探討了教學中“發(fā)現(xiàn)教學”“元學習”等比較重大的理論問題。有的論文在比較宏觀的層面探討教學,如《論教學環(huán)境與課程》《教學管理與課程管理的關系》、《文理滲透與教學改革》等。這些站在管理者角度撰寫的文章,有助于充分認識教學與學校各方面的關系。優(yōu)質(zhì)教學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理論支撐?筆者認為,充分學習和利用具有鮮明人本性和實踐性的張楚廷教學理論中的一些重要觀點,是十分有利于實現(xiàn)優(yōu)質(zhì)教學的。
一、人本為本:張楚廷教學理論的人本性
張楚廷高度重視人、喜歡探究人、將人視為教育的起點。他圍繞人的各種特性,出版了《人力學引論》《人是美的存在》《人怎樣變得更智慧》等著作。他還在一些重要刊物上發(fā)表了《人最偉大的創(chuàng)造是什么》《與人俱進》《上天之下的人本》《自由是人的同義詞》《人的固有性、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兼論教育目的》《教育學與人學》《教育因培養(yǎng)獨特的人而獨特》《人的意義》《與人本相對的東西是什么》《人主義謂何》《創(chuàng)造——人的天性》《人的教育需要人的課程來支撐》等多篇專論人的文章。這些論著構建了張楚廷具有“人主義”特質(zhì)的教育思想天地。
在張楚廷心中,人本為本,人是神圣的、至高無上的。他喜歡用“人主義”,而不喜歡用“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他的人主義關注的是純粹的人,是沒有任何歷史背景和任何標簽的人,是天地之間神奇、神圣、神氣、神性的人?!叭酥髁x既區(qū)別于人文主義,也區(qū)別于人本主義……人本為本,你因為明白了這一點而去以人為本,那正是理性指導了行為。如果你以別的什么為本了,那就是喪失理性,也就是失去或丟掉了根底。”[3](P206)張楚廷認為,教育理論最基本的前提與哲學要探討的最根本的問題是相同的,即都是對“人是什么”的回答。他將對“人是什么”的認識寫進了論著和詩歌當中?!叭耸巧袷サ乃枷胝撸耸巧衿娴木喸煺?,人是神通廣大的呼喚者,人是千神萬圣的創(chuàng)立者”[4]。他寫了長詩《人頌》,盡筆頭之所能放聲謳歌人,對人的“偉大、神奇、神妙、強大、無私、崇高、豪邁、親和”等特質(zhì)做了淋漓盡致的概括。如何通過教學讓人更顯神氣、更有神性?在教學中落實張楚廷主張的以下十個命題,將有利于學生精氣神的建立與提升。
1. 培養(yǎng)大寫的人
張楚廷主張,整個教學都是讓人看到自己,讓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可發(fā)展性,并且發(fā)展自己的可發(fā)展性。他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表達式:人→課程→人?!斑@是個簡單的表達式,卻也包含著值得人們凝望的內(nèi)涵:課程通過讓人獲得新生活、創(chuàng)造新生活而成為新人……那后一個‘人字就是大寫了的”。[5]一個“大”字,代表的就是變化,代表的就是進步,代表的就是發(fā)展。大寫的人,是一個隱喻。這個“大”,是基于“小”的;這個大,是指向心胸與能力的,是指向人格與實力的。張楚廷曾把教學目的定位在:學生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自己、教學應使學生更富有、更聰明、更崇高。這與“大寫的人”都是一脈相承的思想,是異曲同工的表達。
2. 達到形而上
大學是探究高深學問的地方,是傳承與創(chuàng)造知識的地方。我們可以將知識劃分為三個層次:關于事物的事實、現(xiàn)象、外表的知識是形而下知識;關于事物是如何存在、變化和發(fā)展的知識是形而中知識;對事物蘊含的觀念、思想、原理進行再考察,以形成關于觀念的觀念、思想的思想、原理的原理的知識,是形而上知識。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由淺易到艱深,三種知識循序漸進,都很重要。張楚廷認為,大學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去獲取形而上知識?!按髮W是專門進行思考的,大學是為思想本身而活著的,它為思想而思想。這是大學的一個根本特征”[6]。張楚廷希望為本科生的教學最好能達到形而上,至少要包含一些形而上意味。對于研究生的教學,達到形而上是不可或缺的。走到形而上,其實就是走到了哲學、走到了辯證法?!耙惶脙?yōu)秀的課,不是先驗的,而是生成的;不是線性的,而是婉轉(zhuǎn)的;不是機械性的,而是哲學性的?!盵7](P75)張楚廷盼望大學教學走到形而上,是希望大學充滿哲思,是希望通過教學激發(fā)學生對自我和世界的好奇心,從而愿意做一個為科學而科學、為真理而真理、為學術而學術的思想者。
3.激發(fā)反身性
“自我對象化,對象自我化,這就是反身性。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盵3](P349)先進的教學理論是建立在正確的人性觀之上的。張楚廷把“人性”歸納為:自反性、自增性、自語性、自美性、自群性。張楚廷是把自反性與反身性作為同義詞使用的。他認為“自反性乃人的根本特性”[8]。教學要充分利用學生能“對象自我化、自我對象化”這一自反特性,幫助他們自己審視自己、自己鞭策自己、自己鼓舞自己、自己欣賞自己、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是自己貶低自己、自己無視自己、自己欺騙自己、自己嘲笑自己、自己恐嚇自己、自己折磨自己、自己毀滅自己。這種理念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自信心、發(fā)揮能動性。通過“自反”而大寫了的人是思維品質(zhì)改善了的人。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自反性,讓學生自己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更高大的自己,張楚廷強調(diào)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詢問、去批判、去欣賞。
4.提倡“自以為是”
張楚廷喜歡自以為是,也常常鼓勵他人“自以為是”。他主政湖南師范大學時提出要將該校辦成自由的大學、自信的大學,將學生培養(yǎng)為自由的人、自信的人?!叭穗y道只能自以為非嗎?如果不“自以為是”,我們幾乎寸步難行,不知所措。判斷力,是人的智力中基本的要素之一,而判斷就是以‘自以為是為基礎的……”[3](P82-83)他在為研究生講授教育哲學、課程與教學哲學等課程時,引導學生“自以為是”,質(zhì)疑了很多耳熟能詳甚至被奉為圭臬的理論。他認為“物質(zhì)決定意識、客觀決定主觀、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世界是物質(zhì)的、物質(zhì)是第一性的”等理論都有錯誤。這些理論成為主流思想極不利于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他認為,世界是物質(zhì)的也是精神的、意識也是可以決定物質(zhì)的、主觀也是可以決定客觀的、規(guī)律特別是人間的規(guī)律是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傲餍姓軐W中的三個基本原理都是片面的,錯誤的。物質(zhì)決定意識,意識是誰的呢?人的??陀^決定主觀,主觀是誰的呢?人的。這兩條都在說:人是被決定的,活的被死的決定。還有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之說,也是說人是被轉(zhuǎn)移的??傊?,人是被動的,被決定的,人是沒有地位的。這種哲學是目中無人的哲學,非人的哲學。這種讓人沒有地位的哲學為何能在我們的社會里傳播和流行呢?也正因為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下,普通的人確是沒有地位的,而這種哲學只是為這種社會特征作了哲學的解說,為它的合理性作了辯護。”[3](P359-360)張楚廷激揚文字鞭辟入里,讓我們感受到了語言的力量、邏輯的力量、思維的力量。他這種挑戰(zhàn)主流、挑戰(zhàn)所謂權威的做法就是一種“自以為是”。張楚廷在教學中主張“離經(jīng)叛道”,無疑是為了讓學生咨諏善道,讓學生特立獨行,也就是成為所謂“大寫的人”。
5.多用或然性命題
人們說出的句子其實就是命題。“學校應當有規(guī)章、學校是會形成規(guī)章的、學校在多大程度上是需要規(guī)章的呢”,同一件事,可用三類命題表達。 張楚廷把第一類稱為應然性命題,第二類稱為實然性命題,第三類為或然性命題。針對學生更喜歡哪類命題,他做過多次調(diào)查。在一次有61人聽講的課堂上,他寫下了三類命題的例句,請每人只選一類自己最喜歡的命題。統(tǒng)計結果是:喜歡或然性命題的41人(占67%),喜歡實然性命題的19人(占31%),喜歡應然性命題的1人(不到2%)[7](P76)。這些數(shù)字既是現(xiàn)象,又是規(guī)律?!跋矏叟c否屬于心理現(xiàn)象。這種心理現(xiàn)象表明,人們更樂意由自己來思考,樂意讓自己有更大的思維空間?!盵3](P171)而或然性命題給人留下的思想空間最大、回旋余地最大。他將發(fā)現(xiàn)的這個規(guī)律運用于教學,借此保護學生的思想自由,鼓勵學生自由地思想。這種現(xiàn)象對教學的啟發(fā)是多方面的:教師應盡量運用或然性語句,這樣可使學生自我及學生之間思維碰撞的幾率更大,產(chǎn)生的思想火花更多,課堂氣氛會更活躍,生成的教學質(zhì)量也更高。
6.鼓勵提問
事實證明,多提問、會質(zhì)疑有益于改善思維品質(zhì)?!白鳛榻Y果而獲得的學問,正是學會問而結出的果實。學著問,學會問,既是獲得學問的過程,也是獲得學問的結果。”[7](P74)張楚廷希望學生能問得很奇特、問得很深入、問他人之未曾問。張楚廷對好學生的評價標準是:“常問者,好學生;常問且會問者,更好的學生;會問且問得很刁鉆者,最好的學生?!盵9](544)當他這樣說的時候,其實是包含了一種愿望、一種期待,希望學生通過教學養(yǎng)成愛問的習慣、培養(yǎng)善問的能力,從而擁有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和真正的學問,乃至成為會問天、問地、問己的學問家。張楚廷一向重視提問。他發(fā)表了《“學問”三部曲》、《論問題教學》《學生還在問嗎》《像小孩一樣去問》等文章闡述提問的作用與方法。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他發(fā)表的論文中,標題為疑問句式的有49篇。提問與質(zhì)疑是他寫文章、從事教學與管理的一貫做法,已經(jīng)形成為一種“張氏風格”。他于2001年出版的《素質(zhì),中國教育的沉思》就是用107個提問串起來的一部著作?!巴〞捎昧颂釂柕男问健空旅抗?jié)都以提出問題的形式來開展討論……”[10]全書十六章,自問自答了“什么是最有價值的教育、素質(zhì)教育距離我們有多遠”等問題。2006年出版的《教育哲學》也是“張氏風格”的代表作,對“關系是可以改變的嗎”、“規(guī)律是‘鐵的嗎”、“哲學對于大學意味著什么”等問題進行了自問自答,從而實現(xiàn)破舊立新。他曾就“學會關心”提出了58個問題,他得出的結論是:“關心不可能自然而然知道, 確實需要學習……”[11]
張楚廷通過提問獲得的這些觀點實際上就是學問,就是真理性知識,就是形而上知識?!澳芤l(fā)出學生許多問題的課是好課,能引發(fā)出難倒教師的問題的課是更好的課?!盵7](P73)提問與質(zhì)疑、批判與反思,實際上是將課堂教學變成“優(yōu)質(zhì)教學”必需的條件。因為沒有給提問與質(zhì)疑以崇高地位,我國中小學乃至大學課堂表現(xiàn)出普遍的沉悶。課堂本應是一個激起大腦風暴的地方,但我們的很多課堂卻寂靜得可怕。鼓勵提問、學會提問,能讓學習者處在極為主動與清醒的狀態(tài),這是眼下我們應該努力倡導的教學方式之一。
7.尊重直覺
“并非演繹、邏輯、結論等方面不重要,而是對兩者關系的正確處理更重要,歸納、直覺、疑問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更值得關注,僅有邏輯與演繹是走不了多遠的?!盵12]張楚廷認為,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更需要直覺相助。他列舉了科學家、藝術家都很重視直覺的事實。愛因斯坦在解釋如何得到普遍的基本定律時說:“要通向這些定律,并沒有邏輯的道路,只有通過那種以對經(jīng)驗的共鳴的理解為依據(jù)的直覺,才能得到這些定律?!睏钫駥幹赋觯骸霸谒形锢砼c數(shù)學的最前沿的研究工作,很大一部分力量要花在猜想上。”[13]猜想實際上是要依靠直覺的?!爸劣谥庇X思維,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在教學理論中幾乎沒有什么地位……當下的教學所偏重的多是邏輯?!盵14]張楚廷旗幟鮮明地主張:“更高水平的教學是在增強邏輯能力的同時發(fā)展了直覺。這更體現(xiàn)了人本身的發(fā)展在教學中占據(jù)更高地位的觀念?!盵3](P354)
直覺既是人的一種天賦能力,也是在后天可得到發(fā)展的能力。張楚廷特別強調(diào)要創(chuàng)造有利于直覺發(fā)揮作用的教學氛圍。“那種直覺、頓悟、奇思妙想只有在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下才容易發(fā)生……在過于緊張、僵硬的條件下,那種大聰明就難以出現(xiàn)。”[15] 他自己上課時,喜歡旁征博引,喜歡講故事、講笑話,喜歡和顏悅色與人交流,喜歡鼓勵學生直接說出想法,目的就在于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里、在思想的自由中、在自由的思想中發(fā)展直覺能力,從而走向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
8.會講故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俺志玫呐d趣可導致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情感,這種情感反過來會成為一種可貴的學習動力。”[16]激發(fā)學生興趣,需要教師很高的學識水平,也需要教師很高的教學技巧,因此,老師自身的素質(zhì)至關重要。為了提升學生興趣,張楚廷要求自己“把講授原理(或傳授知識)與講述故事結合起來;把邏輯與直覺結合起來;把明晰與隱喻結合起來;把嚴謹與詼諧、幽默結合起來”[17]。他常常將討論法、講授法、練習法等多種方法交叉運用于教學,在課堂上拋問題、講故事、讓學生開展討論,這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快樂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狀態(tài)。張楚廷在為學生上課時,盡可能將學問通過相關故事、相關歷史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在張楚廷看來,優(yōu)秀的老師應該是歷史意識濃厚、知識淵博的百科全書式人物,也應該是充滿激情、邏輯嚴密、詼諧幽默的演說家。“興趣從何而來?我以自己的教學經(jīng)歷部分地回答了這一問題,并且我相信,任何艱深難懂的問題都是可以講出味道來的,就看功夫下得有多深?!盵18]張楚廷在其《“五I”教學細說》一書中,以數(shù)學教學為例,總結了“講故事”對于提升學生興趣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9.站著講課
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講課,也是必須講究的。張楚廷認為,講課是思想流、意識流、情感流,那應該是滔滔江水。而坐著講課,“江水”會流淌不起來。講課,是交往與對話,應該盡量關照在場者。這是站著講比較方便做到的。張楚廷上課或做報告,幾乎全是站著,從20多歲站到了81歲,有時一站就是三四個小時。他很高興站到了今天。他說:只要有可能,我還愿意站立著。他在76歲時寫了《我站著》來回應“你為什么還要站著講”這一問題。他認為站著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能力。對于站著講課或講演的好處,他做了相當充分的闡述,“站著便于盡興地講述,而盡興則最有利于靈感的產(chǎn)生……”[19]在張楚廷看來,坐著講,是大有學問、大有裨益的;站著講,是對學生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能力的信任。對于站著講,其實還有一個好處:平時備課閱卷、搞研究寫文章,坐的時候多著呢,站著講,不僅能煥發(fā)精神,而且能活動身體,何樂而不為?
10.實踐“五I”成全“I”
為了特別強調(diào)興趣、質(zhì)疑、直覺等理念對于教學的重要性,張楚廷創(chuàng)立了“‘五I課程構想”。這是他追求教學觀念與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的重要理論成果之一?!拔覀兲刂傅臉嬒?,是一個‘五I方案:信息(Information)、興趣(Interest)、質(zhì)疑(Inquiry)、智慧(Intelligence)、直覺(Intuition)……課程應當給學生‘五I,或者說‘五I構成課程?!盵20]其實,我們可以將這一構想稱為“‘五I教學構想”或“‘五I教育構想”。“五I”是從“I”(我)出發(fā),又回到“I”(我)的,“五I”是為成全“I”(我)的。張楚廷對“五I”的看重,直接體現(xiàn)了對“I”(我,人)的看重,對人的天賦的看重,對人的潛能的看重,對人的無限發(fā)展可能的看重?!敖處熛?qū)W生傳遞知識,傳遞信息(Information),然而,效果更好的傳遞必然會更關注學生的質(zhì)疑(Inquiry)、直覺(Intuition)、興趣(Interest)和智慧(Intelligence)。如能這樣,我們就不僅是傳遞了知識,而且傳遞了智慧。這就是關于‘五I的一個教學方案。”[7](P76)我們可以用“五I”構想對教學做如下定義:教學是師生以智慧生成為目標,以知識、情感、價值觀等信息交流為主要內(nèi)容,以興趣、質(zhì)疑、直覺等為重要心理條件而開展的對未知的探究活動。我們還可以用“五I”對教學進行詩意的描述:教學是為建造人類思想的萬丈高樓,這座高樓,起于平地,信息為基,集思廣益;目標多元,智慧第一;重在過程,興趣助力;質(zhì)疑直覺,齊飛比翼。
美國人泰勒創(chuàng)造了一種課程理論,被后人稱為泰勒原理。泰勒原理是一種課程設計程序:首先確立目標,其次是根據(jù)目標選擇經(jīng)驗,再次是組織這些經(jīng)驗,最后是評估是否實現(xiàn)了設定的目標[21]。這一理論對教學是有指導作用的,誠然具有可取性和生命力。但它也存在先驗性、線性性、外在性、知識至上、傾向于科學主義等顯而易見的缺點。美國人多爾針對泰勒原理的不足,提出了“四R”課程觀,即豐富性(Richness)、回歸性(Recursion)、關聯(lián)性(Relation)、嚴密性或嚴謹性(Rigor)[22]?!八腞”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主要停留在知識層面上談論課程、談論教學,只見知識不見人。多爾認為自己的思想是后現(xiàn)代主義的,而泰勒原理是現(xiàn)代主義的。其實,“四R”與泰勒原理一樣,都還是現(xiàn)代主義范疇內(nèi)的思想。
“五I”課程構想是對泰勒原理以及多爾“四R”的揚棄。“五I”較之泰勒原理與“四R”,前者直接為人、處處見人,具有十分明顯的人本性?!拔錓”是將“質(zhì)疑與確信”“直覺與邏輯”等作為一對對的范疇來探討的,因而具有更豐富的哲理內(nèi)涵。有學者指出,“五I”課程構想“中西結合、結構嚴謹、充滿人文關懷、直指教育本質(zhì)”[23];將該理論運用于教學,“有利于發(fā)展自由教育,有利于打造生態(tài)課堂,有利于培養(yǎng)美好的人,有利于推動課程改革”[24]??梢哉f,“五I”課程構想,既是課程觀,也是教學論;既是價值觀,也是方法論,是一種具有中國氣派的教育理論。它的出現(xiàn),表明中國人是具有較高理論創(chuàng)造能力的。該理論是具有強烈“人主義”思想的當代中國學者對世界教育理論所做的重要貢獻。
以上十個命題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以人為本、直面生命、激發(fā)活力、激蕩心靈。如果要將上述十個命題確定一個中心的話,那這個中心就是學生(I)的成長。至此,我們可以將優(yōu)質(zhì)教學定義為:為了將學生培養(yǎng)成大寫的人,教師以站著的姿態(tài),充分利用質(zhì)疑、直覺、自反等心理條件,鼓勵學生“自以為是”,通過講故事、使用或然性命題等形式,幫助并促進學生將占有的各種信息內(nèi)化為精神財富(智慧)的過程。
二、知行合一:張楚廷教學理論的實踐性
在教學中產(chǎn)生理論需求,在教學中檢驗理論成果,在理論推動下深化教學實踐,在教學實踐中優(yōu)化教學理論,這是張楚廷教學理論的基本邏輯?!敖逃龑W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25]。身處紛繁復雜教育現(xiàn)象中的張楚廷迷戀于學生的成長,不斷檢討教學現(xiàn)實的不足、不斷思考教學的成敗與因果。正是這種將理論思考與實踐需要結合起來的做法,使張楚廷的教學理論具備了充分的實踐特性。
1.講臺一站就是50多年
張楚廷1955年考上湖南師范學院數(shù)學系,1959年留校任教,先后任班主任、數(shù)學系副主任、系主任、學校副校長。1983~1985年擔任該校黨委書記,1986~1989年兼任校長和書記。1990~1994年任校長,1995~2000年兼任校長和書記。
張楚廷從事學校管理的時間長達30年,行政兼職也是持續(xù)的,直到2009年才從校長崗位上退下來。同時,他還兼任過湖南省委委員、省政協(xié)常委、全國素質(zhì)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3](P66)。但他喜歡做教師勝過喜歡搞行政管理或其他社會兼職。1989年,當時的湖南省教委主任、黨組書記龍禹賢問張楚廷“在書記與校長之中愿意選哪一職”時,他立刻回答“校長”。按照慣常的理解,他應該選擇書記,因為書記是“一把手”,校長是“二把手”,但他更喜歡做能與教學直接打交道的所謂“二把手”。他真正熱衷的崗位是做校長、做教師。1986年11月,中央有關部門找他談話,要他去做副省長?!案銓W術,搞管理,我可以同時做,但如果擇其一,我選擇學術。”[3](P61) 他果斷拒絕了純行政,虔誠地選擇了教書、選擇了搞學術研究。對此,文東茅教授說:“因為明確了要以個性發(fā)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為本,先生才會在各種權威和誘惑面前堅守自我,明辨是非,活出了真正的人生。”[26]
張楚廷長期從事教學工作,但很多時候是搞教學、做研究、任校長、任黨委書記一肩挑。50多年來,張楚廷教過不同層次的學生。大學畢業(yè)后給本科生講授過數(shù)學,后期也給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講授高等教育學、教育哲學、課程哲學、高等教育哲學等課程。張楚廷是不退休的教授,他的教學工作一直連續(xù)著,現(xiàn)在也仍然在為博士生上課。如何解釋他對三尺講臺的眷戀?主要不是因為堅持,而是喜歡,不是意志,而是興趣。不感興趣的事,長久堅持是很難的;能長久堅持,又可變?yōu)椴豢繄猿侄颗d趣了。他一邊從事教學,一邊開展理論研究,他對教育的熱愛與癡迷支撐了他的持之以恒,伴隨了他的孜孜不倦,成就了他的著作等身與桃李滿園。
2.開設的課程多達25門
張楚廷從事教學的時間長,教的課程也很多。他喜歡教書,喜歡教自己未曾教過的書,喜歡教從未有人教過的書?!拔倚闹杏幸粋€信念,只要學得會、學得懂,就可以教。然而,又有什么是學不會、學不懂的呢?……結果,我已教過22門不同的課程了?!盵3](P217)實際上,到2017年,他已經(jīng)教了25門課程,分別是:《微積分》《復變函數(shù)》《數(shù)學教學法》《實變函數(shù)》《微分方程》《數(shù)學物理方法》《數(shù)學方法論》《泛函分析》《大學數(shù)學》《數(shù)學教育心理學》《拓撲學》《教育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學》《教學論》《教育哲學》《高等教育哲學》《課程哲學》《哲學原理》《人才學》《校長學》《學校管理學》《學校管理心理學》《教育原則論》《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人論》。
張楚廷喜歡開設新課程,他通過開設新課程去完成育人使命,去實現(xiàn)與不同的人的交往,去探索不同的教法學法。他以教課、備課為契機擴展自己,每次講課都求新求異,故總有收獲。他喜歡挑戰(zhàn)自己,看自己到底能教多少門。他希望大學老師都有開設新課程的能力、都有研究教學理論的能力,因為這是老師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和學校發(fā)展的需要。
3.影響了無數(shù)學子和聽眾
張楚廷從教50多年,直接教過的本科生、研究生(他指導的碩士生、博士生分別有60多位)成千上萬。張楚廷淵博的知識和熱愛教育的態(tài)度深深地影響了學生、感染了聽眾。張楚廷講課時,外來聽眾常常比“嫡系”學生更多。他做演講時,也是聽者云集。其魅力就在于其所持有的先進理念、所運用的獨特方法、所表達的深刻思想。
劉陽科博士說:“張楚廷從事數(shù)學教學20多年,他對數(shù)學史、數(shù)學故事的珍視,對數(shù)學事實與活動背后活躍著的思想的著迷,使得他講授的數(shù)學課程獨具魅力、廣受學生歡迎?!盵27]楊莉君教授認為張楚廷教學具有多方面特點:“教學方式:生命的對話……教學過程:生命的體驗……教學的追求:自由創(chuàng)造?!盵28](p98-102)劉旭教授聽張楚廷課的感受是:“教師和學生處在良好的主客體融合的狀態(tài),此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心靈之間是零距離……”[28](p242)張楚廷的研究生顏桂花說:“張教授的課后會有一道獨特的風景:學生們紛紛圍在他的身旁,或是就某一問題提出質(zhì)疑,或是就某一理論進行交流,即便是站在一旁的學生也是如此虔誠和專注地聽著,以期獲得某種啟發(fā)和靈感……”[28](p140)
除了日常教學外,張楚廷還在全國各地做過650多場學術報告或演講。某種意義上講,做報告或演講也是一種教學,一種廣義的教學?!稄埑⒔逃募返?9卷為“巡回演講提綱卷”,該書記錄了他在2003~2010年間所做的111場演講的提綱,北京大學等全國很多知名大學都有他演講的足跡。巡回演講中,直接探討教學的有在華中科技大學做的《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更重要》,在湖北赤壁一中做的《我怎樣做教師》,在懷化學院做的《論課堂教學》等。在《我怎樣做老師》演講中,張楚廷這樣定位教學目的與方法:“一定給學生新知,一定讓學生開心,一定讓學生有疑惑,一定不炒現(xiàn)飯。要讓學生自由地聽,自由地問,自由地反駁,自由地說錯?!盵9](P516)他認為學生有思想權、表達權、選擇權、拒絕權、嘗試權、講錯權,所以要給他們充分的自由。他在《論課堂教學》演講中主張,老師去課堂應帶上“喜悅和熱愛,自信和興奮,智慧和良心,滿腹經(jīng)綸和滿袋問題”[9](P542);他認為問得好才算學得好,“教學應是教問”[9](P544),即教學生會提問。
張楚廷在上課或演講時,喜歡自己發(fā)問,也歡迎聽眾提問。2013年10月11日,他在湖南省株洲市景弘中學做了《教育五公理①與“五I”課程觀》演講,筆者有幸聆聽。該演講持續(xù)2個小時,有299處提問,引發(fā)笑聲或掌聲76次。張楚廷就“人是什么、什么是人、是認識宇宙難、還是認識人難、數(shù)是什么、什么是數(shù)、公理是什么、教育可以有公理嗎”等問題發(fā)問。張楚廷的提問讓很多人覺得平時不是問題的問題一下子變得似乎真是問題了。聽眾或沉默不語,或積極回答;或眉頭緊鎖,或笑逐顏開。張楚廷滿臉的笑容、期待的眼神、平和的態(tài)度、探究的語氣、廣博的知識、連環(huán)的問題、頻繁的互動、水到渠成的啟示使師生們?nèi)玢宕猴L、如飲甘露。
筆者聽張楚廷講課或演講的主要感受是:他講課或演講,總能圍繞主題發(fā)散開去,能打破知識之間的界限,做到融會貫通收放自如。他教學時,能信手拈來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的古今中外知識,讓學生忽而飛翔藍天,忽而馳騁大地;忽而如墜云霧,忽而恍然大悟。他的教育哲學課往往滲透數(shù)學的嚴密,他的數(shù)學課常常散發(fā)著藝術的魅力,他的管理學課經(jīng)常結合做校長、書記的經(jīng)歷現(xiàn)身說法。張楚廷為人隨和,講課時嚴謹性中伴隨趣味性,繪聲繪色中飽含風趣幽默,既活躍了學習氣氛,又讓學生在親近他的同時產(chǎn)生愛學的心理。聽他的課,身心共同在場,時間很容易過;聽他的課,意味深長,又意猶未盡。多年來,筆者研讀張楚廷著作,聽張楚廷講課,受張楚廷思維方式和教學風格的熏陶,將他創(chuàng)造的“五I”課程構想等理論自覺運用到教學工作中,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實現(xiàn)了與學生的共同成長。
幾十年來,數(shù)以萬計的人通過張楚廷的教學或演講而受到感染與啟迪。新疆吐魯番地區(qū)教育局陳書國(湖南援疆干部)局長于2012年5月邀請張楚廷去做了《“五I”課程思想》報告。此次新疆行,張楚廷先后被烏魯木齊市教育局、新疆師范大學、新疆財經(jīng)大學、新疆教育學院、石河子大學等單位請去,就教育哲學、課程哲學、教學理論等主題做演講。很多老師在其思想的啟發(fā)下深入鉆研教學與科研,撰寫學術論文,獲得專業(yè)成長。湖南援疆教師周琦勛發(fā)表了《基于“五I”課程觀的中學英語社團活動探索》、湖南援疆教師胡觀湘發(fā)表了《用“五I”課程觀激活歷史課堂》等文章?!霸趶埑ⅰ拔錓”課程思想的指導下,通過袁萬源、周琦勛等老師的大膽實踐,探索出了一條雙語背景下的新的課改之路……”[29]張楚廷在新疆的講學是打造湖南教育援疆“坎兒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當?shù)亟逃聵I(yè)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貴州銅仁學院于2017年6月6~8日邀請張楚廷去做學術講座。他3天內(nèi)為干部、教師、學生分別講了《如何做好高校管理》《如何做好教學和科研工作》《如何讀書和做學問》。到會的有600多人,這是直接獲益者。還有大量的人通過各種媒體的傳播獲得啟發(fā)?!皬埥淌谟哪L趣的語言、飽滿的精神、精彩的講座多次贏得了在場師生陣陣熱烈的掌聲。在場學生也踴躍進行提問交流,與張教授一起探討如何讀書和做學問,大家一致表示受益匪淺?!盵30]事實上,張楚廷所到之處都會給學生和同行帶去驚喜,他能讓聽眾享受到一場場與眾不同的思想盛宴。
三、啟示
不管是做教師,還是做校長,張楚廷都高度重視教育科研。他做了校長后,為了發(fā)展教育學,直接由數(shù)學轉(zhuǎn)身而投入到了教育科學的研究與教學之中。他認為,師范院校尤其要關注教育科學。在“沒有強大科學研究支持的教學,是生命力不強的教學”[31]等理念的支持下,張楚廷持之以恒甘之如飴地研究管理與教學,并產(chǎn)生了系列具有深刻性和全面性的理論成果。胡弼成教授認為,張楚廷先生象伯特蘭·羅素一樣,寫作了“多樣且重要的作品”,張楚廷先生在“持續(xù)不斷地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32]。湖南師范大學校長蔣洪新教授在2016年5月28日召開的“張楚廷學術思想研討會”上指出:“張楚廷教授的理論成果之多,涉及領域之廣,學術影響之深,不僅在我校歷史上首屈一指,在整個高等教育界也是屈指可數(shù)……張楚廷教授幾十年如一日,鍥而不舍,不斷追求學術真理;同時還愛校如家,竭力推動我校事業(yè)發(fā)展。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與發(fā)揚光大?!盵33]胡教授和蔣校長的話言簡意賅、情感真摯,是對張楚廷所做貢獻的充分肯定。
“務實,才能站得更穩(wěn);務虛,才能看得更遠。”[34]張楚廷熱愛人生,熱愛教育,熱愛教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務虛與務實結合,創(chuàng)造了大量先進的教育理論,開展了深入的教學實踐,實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的雙向構建,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進步奉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作為教師或教育工作者,如果我們要想讓自己的教學優(yōu)質(zhì)起來、讓自己優(yōu)秀起來,至少可以從張楚廷身上獲得以下啟發(fā):要熱愛教育事業(yè);要敢于推陳出新;要以教學為樂;要以教研為樂;如果有機會,還要愿意且善于做教育管理者,將教學與管理結合,將教學與科研結合,從而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透,說得更清,獲得的成果更多,發(fā)揮的作用更大。
參考文獻
[1] 張楚廷.張楚廷詩集(三)[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201.
[2] 王洪才.論張楚廷“教育學是人學”思想——有感于《教育工作者的自省》[J].大學教育科學,2016(5):4.
[3] 張楚廷.思想的流淌[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 張楚廷.人論[M].重慶:西南大學出版社,2015:242.
[5] 張楚廷.張楚廷教育文集(第17卷)[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9.
[6] 張楚廷.大學思想的特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2.
[7] 張楚廷.大學里,什么是一堂好課[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8] 張楚廷.教育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20.
[9] 張楚廷.張楚廷教育文集(第19卷)[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10] 張楚廷.張楚廷教育文集(第8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300.
[11] 張楚廷.“關心”需要學嗎[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1997(4):92.
[12] 張楚廷.再論素質(zhì)教育的基本點[J].中國教育學刊,2003(3):10
[13] 張楚廷.數(shù)學與創(chuàng)造[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31.
[14] 張楚廷.元學習概念及其教學論意義[J].教育研究,1999(1):72.
[15] 張楚廷.我們能讓學生更聰明嗎[J].當代教育論壇,2011(5):卷首語.
[16] 張楚廷.試論課堂教學的深入淺出原則[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3):100.
[17] 張楚廷.素質(zhì)教育是特別關注主客體融合的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7(8):1-4.
[18] 張楚廷.“五I”教學細說[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31-32.
[19] 張楚廷.我站著[J].當代教育論壇,2013(2):120.
[20] 張楚廷.課程與教學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6.
[21] Tyler.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0:P1-2
[22] [美]小威廉姆 E.多爾.后現(xiàn)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6
[23] 黎利云.張楚廷之“五Ⅰ課程方案”特點淺析[J].當代教育論壇,2012 (5):77.
[24] 黎利云.張楚廷“五I”課程觀的教育價值[J].中小學教育-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16(7):35.
[25] [加拿大]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8.
[26] 文東茅.人本自由——先生治學和為人之道[J].學園,2008(2):16.
[27] 劉陽科.由科學而人文:五I課程觀的生成路徑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5(7):37.
[28] 燕良軾,劉宇文.張楚廷教育思想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98-102.
[29] 湖南省新一輪對口援疆前方指揮部.打通湖南到吐魯番的教育坎兒井[EB/OL].http://tlf.xjkunlun.cn/xwpd/xwdt/tlfxw/2012/3137057.htm,2012-07-30.
[30] 彭仕巧.如何讀書和做學問——著名教育學家、管理學家張楚廷教授為我校師生作專題講座[EB/OL].http://www.gztrc.edu.cn/index.php/cms/item-view-id-6813.shtml
[31] 張楚廷.大學教學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4.
[32] 胡弼成,王祖霖.張楚廷教育與管理思想及其背后[J].山東高等教育,2016(11):82.
[33] 蔣洪新.教育家張楚廷——一位理想與行動兼?zhèn)涞娜?/p>
[EB/OL].http://special.univs.cn/ttzt/fmxy/xct/2016/0623/1138406.shtml,2016-06-23.
[34] 張楚廷.張楚廷教育文集(第20卷)[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56.
(責任編輯 黃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