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雙一流”建設研究的核心問題

      2017-09-06 22:03:41吳增禮鞏紅新
      大學教育科學 2017年4期
      關鍵詞:一流學科一流大學研究展望

      吳增禮 鞏紅新

      摘要: “雙一流”建設是我國實現(xiàn)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已成為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議題。梳理最近一年多來有關“雙一流”建設的研究文獻,其研究主題主要包括: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的邏輯關系,“雙一流”建設的基本遵循、評價標準、具體行動策略等。學界對“雙一流”建設研究的成果頗豐,但對于全球化視野下的“雙一流”建設國別比較研究、“雙一流”建設中重點高校與普通高校的協(xié)調(diào)應對研究、“雙一流”建設中人文社會科學學科評價機制研究、傳承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雙一流”建設的關系研究等方面尚顯薄弱,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研究回顧;研究展望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7)04-0031-06

      收稿日期:2017-04-17

      作者簡介:吳增禮(1978-),男,山東日照人,哲學博士,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鞏紅新,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2015年10月,國務院正式印發(fā)《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盵1]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是現(xiàn)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國家戰(zhàn)略,也是值得學術界深度探究的重大理論問題。“雙一流”建設中,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孰輕孰重?“雙一流”建設如何在放眼世界和扎根中國之間保持張力?“雙一流”建設評價應該堅持什么評價標準?推進“雙一流”建設應采取哪些具體的行動框架?這些問題都是決定“雙一流”建設目標能否實現(xiàn)的關鍵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梳理和總結,并對研究成果和結論進行理性反思,以期推動和深化對“雙一流”建設相關問題的研究。

      一、從“211工程”“985工程”到“雙一流”建設方案

      “雙一流”建設研究的“集結號”,直到其建設方案頒布后才被吹響。但有關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研究,實際上隨著“211工程”“985工程”的相繼實施而早已開始。1993年,原國家教委發(fā)出《關于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的若干意見》,決定設置并啟動“211工程”項目,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接近或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高等學校、學科或?qū)I(yè)。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出席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時強調(diào),“為了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重點建設和“創(chuàng)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這個項目計劃簡稱“985工程”項目。自“211工程”“985工程”項目實施以來,秉承集中資源促進重點高校率先突破以帶動整體水平提高的思路,我國的高等教育在短時間內(nèi)獲得了極大發(fā)展。

      但不可忽視的是,我國真正具備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和學科還非常有限,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還處于粗放式向內(nèi)涵式轉(zhuǎn)變的過渡階段。正如馬廷奇指出的,多年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的實施,導致“‘身份固化、‘投資偏向化,大量的專項經(jīng)費采用身份分配方式而不是競爭性分配方式,同時又缺乏廣泛的社會監(jiān)督,這不僅導致大量的尋租空間和不公平競爭環(huán)境,而且也使得重點建設高校缺失來自外界的發(fā)展動力”[2],已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和學科的進一步發(fā)展。因此,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亟需倡導自由競爭、資源合理分配的“雙一流”方案來超越“211工程”“985工程”的內(nèi)在困境。正如康寧所言:“‘985工程的初始也是希望突破原有‘211工程的僵局,而‘雙一流也是迫于整個高教界對‘985工程運作機制的質(zhì)疑”[3]。為此,2015年8月,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批了關于“雙一流”建設意見。同年11月,國務院正式對外公布《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從曾經(jīng)備受關注的“211工程”“985工程”到當下熱議的“雙一流”建設方案,是國家重大戰(zhàn)略的調(diào)整,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華麗轉(zhuǎn)身”。但是,“雙一流”建設方案的提出并不是對“211工程”“985工程”項目全盤否定,而是在繼承基礎上的超越。無論是“211工程”“985工程”還是“雙一流”建設方案,本質(zhì)上都是對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目標的追求?!半p一流”建設方案在使一流大學建設目標更加清晰的同時,消除了高校之間的身份固化、缺乏競爭的弊端,并將進一步創(chuàng)新重點建設機制,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以改革為動力,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二、“雙一流”建設研究的焦點梳理

      自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被提升至國家教育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后,其研究成果呈現(xiàn)出狂飆式的增加趨勢。2015年,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中以“雙一流”為篇名的文章僅有28篇,而2016年已達248篇。在這眾多的研究成果中,既有理論研究,又有實證分析。我們通過梳理發(fā)現(xiàn),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的關系以及“雙一流”建設的基本遵循、評價標準、具體行動策略等幾個熱點問題。

      1.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的關系:孰重孰輕?

      “雙一流”建設在由理想變成現(xiàn)實的進程中,仍存在諸多考驗人們智慧的問題。而其中首先必須面對的是:為什么是“雙一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難道不能涵蓋一流學科嗎?盧曉中認為,“這實際上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的關系問題,而這一關系又與“雙一流”建設的關系相聯(lián)系。”[4]一般而言,“學科水平與大學發(fā)展水平之間呈高度正相關,學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的國際地位和學術聲譽”[5]?!半p一流”建設應摒棄傳統(tǒng)片面地強調(diào)大學發(fā)展、且發(fā)展的重心不在學科或者說對學科的關注不足的觀念,堅持大學與學科建設統(tǒng)籌推進,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也建設世界一流學科。

      強調(diào)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相關性,堅持統(tǒng)籌推進“雙一流”建設,必須承認二者確實存在差異,要區(qū)別對待。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呈現(xiàn)出的相關關系,只是總體上的正相關而非鏡像式的對應關系。換言之,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科并不都是世界一流。“如在上海交通大學排行榜中,世界前100名的大學其中有20所大學的理科、工科、生命科學、醫(yī)科、社會科學同時進入學科排行世界前100,其他80所大學卻不是所有學科都能進入學科世界排名前100,如洛克菲勒大學、日內(nèi)瓦大學等,雖然大學排名比較靠前,但都有不少學科排在100名以外?!盵5]究其原因,“世界一流大學是一個內(nèi)部各要素相互支撐的體系,反映的是全要素生產(chǎn)率。”[2]學科只是大學諸多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而非全部要素。所謂的世界一流大學不僅包括雄厚的學科實力,還需具備卓著的科研成果、良好的學術聲譽、高水平的學術大師、充裕的科研經(jīng)費、一流的學生素質(zhì)以及獨具特色的大學文化等。因而,“建設一個超強或全能的學校是不可能的,即一個大學在邏輯上只能部分學科是一流的或超一流的,其他學科不可能達到一流或超一流水平”[6]。另外,大學與學科肩負的功能也不同。世界一流大學具有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及文化傳承等功能,但大學的每一個學科并不一定相應地具備這四項功能。顯然,“世界一流學科終究和世界一流大學不同,如果把對世界一流大學的評價模式簡單地下移到學科層面,則有可能造成學科建設的不堪重負,甚至扼殺一流學科的建設?!盵7]

      2.“雙一流”建設的基本遵循:面向世界與扎根中國之間保持張力

      全球化不僅是經(jīng)濟、政治以及文化的全球化,高等教育也被擺置到全球化的場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雙一流”建設目標是形成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體系,繼而實現(xiàn)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的發(fā)展目標。這便要求“雙一流”建設不能沉浸于“閉門造車”式的發(fā)展模式,更不能“拒絕已經(jīng)被世界一流大學發(fā)展史反復證明了的辦學規(guī)律和辦學常識,不能站在辦學規(guī)律、辦學常識的對立面”[8]。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必須以“雙一流”為窗口,將自身“辦學體系的基本要素向世界開放,以便最大限度地把可以為我們所用的世界一流優(yōu)秀人才、先進文化引入中國,真正體現(xiàn)世界性”[9]。歷史實踐證明,“真正的問題是沒有把中國的教育放在全球發(fā)展的視野下,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最大的差距?!盵10]“既然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那么,一個基本的出發(fā)點,或者說一個必不可少的視角,就是‘世界。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不能不‘放眼世界”[8],不能不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一流大學和學科的建設經(jīng)驗。如果我國“雙一流”建設不是按照世界一流標準進行創(chuàng)建,抑或不是以全球性視野或國際化眼光來觀照我們作出是否為“一流”的水平判斷,而只是一味地自說自話、自賣自夸,那么,“雙一流”的“建設質(zhì)量既難以保障,也很難得到全球領域的承認和認可,從而影響我國大學參與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的話語權”[11]。

      面向世界是“雙一流”建設順應高等教育全球化發(fā)展大潮的必然選擇,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妄自菲薄,更不意味著不加批判地對其它國家的一流大學和學科頂禮膜拜,甚至宣稱中國“雙一流”建設必須移植和照搬其他國家辦學模式才能達到世界一流的水平。這樣做的后果,無疑正如涂又光所說:“在武昌辦一所科技大學,努力趕上并超過MIT(麻省理工學院),其地位和意義,不過是美國MIT的武昌分?!盵12]。因而,“雙一流”建設必須放眼世界,但更要彰顯本土特色?!肮鸫髮W、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不僅是世界的大學,同時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有著鮮明的山姆文化,劍橋大學有著別致的英倫特色”[13]。它們是世界性和本土性相結合的產(chǎn)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沒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是不可能辦成功的。”“雙一流”建設要從那些頗負盛名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身上汲取其共性,借力發(fā)展,但絕不是按照西方模式建設符合西方標準的世界一流大學。中國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是扎根中國大地、彰顯中國文化、服務中國發(fā)展、滿足國人需求、體現(xiàn)中國特色、具有世界水平的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

      3.“雙一流”建設的評價標準:“本體”、“功用”與“體用結合”

      “雙一流”是當前高等教育公認的制高點,但究竟什么樣的大學和學科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判斷的依據(jù)以何而定?這便涉及其評價標準問題。圍繞著“雙一流”建設的評價標準,學界的觀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本體”標準、“功用”標準以及“體用結合”標準。本體是指最根本的、內(nèi)在的、本質(zhì)的。“本體”標準強調(diào)一流大學和學科評價應側重于對內(nèi)在組成要素發(fā)展和完備程度的考察。例如,李威認為,“創(chuàng)建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要注重如 SCI/SSCI論文排名、ESI學科質(zhì)量國際教師與學生比例、諾貝爾、菲爾茲獎項等國際公認的指標評估”[14]。張蕖提出“學術自由是大學發(fā)展評價的重要標準”[15]。宣勇提出將“研究領域、方向和水平的不可替代性;有標志性的研究成果;可持續(xù)的知識產(chǎn)出;穩(wěn)定的資源獲?。幻魑慕M織結構;規(guī)范的學科制度;良好的學科文化與傳統(tǒng);較高的國際化程度”[16]作為標準?!氨倔w”標準與諸多大學排行榜采用的標準有異曲同工之處。對此,鄔大光認為,“到底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關于這個話題在我國已有許多‘高論,恐怕最簡單易行的辦法就是看盛行的大學排行榜。”[17]而這也在客觀上導致了“雙一流”建設中對大學排行榜的追捧。

      “功用”即功效、實用。“功用”標準從“雙一流”建設的服務功能出發(fā),將對國家和社會需求的滿足程度作為評判大學和學科是否一流的標準?!肮τ谩睒藴收J為,“中國一流大學首先遵循社會需求邏輯,其次才是遵循學科邏輯。任何一所世界一流大學首先屬于這個國家和民族,它要以滿足國家和區(qū)域重大戰(zhàn)略需求為己任。中國大學評價應該重視社會貢獻”[18]。陳云敏院士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例,認為它之所以被稱作世界一流大學,做出許許多多“一流的事情”,如青霉素的首次化學合成、阿波羅空間計劃慣性導航系統(tǒng)、高速攝影、微波雷達、磁芯存儲器、生物醫(yī)學假肢器官等,“往往是這樣的:一是有非常強的社會需求,二是解決了重大的科學問題。我們可以把這兩點理解為所有‘一流的事”的兩個屬性[19]。在“雙一流”建設的評價標準方面,我們必須明確國家和社會的戰(zhàn)略需求是大學和學科建設的邏輯基點。

      與“本體”或“功用”標準不同,有學者指出“雙一流”建設評價的標準應該是“體用結合”。在他們看來,單獨的“本體”和“功用”標準,都難以形成對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全面而又準確的評價。倘若只堅持單純的“本體”標準,將“雙一流”建設的評價看作只是對大學和學科的組織狀態(tài)及發(fā)展水平的考察,那么就會忽視“雙一流”建設和國家、社會發(fā)展的關系;相反,如果只堅持“功用”標準,只對大學和學科發(fā)展?jié)M足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功用評價,而不關注大學和學科自身的發(fā)展,那么將會使“雙一流”建設失去根基,從而成為無本之木、空中樓閣?;诖?,學者提出了超越“本體”和“功用”標準內(nèi)在局限的“體用結合”的標準。所謂“體用結合”的標準,就是對一流大學和學科的評估既要關注于內(nèi)在的發(fā)展水平,又要考慮外在服務功能的效果。胡海巖認為,評價一流大學和學科既要看其是否符合大學本源,是否符合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又要看是否讓人們滿意。這便是堅持內(nèi)在的“本體”和外在的“功用”相結合的標準來看待世界一流大學。此外,鄭莉通過對現(xiàn)有國內(nèi)學科評價現(xiàn)狀的考察,明確提出要“建構體用結合的學科評價體系”[20]。

      4.“雙一流”建設的行動策略:自覺與他律協(xié)同共進

      作為宏觀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雙一流”建設不能僅停留在認識層面,還必須將其付諸于實際行動。關于“雙一流”建設的策略,學界形成的共識是:既需要高校履行內(nèi)因的“自覺”能動性,也需要政府和社會成員發(fā)揮“他律”的強力作用。

      高校的自覺是“雙一流”建設的基礎,決定著“雙一流”建設的成效。具體而言,首先,高校應堅持理念自覺。理念是行動導向。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應放棄“畢其功于一役”的構成論思維,而將其看成是一個歷史性積累的過程[21]?!斑@就要求我們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必須堅持小火慢燉、細水長流;也必須認識到搞急功近利、疾風驟雨般的建設工程,膚淺地追求個別辦學指標的大幅躍升,會破壞大學的學術生態(tài),欲速則不達”[22]。其次,高校應強化內(nèi)部治理,改革和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內(nèi)部治理是高校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的基礎。高校應“建立健全高校章程落實機制,加快形成以章程為統(tǒng)領的完善、規(guī)范、統(tǒng)一的制度體系。”[23]另外,還應妥善處理和解決好黨政關系問題、學術與行政問題、院系設置問題以及學術評價問題等維度[24]。再者,高校應自覺學習和借鑒發(fā)達國家建設一流大學和學科的成功經(jīng)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校通過親自參與國際間的合作交流,或是憑借對其他國家成功案例的分析,學習和吸收其他國家建設的成功經(jīng)驗,實現(xiàn)推進“雙一流”建設的目標。

      另外,“雙一流”建設不能忽視和回避政府和社會的“他律”價值?!叭嵝缘淖杂X和剛性的他律相結合,事情會進展得更加順暢”[25]。政府作為行政權力資源的掌控者和“社會的最高協(xié)調(diào)者”,在保證高?!半p一流”建設資金來源充足的同時,必須通過合理、有效的制度規(guī)范和引導,履行好對高校的管控職能。而且,突出社會組織和成員對高校的監(jiān)督和問責,也是“雙一流”建設中“他律”策略的重要方面?!半p一流”建設是事關每位社會成員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社會成員作為最直接的“利益相關者”,有權對高?!半p一流”建設進展情況進行詢問和監(jiān)督。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高校理事會制度,發(fā)揮理事會對高?!半p一流”建設的審議和監(jiān)督功能;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入社會中介機構對高校學科、專業(yè)、課程等的水平和質(zhì)量進行評估。但政府和社會在履行好“他律”作用的同時,“要給予大學自由、自治的發(fā)展環(huán)境,給予我國大學追求‘閑逸的好奇的環(huán)境空間;社會要給予大學更多的寬容,主要是時間上的寬容”[26]。這樣才能有助于“雙一流”建設的順利推進。

      三、“雙一流”建設研究的展望

      “雙一流”建設已然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議題。通過對學界關于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邏輯關系、“雙一流”建設的基本遵循、評價標準以及行動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和總結可以看出,盡管當前學界對“雙一流”建設的研究成果頗豐,但對于以下幾方面的研究尚有待深化:

      首先,全球化視野下的“雙一流”建設國別比較研究有待拓展。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起步較晚,先導性不強,國際影響力較弱,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經(jīng)驗嚴重不足。我國在這種窘境下進行“雙一流”建設,需要從理論研究層面超越傳統(tǒng)“一國一城”的閾限,而轉(zhuǎn)向以宏大的全球化研究視野,深化對“雙一流”建設國別比較研究,以此借鑒和學習發(fā)達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有益經(jīng)驗。而且,從根本上來說,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概念本身隱喻著國別比較研究的必要。所謂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本質(zhì)上是一個比較而產(chǎn)生的概念,也即它們是從世界不同國家一流大學和學科的比較中得出的。當任何國家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時,便意味著要以其他國家的大學和學科發(fā)展為參照,要研究和借鑒目前公認的一流大學和學科的成功經(jīng)驗。因此,全球化視野下開展“雙一流”建設國別比較研究,是我們進行“雙一流”建設研究不能回避且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其次,“雙一流”建設中重點高校與普通高校的協(xié)調(diào)應對研究有待加強?!半p一流”建設方案頒布之后,無論是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為首的重點高校,抑或地方公辦高校、民辦高校以及高職高專院校,都紛紛予以積極響應,并制定了其“雙一流”建設的發(fā)展規(guī)劃和方案,以求將來能在世界一流中占得一席之地。但問題是,目前國內(nèi)真正具有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水平的高校屈指可數(shù),而經(jīng)過努力真正可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和學科亦非常有限。再加之,我國高校之間存在巨大的發(fā)展差距,普通高校在師資水平、科研實力、學生素質(zhì)以及資金投入等方面,都難以和重點高校相抗衡。這便不免讓人心生疑慮:“雙一流”建設真的能夠打破“985工程”“211工程”固有的身份壁壘,實現(xiàn)不同水平層次的高校同臺競爭嗎?普通高校建設“雙一流”目標僅僅是“烏托邦”式的空想嗎?如果這一切都有實現(xiàn)的極大可能性,那么“雙一流”建設中又該如何協(xié)調(diào)重點高校和普通高校的關系?應當說,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那么高校發(fā)展之間的“馬太效應”現(xiàn)象只會愈演愈烈,而所謂的“雙一流”建設無非是“新瓶裝舊酒”而已,最終還是會回到舊的發(fā)展道路上,從而阻礙我國高等教育強國目標的最終實現(xiàn)。

      再次,“雙一流”建設中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評價機制研究有待深化。學科建設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突破口。一般而言,學科被劃分為自然科學學科和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兩大類。自然科學學科的知識基礎、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具有很強的客觀性,容易依靠量化的方式進行評估,人們對世界一流自然科學學科的評估結果容易達成共識。而人文社會學科的主觀色彩很濃,研究方法具有不可通約性,研究成果的價值也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呈現(xiàn)出來,導致人文社會學科的評估難以操作,評估結果也往往飽受爭議。例如,作為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創(chuàng)新之舉的A類期刊指標,在公布一周時間之后就被教育部學位中心緊急叫停,便是對人文社會科學學科評估爭議較大的最好例證。這樣,便難免出現(xiàn)悲觀論調(diào),即認為人文社會學科難以評估,抑或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根本不存在“世界一流“的說法。因此,如何構建合理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評價機制,便成為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并予以解決的難題。

      最后,傳承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雙一流”建設的關系研究亟待開展。高校是文化存續(xù)的場所,具有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功能。我國的“雙一流”建設強調(diào)應扎根中國大地,不僅體現(xiàn)在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上,而且體現(xiàn)在自覺地以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為突破口,創(chuàng)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進而更好地堅守和傳承中國優(yōu)秀文化。但反觀正在強力推進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和高?!半p一流”建設,并沒有對文化發(fā)展和高校建設之間的相互驅(qū)動作用引起足夠重視。許多高校的目光仍只停留在實體層面,沒有看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一流大學和學科建設的價值。學界也只是倡導“雙一流”建設應注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但對于二者之間究竟是何種關系、以及如何利用其關系促進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雙一流”協(xié)同發(fā)展,尚缺乏足夠的重視和深入的研究。這不能不說是當前“雙一流”建設研究的缺陷,而且是我們在后續(xù)研究中需要重點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答記者問[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s271/201511/t20151104_217639.html.

      [2] 馬廷奇.“雙一流”建設與大學發(fā)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9):9-14.

      [3] 康寧,張其龍.“985工程”轉(zhuǎn)型與“雙一流方案”誕生的歷史邏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9):11-19.

      [4] 盧曉中.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孰輕孰重[J].探索與爭鳴,2016(7):27-29.

      [5] 劉經(jīng)南.樹立大學科建設理念 推進一流學科的跨越式發(fā)展[J].中國高等教育,2005(Z1):19-20.

      [6] 王洪才.“雙一流”建設的重心在學科[J].重慶高教研究,2016(1):7-11.

      [7] 胡娟.如何認識和評價世界一流學科[N].光明日報,2016-03-29(13).

      [8] 吳康寧.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應當放眼世界[J].探索與爭鳴,2016(7):13-16.

      [9] 浦琳琳,張蕖.“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峰論壇會議綜述[J].探索與爭鳴,2016(7):103-29.

      [10] 張江舟.建好“雙一流”是高校肩負的歷史使命——訪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N].陜西日報,2015-11-23(09).

      [11] 許日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標準、選擇與評估[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4):57-62.

      [12] 涂又光.文明本土化與大學[J].高等教育研究,1998(6):5-7.

      [13] 呂玉環(huán).困境與跨越:論建設世界一流大學[J].高教學刊,2016(11):20-23.

      [14] 李威.“雙一流”動態(tài)建設機制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6(6):26-31.

      [15] 張蕖.學術自由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J].江蘇高教,2016(5):28-31.

      [16] 張男星,王春春.關于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思考——訪浙江農(nóng)林大學黨委書記宣勇[J].大學(研究版),2015(12):4-19.

      [17] 鄔大光.重視本科教育:一流大學成熟的標志[J].中國高教研究,2016(6):5-10.

      [18] 周光禮,武建鑫.什么是學術評價的全球標準[J].中國高教研究,2016(4):51-56.

      [19] 周煒,單泠.以“做一流的事”驅(qū)動一流學科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6(1):31-32.

      [20] 鄭莉.建構“體用”結合的學科評價體系[J].中國高教研究,2016(5):25-27.

      [21] 林杰.世界一流大學:構成的還是生成的?[J].復旦教育論壇,2016(2):30-36.

      [22] 胡海巖.從三個角度看一流大學[N].人民日報,2016-08-29(7).

      [23] 熊曉琳,王丹.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需建聯(lián)動機制[J].中國高等教育,2016(8)34-36.

      [24] 周光禮.“雙一流”建設的三重突破:體制、管理與技術[J].大學教育科學,2016(4):4-14.

      [25] 董洪亮.建設“雙一流”的自覺和他律[N].人民日報,2016-08-11(18).

      [26] 徐吉洪.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運動思維”[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5(1):63-67.

      猜你喜歡
      一流學科一流大學研究展望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的高校高層次人才工作
      面向國際一流學科的機械工程課程結構神經(jīng)網(wǎng)絡分析
      依法從嚴治軍與軍事院校正規(guī)化建設研究
      東方教育(2016年12期)2017-01-12 21:00:52
      “雙一流”建設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干旱半干旱區(qū)不同環(huán)境因素對灌木群落土壤呼吸影響研究進展
      基于ESI與SCI—E的高校學科發(fā)展分析研究
      圖書館界(2016年5期)2016-11-18 10:35:06
      財稅政策支持生態(tài)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關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綜述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13:41
      新形勢下高等學校教學督導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科技視界(2016年13期)2016-06-13 17:31:00
      制造業(yè)物流能力研究現(xiàn)狀分析及展望
      肇庆市| 靖西县| 萨嘎县| 剑阁县| 红原县| 桐梓县| 林芝县| 勐海县| 西畴县| 天峻县| 望谟县| 陈巴尔虎旗| 万源市| 利川市| 含山县| 三原县| 嘉定区| 株洲县| 德保县| 洪洞县| 临沭县| 米易县| 平定县| 聂荣县| 增城市| 鄂尔多斯市| 乐都县| 湟中县| 南汇区| 罗江县| 温州市| 滨州市| 茌平县| 视频| 泊头市| 抚松县| 深州市| 丹阳市| 大同县| 纳雍县| 隆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