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挪威的森林》中,比喻是村上春樹的一大特色,不同于傳統(tǒng)的比喻手法卻讓人耳目一新,刻骨銘心。因此,翻譯好小說中的比喻對于小說的傳播以及讀者把握原文、理解原文有很大的影響。本論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挪威的森林》中英文譯本中比喻的翻譯特點,從而對今后中日文英文學翻譯給予一定啟示。
關鍵詞:挪威的森林;比喻;心理學;人性
村上春樹的小說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比喻的修辭手法,尤其在《挪威的森林》這篇小說當中,從環(huán)境描寫到人物對話,都離不開比喻的身影。他的比喻最大的特點就是,幾乎和所有的比喻原則背道而馳。我們仔細閱讀村上的《挪》,不難發(fā)現(xiàn),他所選擇的喻體甚至比本體更加抽象、難懂,但為什么又吸引了眾多的讀者迷呢?原因很簡單,他的比喻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會與感覺,即使是同一位讀者,不同時期讀起來也有不同的感覺。
在此以研究村上春樹的比喻的翻譯為契機,提出村上式比喻可能的效用、價值,以及對修辭學、翻譯學的新啟示。
一、文學中比喻的重要性
文學不同于其他的文體僅傳遞信息的功能,而是在于作者將自身所感受到的激動通過付諸于文字,帶給讀者以刺激,并且令讀者激動。但要想帶給讀者以刺激并且令讀者激動,作家往往需要使用非同尋常的表達方式和手法。[2]首先表達的創(chuàng)造性就要依賴于比喻。
二、村上春樹式的比喻特點
其中一九八七年的《挪威的森林》上下冊銷出七百余萬冊(一九九六年統(tǒng)計)。以純文學類小說而言,實屬不易,這絕對不是普通數(shù)字,日本以往銷售最高記錄都望其項背,甚至出現(xiàn)了“村上春樹現(xiàn)象”、“《挪威的森林》現(xiàn)象”。[1]村上春樹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房子,他曾說過:“即使房間非常豪華氣派,而如果對方?jīng)]有賓至如歸之感,那么我想恐怕也很難稱為正確的房間即正確的故事?!惫P者認為,這正是決定了村上的比喻不同于傳統(tǒng)的比喻的原因之一。村上是那種“心不化妝”的人,他的比喻雖然抽象但卻喻出了人性的同感,才能夠超越場所。人種和語言的差異而以同樣的心情共同擁有故事,和讀者互相給予力量。這也決定了村上比喻的可譯性。
三、《挪威的森林》中英文比喻的翻譯
本論文選取的中文譯本是林少華先生的譯文,因其與原版《挪威的森林》同一時期翻譯,沒有時代感,更有可比性,所以選擇了改版本。英文譯本選取哈佛教授日本文學教授杰·魯賓的版本,其翻譯了村上多部作品,對村上的風格有一定的把握且譯作受到廣泛好評。
例1:
原文:僕と直子はまるで探しものでもしているみたいに、地面を見ながらゆっくりとその松林の中の道を歩いた。
中文:我和直子猶如尋覓失物似的,眼睛看著地面在松林小路上緩緩移步。
英文:As if searching for something wed lost,Naoko and I continued slowly along the path.
這句比喻句把抽象的“直子和渡邊的眼神”比作“尋覓失物的眼神”,寫出了兩人的尷尬與孤獨,表現(xiàn)出人性的內(nèi)心。中文采用直譯的方法把日語字面“眼睛盯著地面”譯了出來,雖然句子不太暢通,但畫面感極強,讓讀者清楚的在腦中形成兩個主人公行走的畫面。英文則省略了此句,語言很通順,水到渠成地把這一動作融入到畫面中,給讀者豐富地想象空間。筆者認為,在此句翻譯中,英文版本更勝一籌。
例2:
原文:おかげで直子の部屋にたどりついたときにはケーキはローマのコロセウムの遺跡みたいな形に。
中文:結果趕到直子房間時,蛋糕已經(jīng)土崩瓦解,活脫脫成了古羅馬的圓形劇場。
英文:By the time I arrived at Naokos room the cake was looking more like the roman colosseum than anything else.
本句將“壓變形的蛋糕”比作了“古羅馬的圓形劇場”,體現(xiàn)出了村上與眾不同的想象力和博大的文化背景。在英文的翻譯中省略了“崩塌(崩れていた)”,不僅簡潔且能讓讀者直觀感受到作者的幽默感,因為有西方的文化背景,了解古羅馬的文化,所以西方讀者理解起來也毫無障礙。但在漢語中林氏選擇譯出了“土崩瓦解”,不僅忠實了原文,而且為中國讀者補充了文化空白,在心理層面讓讀者對村上的比喻有了認同感。
四、結論
文學既然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那么作家為了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常常不得不使用種種譬如比喻之類的修辭手法,使用一些沒有任何先例的說法。當林氏如實翻譯時,可以說就是在把日本一種新的說法、新的認識、新的思維引進了本國,其結果當然會與本國語言的不斷豐富發(fā)生聯(lián)系,甚至有可能刺激本國作家的創(chuàng)造欲望。因此,當我們從事文學翻譯工作時真的應該特別關注所譯作品的修辭以及有沒有借用外國表達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林少華.村上春樹和他的作品[M].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
[2]揭俠.文學與修辭、翻譯[J].外語研究,2003(1).
[3]Jay Rubin.Norwegian Wood[M].London:VINTAGE,2003.
[4]林少華.挪威的森林[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紀龍陽(1992-),女,漢族,黑龍江人,學生,研究生在讀(研一),單位:大連大學,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英語)。endprint